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蘇大馬哈魚

鮭形目鮭科動物

是我國大麻哈魚屬中徊游種類分佈最南的一種,南限達北緯350,對溫度的適應較高,是內陸馴化對象之一。屬名貴經濟魚類,肉質細膩而味美,探受群眾喜愛。近年來其資源銳減瀕於枯竭。國內見於黑龍江和吉林。

形態特徵


馬蘇大馬哈魚
馬蘇大馬哈魚
雄魚頭后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鉤狀,領齒變強變黑。
有陸封型和泅游型之分。陸封型喜群居冷水,個體較小,眼較大,體側有8-10個終身存在的紫黑色橫斑,背部和側線上下有紫黑色圓斑點分佈,無紅色斑點。

生活習性


馬蘇大馬哈魚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長,達到性成熟年齡時又回到淡水中產卵的洄遊性魚類。由於它喜棲於低水溫總生活,屬於冷水性魚類

分佈範圍


河川分佈

馬蘇大馬哈魚
馬蘇大馬哈魚
所謂河川分佈:是指馬蘇大麻哈魚在洄遊產卵、繁殖時所進入的河川和終生在河川中生活的陸封型的範圍。
1.洄遊型的河川分佈
在我國,僅分佈在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及吉林省的圖門江中,但數量不多。
在國外,主要分佈在朝鮮半島東部的濱海州、庫頁島、堪察加半島南部西側及日本北海道、本州太平洋側的干葉縣和日本海側的島根縣以北的地區。特別是在北海道日本海側的河川中分佈數量最多。
關於在日本南部的分佈界限,一般認為是島根縣南部的河川。但是在山口縣的阿武川也有馬蘇大麻哈魚洄遊的記載,故應以阿武川為其洄遊分佈的南部界限。
2.陸封型的河川分佈
馬蘇大馬哈魚終生在淡水中棲息的河川分佈範圍比涸遊河川分佈範圍更明顯地向南部區域擴展。在日本太平洋側可達到箱根以東的河川;而在日本海側,不僅分佈在全本州,而且擴展到了九州的河川中,其分佈的最南界限,達到了我國台灣省的大甲溪。

海洋分佈

馬蘇大麻哈魚在海洋的分佈,主要是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日本海為主要越冬和春季索餌、生長的場所,麗鄂霍次克海則主要是渡過高水溫期的越夏地方
關於在北太平洋分佈的問題,過雲一直認為是沒有。但是,通過對馬蘇大麻哈魚的生活史和海洋分佈的調查結果,才得到確有分佈的結論,只不過是數量極少而已。另外,於1965,1966兩年間,在黃海中部都採到過馬蘇大麻啥魚的標本。
至此,可以說馬蘇大麻哈魚在海洋中的分佈範圍是:東徑124°~163°,北緯36°~55°。

生長繁殖


2齡雄魚、3齡雌魚促成熟。在圖們江,泅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於江口並開始上溯,4—5月份大批進入圖們江;8、9月份洪水下泄時成熟個體上溯至支流產卵。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約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溫11—20℃。卵粒赤橙色,懷卵量約3500粒。
產卵時,通常1尾雄魚追逐數尾雌魚進入產卵場,雌魚擺動尾鰭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動砂礫,形成橢圓形產卵床。雌魚分數次排卵,受精卵落入產卵床內後由雌魚利用尾鰭掘動砂礫加以覆蓋。產過卵的親魚守護在一旁。經2—3日後親魚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後的幼魚開始分離成泅游型和陸封型。
馬蘇大馬哈魚
馬蘇大馬哈魚

保護形狀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