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鎮

北京市房山區轄鎮

石樓鎮,北京市房山區下轄鎮,位於東經115°55'34″~116°02'50",北緯39°36'05"~39°40'45″之間,地處房山區中部,東與竇店鎮相連,南與韓村河鎮琉璃河鎮接壤,西與周口店鎮相鄰,北與城關街道毗鄰。鎮域面積4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131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國五年(1916年),石樓鎮屬房山縣二區。1954年,屬房山縣石樓鄉。1958年,屬周口店區。1960年,屬房山縣。1961年,設石樓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1986年,屬房山區。1989年,鄉改鎮。截至2019年10月,石樓鎮下轄1個社區和12個行政村,政府駐地為石樓村北。

2011年,石樓鎮工業企業31家,工業總產值達到82901.6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工業增加值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4億元,實現利潤3455.8萬元,上繳稅金2675.9萬元,安排勞動力2038人。地方財政收入1183.5萬元,比上年增加37.7%。完成稅收4953萬元,同比增長33.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28.2萬元,增值稅3081.4萬元,企業所得稅874.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19%、133%。

歷史沿革


民國五年(1916年),石樓鎮屬房山縣二區。
1954年,石樓地區屬房山縣石樓鄉。
1956年為石樓管理區
1958年,石樓地區屬周口店區。
1960年,石樓地區屬房山縣。
1961年,石樓地區設石樓人民公社。
1983年,石樓公社改鄉。
1984年改鄉,
1986年,石樓鄉屬房山區。
1990年建鎮。
1996年,面積42.5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吉羊、二站、石樓、雙孝、夏村、梨元店、雙柳樹、坨頭、大次洛、南庄、北庄、支樓12個行政村。
2002年,鎮政府駐石樓村,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2.93萬人,轄石樓鐵路車輛段1個社區和吉羊、襄駙馬庄、支樓、雙柳樹、二站、大次洛、雙孝、梨園店、石樓、楊駙馬庄、坨頭、夏村12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樓鎮位於東經115°55'34″~116°02'50",北緯39°36'05"~39°40'45″之間,地處房山區中部,東與竇店鎮相連,南與韓村河鎮、琉璃河鎮接壤,西與周口店鎮相鄰,北與城關街道毗鄰。鎮域面積42.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樓鎮地處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位於大次洛村,海拔50.5米,最低點位於吉羊村東許家灣,海拔29.1米。

水文

石樓鎮境內河道屬大清河水系。主要河道有三級河大石河。河流總長度21.2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大石河,從夏村至吉羊村流經境內梨元店村,長9.9千米,流域面積17.2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周口店河、馬刨泉河,為季節性河流。

自然環境


大石河、周口店河、馬刨泉河三條河流在境內蜿蜒穿繞,為供、排水提供了便利條件。鎮域內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本地區屬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6℃,平均相對濕度為55﹪。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石樓鎮下轄1個社區和12個行政村,政府駐地為石樓村北。
石樓鎮轄區詳情
社區鐵路社區
行政村吉羊村二站村石樓村雙孝村
支樓村楊駙馬庄村襄駙馬庄村大次洛村
坨頭村雙柳樹村梨園店村夏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102422110111104122石樓鎮
~001121鐵路社區
~200220吉羊村
~201220二站村
~202121石樓村
~203122雙孝村
~204122支樓村
~205220楊駙馬庄村
~206220襄駙馬庄村
~207220大次洛村
~208122坨頭村
~209220雙柳樹村
~210220梨園店村
~211220夏村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石樓鎮有戶籍人口31155人。
2021年6月,北京市房山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石樓鎮常住人口32131人。

