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艾略特

亞當·艾略特

亞當·艾略特在澳大利亞南部的一個農場長大,後來在維多利亞藝術學院(Victorian College of the Arts)攻讀電影與電視專業。他的自述三部曲《叔叔》、《表妹》和《兄弟》在300多個電影節上獲得了超過50多項大獎,而《裸體哈維闖人生》則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個人履歷


姓名:亞當·艾略特
亞當·艾略特
亞當·艾略特
英文名:Adam Elliot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72年1月2日
出生地:澳大利亞
星座:魔蠍座

人物生平


亞當·艾略特
亞當·艾略特
“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堅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些隱藏起來了。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缺陷展示出來,並且為人們的不完美、不純粹的東西鼓掌。我本人也有些生理問題,我的手常常會不自覺地顫抖。有時候,手的顫抖會對我的工作產生一點影響,卻也變成了我繪畫的特色。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理的瑕疵和限制。”——艾略特
“我為人們不完美的東西鼓掌”
“我為人們不完美的東西鼓掌”
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孤獨是可以傳染的。但如果是兩個同樣孤獨的人,他們之間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效應呢?這就是粘土動畫電影《瑪麗和馬克思》要講述的故事。作為今年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瑪麗和馬克思》開了兩個先河,它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被聖丹斯電影節選中擔當開幕重任的動畫片,同時也是澳大利亞電影在該電影節上的處女秀。
看過這部動畫片的人都呈現出一邊倒的讚美,全球網際網路最大電影資料庫IMDB給了它8.3的較高分數,國內的豆瓣網友則給它打出了9.1的高分,《瑪麗和馬克思》在少數人當中悄悄走紅。
亞當·艾略特是《瑪麗和馬克思》的編劇和導演,這個羞澀的澳大利亞人早在2004年就得到過奧斯卡的垂青,憑藉動畫短片《裸體哈維闖人生》捧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小金人。按照慣例,奧斯卡組委會每年都給他免費提供入場券,但自從那次領獎后,他再也沒去過那兒,他說,這是他有意在和好萊塢保持著距離。他曾經被艾爾頓·約翰的電影公司“火箭人”看中,讓他拍攝動畫片,在參觀了皮克斯和夢工廠之後,他連劇本都沒讀就逃跑了,現代CG技術讓他感到無比陌生,只有粘土才能讓他感到安心。
兩個孤獨心靈相互取暖
動畫是導演的半自傳
《瑪麗和馬克思》是艾略特第一部動畫長片,講述了兩個同樣孤獨的心靈相互取暖的故事。瑪麗是個8歲的澳大利亞鄉下女孩,她的母親每天喝得爛醉如泥,父親只喜歡和鳥類標本說話。她的鄰居因為得了廣場恐懼症而不敢出門。極度渴望朋友的瑪麗按電話簿上的地址寫了一封信,希望結交一個筆友。
收到信的是個叫馬克思的中年紐約客,他一直深受肥胖和精神的雙重摺磨,需要定期拜訪心理醫生和接受減肥輔導。多年的獨居生活讓他變得麻木,只有對照著一本辨識表情的小冊子才能擠出一個微笑。
瑪麗和馬克思的書信往來持續了近20年,因為有了馬克思這個從未謀面的朋友,瑪麗灰暗的童年有了顏色,從小女孩兒成長為人母,馬克思則在這份遲來的友誼中走完了自己的後半生。有人指出,《瑪麗和馬克思》帶有太強烈的個人風格,這讓它註定無法贏得大眾的青睞。的確,如果你看慣了皮克斯的動畫片,初看《瑪麗和馬克思》一定會有些不適應:晦暗的畫面,廣播劇般鋪陳情節的旁白,簡陋的粘土人,有限的對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艾略特的確在這部電影中投射了很多他個人的影子。
童年時居住在澳大利亞的鄉下,艾略特的父親是個默劇小丑演員,同時經營著一個養蝦場。母親是個美髮師,他還有三個兄弟姊妹。因為生性羞澀,艾略特總是把自己鎖在房間里畫畫,用雞蛋包裝盒、衛生紙筒做各種小玩意。艾略特也有一個筆友,和馬克思一樣,他的這位筆友也是猶太人,體型龐大,並且患有自閉症,兩人聯繫了20多年。艾略特坦言,正是他的生活激發了自己的靈感。“雖然我們從沒見過面,但他看了這部電影,知曉關於這部電影的一切。在拍攝之初,我就把劇本寄給他看過了。”
100%純手工
“我並不好萊塢”
共做了1026張嘴和394個瞳孔
100%純手工
《瑪麗和馬克思》的出爐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整部動畫片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數碼相機拍攝靜止畫面,全片共有133個場景、212個粘土人物、475個微縮道具、動畫師一共做了1026張不同的嘴和394個瞳孔。2位服裝設計師和147位裁縫包辦了影片中所有服裝的設計和製作。這一連串數字全都透露出一個訊息——這部電影是100%的全手工製作。
“粘土動畫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形式,《瑪麗和馬克思》從構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銀幕前後歷時5年,僅拍攝就長達57周,照這個速度,十年內我只能拍兩部電影。”有人說艾略特太頑固,在CG技術泛濫的今天,他還固守著粘土和定格動畫這種傳統手工製作模式。
“我選擇定格動畫而不是CG的原因很簡單。《瑪麗和馬克思》如果用CG來拍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加入更豐富的特效。但這種動畫片總讓人生疑,因為所有人物都是一堆數字的產物。定格動畫就不一樣,那一團團的橡皮泥會讓你有種真實感。”對於自己這個“難產”的孩子,艾略特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力求將它做得完美。
為了讓動畫設計人員在直觀上了解瑪麗和馬克思的步態,艾略特會穿上他們的衣服走來走去做示範。“瑪麗的走路姿勢看起來像只鴨子,而馬克思則像頭大象。”
有一柜子的獎盃 但依然拮据
“我並不好萊塢”
和所有獨立電影人一樣,缺乏資金是艾略特最棘手的難題。“我有一柜子的獎盃,每當看著它們我就在想,為什麼得了這麼多獎,現在的我還是和最初做動畫時一樣拮据呢?我對自己的電影沒有所有權,投資人早在我之前就已經把錢裝進了他們的腰包。”
賺大錢的機會並不是沒有眷顧過艾略特,2004年,憑藉《裸體哈維闖人生》一鳴驚人的他得到艾爾頓·約翰電影公司“火箭人”的賞識,他們希望由艾略特執導動畫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將它拍成CG版本,艾略特只好硬著頭皮去皮克斯和夢工廠取經,但回來后,艾略特連劇本都沒看,就跑回了澳大利亞老家。“我們差點‘走錯了路’。雖然接下這個工作的利益很可觀,但這並不適合我。我的想法一點也不好萊塢,而是更歐洲。”
艾略特評價自己是個“控制狂”,《瑪麗和馬克思》從劇本、導演到繪製故事都由他一手完成,而這也成為他無法被好萊塢“收編”的主要原因。“我接到了一些好萊塢發出的邀請,但都是執導別人寫的故事,我不喜歡從別人的作品里尋找靈感,我只是想製作另一部屬於我自己的電影,所以我寧可回到墨爾本和朋友一起做事。作為一個電影人,對我最大的褒獎就是觀眾能喜歡我的影片。我希望他們能和電影里的人一起歡笑,一起流淚。如果他們走齣電影院時說‘20塊錢的電影票,值了’,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榮譽。”

個人作品


《瑪麗和馬克思》(2009)
第7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2004)
《裸體哈維闖人生》(2003)
《兄弟》(1999)
《表妹》(1998)
《叔叔》(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