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性說
復性說
復性說是指唐代李翱關於人性與教育作用的學說。認為性是人先天的內在本質,是善的;性之動而產生情,情是人後天的外在表現,是惡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之情掩匿了善性,使之難得擴充。故須去情、復性(恢復人善的本性)。復性之法:“弗慮弗思”,“其心寂然”,達到“至誠”境界,則“邪思自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擇善而固執之”,由此成為聖人。對董仲舒以及韓愈性情相分的人性論有所發展,對佛教禪宗“見性成佛”的觀點有所吸取,並對宋代理學家的人性與教育學說產生較大影響。
目錄
韓愈的弟子李翱(約772年-842年),他仿效佛教的修行來改造儒學,提出了“復性”說。他主張人性本善,聖人不為情慾所累,故未喪失本性;一般人則往往溺於情慾而迷失本性。因此,他要人們滅掉情慾,從“弗思弗慮”中求得“至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