經濟


綜述

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石樓,因循平原之利,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鎮,曆數十年集體化積累,石樓鎮的農業基礎設施完備。憑藉於此,石樓鎮即以全區七分之一的糧田佔有量,生產出佔據全區六分之一產量的糧食。因此獲得了“房山烏克蘭”的美譽。在上個世紀以農業為主導的時期,石樓以“噸糧鎮”的存在,是全區農業的一面旗,不僅滋潤了房山糧食生產景象,而且亦是支撐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
改革開放初期,“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觀點滲入農村,石樓的村辦集體企業得到迅猛發展。全鎮12個村就有9個村建立了磚廠,其中石樓村年產上億塊的機制磚磚廠,是全市為數不多的大型制磚企業,石樓鎮一時成為全區最主要的建材基地之一。此外,化纖廠、塑料廠、構件廠、鋼窗廠、建築公司等鎮村企業也都曾領風氣之先,躍立潮頭,雄踞榜首。大農業和資源型企業,有力地托舉了石樓鎮鎮村兩級財政,譜寫了石樓的輝煌。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石樓毫無愧怍地躋身於房山區明星鄉鎮三甲之列,此為石樓最可言講的鼎盛時期。
步入改革開放中期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約經濟向高程度發展的深層次障礙顯露了出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中期,眾多企業紛紛倒閉,所有的粘土磚廠於2004年全部關掉;石樓傳統的農業因始終未能跳出小麥、玉米兩大茬的模式,而因此優勢不具……2004年以來,石樓人發揚“負重拼搏、開拓創新、再造優勢、重鑄輝煌”的石樓精神正在續寫著振興的篇章。
近年來,石樓鎮由傳統的農業大鎮逐步轉型為工業強鎮、都市農業大鎮和城市新鎮。市級農民就業產業基地座落於此,目前已初步形成三個產業集中區,北部以坨頭為重點,形成了生產加工型產業區;中部藉助鐵路專用線優勢,以石樓、支樓為重點,形成了倉儲物流產業區;南部以吉羊為重點,形成了精細化工產業區。2008年,全鎮31家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7億元,利潤150萬元,上繳稅金770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1853人。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以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肉鴨養殖基地為龍頭的都市農業快速發展。截至今年,全鎮已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402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298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臻完善,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兩年共計投入資金2.56億元,在全鎮12個行政村實施改水、改廁、修路、亮化、美化等惠及民生的工程建設,努力打造實力石樓、秀美石樓。
目前石樓鎮盡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氣象:鎮域內公路通暢,村鎮之間全由柏油路連通;通訊現代化,8000門程式控制電話通過光纖電纜傳輸可與世界各地直通電話,寬頻可與國際網際網路接軌;醫療體系健全,全部農民加入了新型合作醫療組織,將一所鄉衛生院升級改造為一級甲等醫院,並在全鎮12個行政村分別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或衛生室;教育和全民健身設施完善,全鎮上規模的中小學校有7所、幼兒園8所、健身樂園1處、文體活動中心2處、老年康復中心1處,形成網路輻射全鎮;有線電視全覆蓋;建有11萬伏傳輸變電站1座、天然氣加壓站1座,可為投資興業於石樓鎮者提供可靠的電力能源保障。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欣喜地地到,石樓之美,美在環境亮麗,美在產業發展,美在百姓富足。賈島故里、秀美石樓,將為您打開新的視野,成為新的焦點,展示新的風采。

第一產業

石樓鎮耕地面積29258畝,人均0.9畝。
2011年,石樓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1130.7萬元,比上年增加9.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
2011年,石樓鎮生產糧食23958.6噸,人均704千克。蔬菜播種面積6384畝,產量23812.5噸,其中食用菌播種面積588畝,產量3352.6噸。
石樓鎮畜牧業以豬、羊、牛飼養為主。
2011年,石樓鎮生豬出欄43522頭,年末存欄24904頭;羊出欄3953隻,年末存欄4512隻;肉牛出欄219頭,年末存欄62頭。
2011年,石樓鎮生產肉類3528.3噸;牛奶726.8噸;鮮蛋263.4噸;畜牧業總產值41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0.6萬畝,林木覆蓋率7.2%。
2011年,石樓鎮水果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58.1噸,主要品種有梨、葡萄、柿子。農機總動力10332千瓦。農民人均純收入12723.4元,同比增長12.6%。

第二產業

2011年,石樓鎮共有工業企業31家,工業總產值達到82901.6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工業增加值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4億元,實現利潤3455.8萬元,上繳稅金2675.9萬元,安排勞動力2038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職工137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億元,比上年增長54.3%。

第三產業

商業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商業網點354個,職工810人。
2011年,石樓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億元,比上年增長49.5%。
財政金融
2011年,石樓鎮共有地方財政收入1183.5萬元,比上年增加37.7%。完成稅收4953萬元,同比增長33.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28.2萬元,增值稅3081.4萬元,企業所得稅874.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19%、133%。
2011年末,石樓鎮各類存款餘額4.6億元,比上年增長48.4%;人均儲蓄13500元。
特色產業
石樓鎮實景
石樓鎮實景
鎮共有三個產業集中地,南部形成了以北京成宇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極易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微化工產業基地,中部藉助鐵路優勢形成了以中興燕房儲運有限公司為首的石油化工危險品儲運基地,北部形成了以北京遠達天馳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博源包裝紙品有限公司、北京隆盛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為骨幹的現代製造與加工產業基地。

