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學名:Cryptelytrops albolabris)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

主要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的中南半島。

形態特徵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屬於毒性蛇,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形態特徵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後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后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白唇竹葉青的外表酷似赤尾竹葉青,但本種尾部紅色紋路並沒有環繞整個尾部,另外本種也沒有赤尾竹葉青的白色側線。此種類與福建相近,區別在於本種鼻鱗與第一枚上唇鱗完全癒合或僅有極短的鱗溝;鼻間鱗較大,顯著區別於頭背其他鱗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鱗者。白唇竹葉青與別種竹葉青蛇的區別主要在於它的背部與腹部之間有一條白線,雄性比較明顯,這條白線一直延伸到其嘴巴的下側,使之看起來唇部是白色。
白唇竹葉青的上唇鱗10—13枚,眶上鱗間有10—13枚小鱗。背鱗21—21—15行或19—19—17行,起棱;腹鱗147—168枚,雄性147—162枚,雌性150—167枚;肛鱗1枚,尾下鱗41—73對,雄性55—73對,雌性41—66對。

生活習性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捕食鼠類蜥蜴、蛙、蝌蚪類。日夜都活動,夜間活躍。有攻擊習性,受驚時體前部抬起,頸擴展,發“呼呼”聲。其中小型哺乳動物佔70%,蛙類佔23%。食物貧乏的時候會食用同類幼體。白唇竹葉青有冬眠習性。冬眠期由大雪至驚蟄,5月份出洞。
白唇竹葉青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竹葉青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鐘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鐘。
白唇竹葉青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食食物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竹葉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竹葉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能溶解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竹葉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

生長繁殖


白唇竹葉青是卵胎生,7—8月產仔,每產7—8條,最高可產14條。剛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傷人。

棲息環境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一般棲息於有 草或矮灌木叢的平原,丘陵低海拔900—1,000m地區,山間盆地的雜草或藻木叢中,住宅附近。

分佈範圍


白唇竹葉青分佈範圍
白唇竹葉青分佈範圍
中國國內:分佈於福建(福州周邊的幾個縣都有分佈,包括福州市的郊區)、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香港和澳門等地方。
中國之外:分佈於尼泊爾、印度東北部、泰國、緬甸、越南、寮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中部和夏威夷島等地方。

亞種分化


白唇竹葉青(3個亞種)
白唇竹葉青指名亞種Trimeresurus albolabris albolabris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福建、廣東、海南、香港、江西、廣西、貴州和雲南)、印度(阿薩姆邦和尼科巴群島)、印尼(蘇門答臘、邦加島)、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白唇竹葉青印尼亞種Trimeresurus albolabris insularis印尼的巴厘島、松巴哇、,科莫多和弗洛雷斯
白唇竹葉青克什米爾亞種Trimeresurus albolabris septentrionalis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和尼泊爾

種群現狀


白唇竹葉青的物種數量較多,但是在蘇門答臘島較為罕見。在緬甸物種數量最多。
白唇竹葉青的物種數量趨勢較穩定。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低危(LC)

毒液毒性


白唇竹葉青以血循毒為主,毒性一般,極少會發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為28mg左右。但是,如果在被咬傷后傷口處理不當,則會發生危險,能引起傷口劇痛,水腫,漸至皮下出現紫斑,最後導致心臟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