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
揭西縣
揭西縣,廣東省揭陽市轄縣,位於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西北部,地處蓮花山支脈大北山南麓,榕江南河中上游。東連揭東區,南鄰普寧市,西南接陸河縣,西北與五華縣為鄰,北與豐順縣接壤。
揭西縣地域原隸屬揭陽縣。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揭陽縣劃出12個公社和1個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地處揭陽之西而得名。1975年,又從普寧縣劃出貢山、湖西、四鄉三個大隊歸屬揭西縣。1992年5月1日,揭陽市成立,揭西縣隸屬揭陽市。
揭西縣境內自然風景優美,名勝古迹眾多,有大小景點188處,民俗風情淳樸,主打自然生態旅遊產業。
揭西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僑鄉,也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民國14年(1925年),周恩來參與領導的東征軍兩次到此。是一個潮、客交融共匯地方。擁有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共60.8萬人,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67.36% 。2017年,揭西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0.57億元,比2016 增長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3.16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萬元。截至2018年,揭西縣轄1個街道15個鎮1個鄉。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截止至2020年11月1日,揭西縣常住人口為674829人。
名稱來源
因地處揭陽之西,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設治前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屬百越之地。秦漢時期屬南海郡(今廣州)的揭陽縣地。晉、南北朝時期屬義安郡地,隋唐時期屬潮州,兩宋屬潮州揭陽縣地、元時期屬潮州路揭陽縣地,明、清時期屬潮州府揭陽縣地,民國時期屬潮循道揭陽縣地,解放后屬於潮汕專區、粵東行署、汕頭專區、汕頭地區、汕頭市揭陽縣地。
設治后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縣政府駐河婆。揭西縣設治后,隸屬汕頭專區管轄,隨粵東潮汕地區行政區劃更名而屬汕頭,1991年汕頭市拆分為潮州、揭陽和汕頭市三座地級市,建立地級揭陽市,汕頭市揭西縣劃歸揭陽市管轄。
1975年,又從普寧縣劃出貢山、湖西、四鄉三個大隊歸屬揭西縣。1980年1月屬汕頭行政公署,1983年12月屬汕頭市。
1975年2月,划普寧縣的貢山、湖西和四鄉等3個生產大隊歸揭西縣管轄。1986年12月,撤區建制改鄉鎮建制;由五雲鎮劃出嶺新、保新、陂蘇、寶石、崬坑等5個村增設下砂鄉。
1996年末,揭西縣總面積1352.3406平方千米(本年土地資源詳查數據),總人口78.65萬人,轄16個鎮、4個鄉:河婆鎮、棉湖鎮、上砂鎮、五雲鎮、坪上鎮、龍潭鎮、南山鎮、灰寨鎮、東園鎮、大溪鎮、錢坑鎮、金和鎮、鳳江鎮、塔頭鎮、京溪園鎮、五經富鎮、下砂鄉、良田鄉、西田鄉、大洋鄉。共有32個居委會、279個管理區,1629個村民小組。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揭西縣總人口716789人,其中:河婆鎮96781人、棉湖鎮90706人、鳳江鎮62843人、金和鎮58711人、五經富鎮34618人、上砂鎮38115人、京溪園鎮38210人、塔頭鎮36117人、五雲鎮35687人、錢坑鎮37322人、灰寨鎮31105人、坪上鎮26203人、龍潭鎮29022人、東園鎮27801人、南山鎮24798人、大溪鎮21976人、良田鄉9419人、下砂鄉9257人、西田鄉4541人、大洋鄉3557人。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原潮州市(縣級)分置為湘橋區和潮安縣,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汕頭市揭西縣劃歸揭陽市管轄,從原揭陽縣析出15個鎮建立揭東縣,后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併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