交通


石樓鎮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距京石高速公路4公里。鎮內有石樓火車站,與京廣鐵路幹線相連。30路、40路、42路客運車直達城關,917路(支線)公共汽車直通北京。
石樓通訊發達,有8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分局,可通過光纖電纜與國內外直播電話,與國際網際網路通。
大石河、周口店河、馬刨泉河穿境而過。鎮內有石樓火車站,與京廣鐵路幹線相連。
石樓鎮實景
石樓鎮實景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中心幼兒園1所,分園3所,民辦園1所,在園幼兒534人,教職工46人;完全小學5所,在校生1129人,教職工130人;中學2所,在校生663人;中小學入學率均達100%,學前1年入園率達到100%,學前3年入園率達到98.5%;成人教育學校1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機構各所。主要學校有石樓中學。
2011年,石樓鎮教育經費達5384.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5344.4萬元。
鎮內有規模的中小學校3所,幼兒園11所,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文化藝術團體15個,演職人員500餘人,文藝團隊演岀169場;公共圖書館(室)14個,建築面積560餘平方米,藏書2萬多冊;健身樂園2處,文化活動室13個,文化健身廣場27個,其中文化廣場佔地2.5萬餘平方米;流動電影院全年放映電影716場。文化行業兼職從業人員50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石樓鎮文化藝術團、石樓村夕陽紅藝術團、支樓村夕陽紅藝術團、夏村夏日陽光藝術團等9個。
2011年末,體育場地16處,體育社團8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98人。100%,的城市社區和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7%。
2011年,石樓鎮共有廣播喇叭242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中央、北京等電視台的57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5299戶,入戶率60%,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石樓鎮實施數字廣播信息平台建設工程,建成12個村級數字廣播機房,基本實現鎮、村兩級數字廣播網路。
石樓鎮景點
石樓鎮景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村衛生室19個,個體診所2個;病床8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4張。專業衛生人員10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Ao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7.6萬人次,出院病人163人次。
2011年,石樓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
健身樂園1處,老年康復中心一處,醫療保障網路輻射全鎮。

社會保障

2011年,石樓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0戶,人數110人,支岀64萬元,比上年增長31.6%,月人均48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1戶,人數643人,支出227.6萬元,比上年增長38.3%,月人均295元。
2011年,石樓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3萬人,參保率100%。
2011年,石樓鎮新增就業人員1377人,149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3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
石樓鎮實景
石樓鎮實景

基礎設施

2007年有11萬伏輸變電站一座,天然氣加壓站一座,可提供可靠的電力能源支持。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0千米,投遞點150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8.4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2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1萬件,征訂報紙264份、雜誌61冊,業務收入168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能源2011年,售電量累計完成63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192台。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8個集中供暖的樓房小區,供熱管道總長度4.5千米,供熱總面積2.6萬平方米;供熱用戶2582戶,均為居民用戶,供熱普及率為16.6%。有天然氣加壓站1座。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供(加)氣站1個,沼氣站4個,天然氣(沼氣)用戶2200戶,燃氣普及率為23%,月天然氣(沼氣)平均用量15.6萬立方米。
2011年末,石樓鎮共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2.5公頃,中心區林地面積41公頃,園林綠地面積24.4公頃,綠化覆蓋率59.6%,人均綠地55平方米。

文化


文物古迹

賈公祠
賈公祠,位於石樓鎮二站村,是為紀念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而建。2005年修復竣工。
重建的賈公祠由兩部分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區,是兩重院落。其中陳列了紀念賈島的文字書畫。東區是賈公祠的重點,前半部是由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的院落。正殿名為“騷壇異幟殿”,內有賈島塑像。並有賈島在房山無相寺清居生活的壁畫。東配殿名為“瘦詩軒”,內有賈島與另一位詩人孟郊的並列塑像。壁畫表現了詩人為吟詩不辭辛苦的情景。西配殿名為“月下齋”,是表現“推敲”的故事。內有賈島與人生知己韓愈的塑像。壁畫再現了“推敲”發生的情景。
東區的後半部分為賈島的衣冠冢。巨大的墳丘被青石所圍繞,莊嚴鄭重。新的墓碑昭示了後人的敬仰之情。新碑兩側是康熙年間修建賈公祠和嘉慶年間大修所立石碑。

代表人物


賈島(779年—843年),唐范陽(今北京西南)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自稱碣石山人。曾為僧,法名無本,后受韓愈賞識,還俗。累舉進士不第,吟詩譏誚,被稱為舉場“十惡”。文宗時,以誹謗罪貶長江主簿,故稱賈長江。武宗時,遷普州司倉參軍。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於五律,重詞句錘鍊。賈島死後,葬於四川,其故里鄉鄰在房山石樓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懷念。明永樂年間(1412年)衣錦百戶鎮國將軍李祥曾在房山城南門外建賈公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當時房山知縣羅在公在現址,賈島衣冠墓旁修建了賈公祠,清嘉慶年間還進行過修繕,后漸毀,1956年廢棄,2015年當地政府組織力量重新修復,曰賈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