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1938年8月,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肖華率旅機關一部從山西出發,於9月27日到達冀魯邊區樂陵城。旋整編部隊,成立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轄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參謀長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部隊簡介


第五支隊 1938年初,由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二營擴編而成。2月24日,第五支隊奉集總命令,由正太路到達晉東南,歸一二九師指揮。隨後由徐向前率領進入冀南。7月東進冀魯邊地區,9月編入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支隊長曾國華,政治委員王敘坤,參謀長劉正,政治部主任劉賢權。轄第四團,團長褚連三,政治委員朱廷憲;第五團,團長龍書金,政治委員曾慶洪;第六團,團長張策平,政治委員賴國清。
第六支隊 由冀魯邊平津支隊編成。支隊長邢仁甫,政治委員周貫五,副支隊長馮鼎平,參謀長程正傑,政治部主任王輝球。轄第七團,團長李子英,政治委員崔月南;第八團,團長楊柳新,政治委員陳德;第九團,團長楊錚侯。
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政治委員王育民、潘壽才。
部隊整編后,分散發展,配合地方黨開闢新區工作,到1939年上半年,又陸續成立了津南、泰山、商河、樂陵、魯北、陽信、寧津等地方支隊。1939年9月4日,集總指示一一五師,肖華區糧食困難,敵之封鎖嚴密,應以一部轉入魯西。據此,肖華率挺進縱隊機關及第五支隊第五團於9月下旬轉移至魯西。1940年後,第五支隊編入一一五師新三四三旅運河支隊;第六支隊第七團編入魯南支隊,主力留在冀魯邊區堅持鬥爭;津浦支隊調歸山東縱隊。

部隊編製


司令部

司令員:肖華
政委:肖華(兼)
參謀長:鄧克明
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五支隊

(38年初第三四三旅第685團第2營擴編而成;2月到達晉東南,歸第一二九師指揮,由徐向前率領進入冀南;9月編入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40年後編入新三四三旅運河支隊;支隊長:曾國華,政委:王敘坤,參謀長:劉正,政治部主任:劉賢權)
第4團[團長:褚連三,政委:朱廷憲
第5團[團長:龍書金,政委:曾慶洪
第6團[團長:張策平,政委:賴國清

第六支隊

(由冀魯邊平津支隊編成;支隊長:邢仁甫,政委:周貫五,副支隊長:馮鼎平,參謀長:程正傑,政治部主任:王輝球
第7團(40年後編入魯南支隊)團長:李子英,政委:崔月南
第8團團長:楊柳新,政委:陳德
第9團團長:楊錚侯

津浦支隊

40年後調歸山東縱隊

八路軍蘇魯豫支隊

(39.1月第685團與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
支隊長:彭明治,政委:吳文玉(吳法憲
副支隊長:梁興初,參謀長:田維揚,政治部主任:王鳳鳴
第一支隊
第二支隊
第三支隊
第四支隊
獨立大隊(39.1月沛縣偽軍籍興科部團長何玉祥率1700餘人反正改編)
第七大隊(39.5月隴海路以南的原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的部分武裝改編)
八路軍蘇魯豫支隊(39.7月將原6個大隊合編為3個大隊,全支隊共8869人)第一支隊(由原1大隊與路(隴海路)北游擊第3大隊編成);大隊長:胡炳雲,政委:王東保
第四支隊(由原第2大隊與第4大隊編成,9月改稱第2大隊);大隊長:梁興初,政委:王鳳鳴
第七支隊(由原第3大隊與第7大隊、獨立大隊編成,9月改稱第3大隊);大隊長:耿蘊齋,政委:郭影秋
東進支隊(40.4月第二大隊調入魯南后擴編)支隊長:梁興初
參謀長:胡大榮
第1大隊
第2大隊
湖西大隊(40.5月蘇魯豫支隊警衛營、蘇魯豫邊區黨委警衛營及魚台地方武裝合編)轄3個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