揭西縣共轄1個街道辦事處(河婆街道辦事處)、15個鎮(龍潭鎮、南山鎮、五經富鎮、京溪園鎮、灰寨鎮、塔頭鎮、東園鎮、鳳江鎮、棉湖鎮、錢坑鎮、金和鎮、大溪鎮、坪上鎮、五雲鎮、上砂鎮)、1個鄉(良田鄉)、6個國營農林場,有2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1641個村民小組。(已撤銷、未計入地圖的三個鄉:西田鄉、大洋鄉、下砂鄉)
揭西縣行政區劃表
鄉鎮 | 村居委數 | 村委會、居委會名稱 |
上砂鎮 | 22 | 上山、湯輋、龍門、上聯、下聯、新東、聯東、聯中、紅星、徑心、徑上、活動、活西、新嶺、三水、北湖、雙豐、竹蘇、古塘、新豐、美豐、上林。 居委:社前。 |
1 | ||
五雲鎮 | 20 | 保新、坡蘇、寶石、嶺新、崬坑、赤告、雙嶺、梅江、鵬嶺、石陂、嶺仔、龍江、羅洛、下洞、京埔、富厚、硜下、鄭塘、流坪、下硿。 居委:新圩。 |
1 | ||
良田鄉 | 10 | 金坑、下村、龍嶺、嶂上、岸洋、桐樹坪、中心、河新、雙水、河水。 居委:良田。 |
1 | ||
河婆街道 | 26 | 新建、新四、鄉肚、鄉新、北坑、西坑、六一、後埔、下灘、嶺豐、湖洋、廟壠、馬頭、廟角、欣堂、南新、新樓、南和、宮墩、溪角、河東、三星、東星、溪西、溪東、客潭。 居委:建新、東風、河山、新村、大同、河西、軍田、寶塔、新安。 |
9 | ||
坪上鎮 | 19 | 紅旗、石峽、樟樹下、潭角、坪上、東南村、連城、員東、四新、四和、湖光、五聯、員西、上倉、五星、成全、新榕、南聯、尖田。 居委:坪新。 |
1 | ||
龍潭鎮 | 15 | 菜仔園、南福田、龍躍、泉水塘、北聯、團結、井田、關山、湯壩、龍東、井下、雙龍、陂尾、富光、高田。 居委:新圩。 |
1 | ||
南山鎮 | 18 | 西友、分水、前鋒、榕光、北河、北溪、南山、南河、新聯、大新、火炬、上寮、關西、歸善、稱溝潭、石結到、洋梅坪、羅京水。 居委:道南。 |
1 | ||
灰寨鎮 | 16 | 河五、向陽、上角、后聯、新圖、新宮林、溪背圩、老宮林、灰龍、三壩、東聯、后洋、南洋、柑坑、金星、馬路。 居委:灰寨圩。 |
1 | ||
京溪園鎮 | 13 | 粗坑、九磜、甲溪、新洪、長灘、大嶺下、嶺溪、上隴、員墩、新聯、美德、大鹿、曾大寮。 居委:京溪園。 |
1 | ||
五經富鎮 | 26 | 龍山、文聯、陳江、建二、建一、第八、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營盤、中和、朝陽、恆星、聯和、聯南、泮坑、新和、五新、新安、中聯、新倉、新其。 居委:長潭、陂頭。 |
2 | ||
塔頭鎮 | 14 | 闊園、闊西、塔頭、新園、龍光、潭新、潭溪、舊住、錦龍、大豐、新溪、山寮、保西、頂埔。 居委:塔頭。 |
1 | ||
東園鎮 | 10 | 桃圍、玉湖、東橋園、聯豐、赤岩、古福、月湄、爐清、后寮、三犁。 居委:東聯。 |
1 | ||
鳳江鎮 | 15 | 東光、東豐、東新、陽南、陽西、鳳西、鳳南、鳳北、鴻西、花寨、赤新、洪湖、鴻新、莪萃、鴻江。居委:橋頭。 |
1 | ||
棉湖鎮 | 14 | 四鄉、湖西、新湖、厚埔、上浦、甲埔、境潭、下浦、考溪、貢山、鯉魚溝、貢東、新厝陂、玉石。 居委:竹園內、解放路、米街、方圍、橋頭、南門、道江、花園、湖濱、雲湖、東新、興中、嶺南。 |
13 | ||
金和鎮 | 13 | 金光、金園、金新、金溪、仙坡、南山頭、南山尾、和南、和西、和東、杜塘、山湖、河內。 居委:金埔。 |
1 | ||
錢坑鎮 | 13 | 月翁、大茶石、錢東、錢西、紅光、錢北、、頂聯、長三水、白石、南光、錢南、埔龍尾、竹園內。 居委:老圩。 |
1 | ||
大溪鎮 | 16 | 金星、慶光、赤寨、大光、后洋、大嶺埔、星光、井美、大東、新園、楊林、金光、井新、大園、坎頭、新樓。 居委:大溪圩。 |
2015年年底,揭西縣戶籍人口100.68萬人。全縣城鎮人口244268人,佔總人口24.76%。揭西縣是廣東省僑鄉之一,至2015年底,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65萬人,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61.83%。
截止至2020年11月1日,揭西縣常住人口為674829人。
揭西縣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有極少數的少數民族人口。2015年,壯族、苗族、土家族、瑤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彝族、滿族、仡佬族、哈尼族、傈僳族、藏族、維吾爾族、毛南族、畲族、俄羅斯族、白族、回族、獨龍族、水族等2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51人,主要是來源於婚嫁。
