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黯
董黯
董黯,字叔達,一字孝治。會稽句章縣石台鄉(今浙江省餘姚市大隱鎮)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子。漢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孫。董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而事母至孝,終年以打柴為生,侍奉母親。
(徠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人繪《漢董孝子像》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董黯塑像
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終年打柴換錢,侍奉母親。母疾,思飲故里之水(因大隱頻監姚江,古時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澀,不適於飲用),他竟然每次來回二十餘華里到大隱溪上游永昌潭擔水奉母,據傳在途中絕不轉換肩胛,為的是把肩前的純凈水供母飲用。然故里之水離家甚遠,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築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轉。
清人繪《漢董孝子像》
徠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後來人們就把大隱溪叫作慈溪,後來又用慈溪來命名縣名,這就是慈溪的來由。
• 會稽典錄
董黯
• 唐朝修廟碑文
唐朝大曆十二年,明州刺史崔殷在為董孝子修廟所撰碑文中概述了董孝子的事迹:
“後漢至行董君,諱黯,字叔達,句章人也。依乎中庸,率性純白。少孤,獨立事親,不匱飲菽,以盡其歡,柔色以溫,其省高堂登壽,慈顏袖如。和以肥家,安不擇地。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執喪也,林集祥烏。明誠必感,庸德惟懋,施及千載,橫於四海,其大孝也歟。夫大道未隱,不獨親親。逮德下衰,乃有慈孝。行以名揚,情以禮飾。季武矯而服縗,子春強而過禮,此離道以善,非天性這孝也。子云無違,參則直養,素冠有諷,和琴不成,此《禮經》之孝也。文舉棄子,士游出妻,動非先意,何以觀式雖曰可紀,或近沽名,此非教之孝也。夫子一與之質,道與之和,生於東溟,介居夷島,俗遠詩禮,性復著存,無貽一日之憂,終報共天之怨,負土成壟,枕干不言,卒斬東鄰,祭於中野,所謂生知而上,成心以隨,欲蓋而彰,強名曰孝,加於古之君子數等矣。和帝聞其異行,特舍專殺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壽終。夫受命於時,惟松柏也,冬夏青青。稟靈於天,惟夫子也,能全正性。六代祖仲舒,漢太中大夫。嗣孫字春,領廬江太守。世為郡中名族,故以董孝名鄉,慈溪署縣。鄮江之俗,薰然遺風。皇唐大曆八載,余分竹茲郡,訊古欽賢,環堵已蕪,遺記將落,徘徊故邑,尚想余范,則夫子之行,可以德類於人,葺宇崇祠,昭銘垂代,豈不務矣。銘曰:白刃可蹈,仁鮮能存;黃金可煉,德無閑言。道喪於季,賢生復古。知禮近夷,變風於魯。豈曰無衣,寒燠以寧。豈曰無魚,泉流在庭。黃鳥哀音,下感棘心;哭無常聲,灑血盈襟。江水湯湯,東注窮越。夫子德音,與之不絕。”
• 四明圖經
董黯影視形象
• 寶慶四明志
宋寶慶《四明志·敘人》中的記載更為詳實而有條理,對“其徙居也,庭出寒泉”、“憤親之辱,白日報仇”這些孝行進行了具體的描述與演繹:“董黯,字叔達,仲舒六世孫也。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遠不能常致。黯遂築室溪濱,板輿就養,厥疾乃痊。比鄰王寄之母,以風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慟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斬寄首以祭母,自白於官。奏聞和帝,詔釋其罪,且旌異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鄉。”董孝子到大隱溪汲水之記載由此開始。
• 其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