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廬山戀的結果 展開

廬山戀

1980年張瑜、郭凱敏主演經典電影

《廬山戀》是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

影片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高幹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劇情簡介


中美建交后,僑居美國的國民黨將軍周振武的女兒周筠(張瑜 飾)回到祖國觀光,在廬山遊玩的途中,她巧遇有志青年耿樺(郭凱敏 飾)。兩個對祖國懷有無限熱愛且充滿遠大志向的青年走到一起,經過短短几天的相處,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然而很快耿樺便因此受到審查,周筠也鬱郁離開。十年浩劫結束后,已是清華研究生的耿樺在廬山和周筠重逢,這對相愛之人不願再被分開,彼此約定婚期。而當耿樺的父親得知周筠的身世時,卻對這門婚事斷然拒絕……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周筠​張瑜
耿樺郭凱敏
耿烽溫錫瑩
周振武武皓
耿母智世明
周母高淬
趙科長張雲立

職員表


製作人李全根
原著畢必成
導演黃祖模
副導演(助理)包起成、呂薇
編劇畢必成
攝影單聯國、鄭宣
配樂朱逢博、錢曼華
剪輯張龍根
道具潘建明
配音導演呂其明、姚笛
藝術指導趙子佩
美術設計朱建昌
動作指導鄭偉松
造型設計孔令奇、駱玉疇
服裝設計金吉泰、丁淑蘭
視覺特效蔣伯齡 陳春林
燈光金漢江
錄音盧學瀚
布景師徐美忠
發行上海錄像公司

角色介紹


  • 周筠

    周筠

    演員張瑜

    周筠是一個自小生長在海外,卻對祖國懷有赤子之心的陽光少女。

  • 耿樺

    耿樺

    演員郭凱敏

    中共高幹子弟耿樺,與周筠在廬山一見鍾情。

  • 耿烽

    耿烽

    演員溫錫瑩

    中共幹部耿烽,與周筠的父親周振武是黃埔軍校的同學。

  • 耿母

    耿母

    演員智世明

    耿樺的母親,體弱多病

音樂原聲


歌曲演唱詞/曲
飛向遠方的故鄉朱逢博呂其明
啊,故鄉錢曼華呂其明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片中女主角43套青春靚麗的洋裝大部分都是劇組從香港買的。
影片是中國第一部吻戲,剛開始郭凱敏與張瑜都覺得很彆扭,為了避免尷尬,只好要求導演清場。在導演的設計下,張瑜飛快地在郭凱敏臉頰上親了一下,兩人的臉也變得通紅。
因為廬山下建了個電影院,每天只放映《廬山戀》,到1999年,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因此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徠廬山戀
徠廬山戀
為了支持劇組拍戲廬山管理處的同志讓劇組的主創人員都住在廬山的別墅里。
廬山除了提供場景拍攝協助外,還動用了大批人員充當群眾演員。廬山文工團演員熊樹鵬更是電影中充當了“最露臉的群眾演員”。
在拍攝一場游泳的戲時,廬山正值冬天,張瑜和郭凱敏不僅要忍受寒冷的湖水,還要面對因好奇而圍觀的群眾和遊客,為此反覆了多次才拍攝完畢。

創作背景

1979年夏,江西九江作家畢必成來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參加一個劇本修改。這期間,他利用空閑時間創作《廬山戀》。故事以周筠和耿樺的愛情為敘事主線,一方面著力展現了廬山的美麗風光,另一方面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他花了五天時間就完成了劇本的初稿,並將此推薦於黃祖模。經過上影廠文學部編輯部再三討論,最終決定投拍。

拍攝取景

故事的展開以廬山主要景點,以花徑、仙人洞、含鄱口、蘆林湖、白鹿洞書院、望江亭等十二處為背景,由情帶景,由景傳情。而片中呈現的廬山上流淌的雲霧、瀑布上的彩虹、從泉水下仰拍人物等鏡頭時都運用特技完成。

獲得榮譽


獎項

時間名稱獎項種類
2018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獲獎 
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張瑜獲獎 
1981年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獲獎
最佳女演員:張瑜獲獎 

作品評價


正面評論

《廬山戀》寄託著整整一代人的愛情旗幟與情懷,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永遠的傳奇。影片不僅展現了廬山的秀麗風光,同時也表達了當時中國青年純潔而含蓄的情感嚮往,被譽為新中國“純美”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時光網評)
影片通過兩個年輕人在廬山相戀的故事,反映了海內外青年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向上的理想追求,寄寓了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騰訊娛樂評)
廬山戀
廬山戀
《廬山戀》作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不僅將擁有人、文、聖、山四大特點的廬山鍍上了一層溫情的顏色,更為廬山的秀麗風景增添了別樣的情愫,廬山與《廬山戀》,已然成為彼此的寄託,二者的結合,在中國乃至世界名山旅遊景區中,獨樹一幟。(江西省旅遊局評)

反面評論

《廬山戀》的故事與對景點的宣傳,基本實現了有機融合,但部分台詞還是略顯刻意。比如影片為表達耿華的好學博知,會讓他講述某個景點的歷史典故,甚至會整段背誦與之有關的唐詩。(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