揭西縣居民講客家話、潮汕話兩種語言。其中操客家話的有上砂、五雲、良田、坪上、河婆、龍潭、南山、灰寨、京溪園、五經富、下砂、大洋、西田13個鄉鎮,約佔全縣人口57%,人口約57萬(2015年末)。操潮汕話的有棉湖、錢坑、金和、鳳江、大溪、塔頭、東園7個鄉鎮,約佔全縣人口43%,人口約43萬(2015年末)。其中京溪園鎮、塔頭鎮、灰寨鎮三鎮接壤有部分“雙語村”,既講潮汕話,也講客家話,“雙語村”在揭西縣為數極少。
揭西交通
2015年12月30日,汕湛高速公路揭博項目揭西段、潮惠高速公路揭西段按照交通部《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驗收,達到合格水平,正式通車,揭西從此進入了“高速時代”。揭西縣告別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零的突破。揭西縣區位劣勢得到根本性轉變,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將對揭西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汕湛、潮惠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扶持地區的重要舉措,為珠三角和粵東之間增添新的交通大動脈,為廣東省“振興粵東西北”戰略規劃增添不竭動力。
地質構造
蓮花山大斷裂帶,自縣西南的五雲、河婆、龍潭,經過五經富向東北延伸到豐順縣,切斷了所有地層。沿斷層帶有河婆的鄉肚、東星,五經富的湯邊村等多處溫泉,屬一區域性的大斷裂。岸洋—九娘壩、長崗樓—鄧公坪斷層走向北東,橫江、天子壁、龍頸斷層走向東西,均屬蓮花山大斷裂的次級斷裂構造。
黃滿寨瀑布群
山地
揭西縣山地面積大,分佈廣,主要分佈在本境的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和南部。
西北部屬蓮花山南麓的大北山。山體龐大,山勢陡峭,峰巒重疊,千姿百態,連綿60多公里。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形成北部屏障。
李望嶂在良田鄉西北部,海拔1222米,為全縣最高峰,是揭西縣與五華縣的分水嶺。
三縣崬在良田鄉北部,海拔1155米,為全縣第二高峰。其西北坡在五華境內,東北坡連豐順縣,南坡在本縣。因一山跨三縣,故名三縣崬。
笨箕石在良田鄉東部,南山鎮西部,海拔1100米。傳說站在其峰頂可觀九縣,故又名九縣崬。
丘陵
主要分佈在縣境中東部的河婆、大溪、錢坑、灰寨、京溪園一帶,山丘高度一般在海拔100米以內,相對高差小於100米,坡度和緩,由西向東逐漸變低。山丘邊緣多與台地相連,宜發展糧、豆、麻、蔗、果等作物。丘陵地帶多天然的小盆地,面積一般為20—39平方公里,呈狹長形,水濕條件較好,具有靜風環境,宜發展各種作物。
平原
主要分佈於南部榕江河畔的金和、塔頭、鳳江、東園、棉湖一帶,地勢平坦開闊,海拔一般在20米以下,屬榕江沖積平原。榕江支流以棉湖為中心,構成X型水網。由於地勢低平,流速減慢,加上榕江中下游常受海潮頂托,淤積面積逐漸擴大,形成沖積平原。
揭西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長,秋季短;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春季常有低溫陰雨。
揭西縣夏季氣溫高且多雨。據氣象部門1967—2003年統計,夏季月平均氣溫均在24℃以上,最高的7月份平均氣溫達28.2℃。夏季雨量多,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年降雨量的高峰期,平均旬降雨量為119.5毫米。冬季低溫少雨,1月多年平均氣溫13.4℃,平均降雨量37.3毫米,常出現冬旱現象。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山區縣之一,土地總面積1365平方千米,山地(含丘陵在內)佔全縣總面積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東南平原。根據2012年土地利用數據,全縣農用地佔土地總面積84.07%,其中17.43%為耕地,7.46%為園地,68.49%為林地,6.62%為其他農用地和少量的牧草地;建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7.91%,其中60.6%為農村居民點,14.34%為城鎮用地,4.08%為獨立工礦用地,6.46%為交通運輸用地,14.52%為水利設施用地; 未利用地佔8.02%,其中荒草地佔土地總面積的6.33%。從土地利用現狀分佈看,農用地分佈垂直地帶性特徵明顯,耕地連片分佈於東南部潮汕平原區,及沿交通幹線布局在狹長的山間河谷地區中;園地主要分佈於丘陵山區;林地主要集中於大北山區及南陽山區。
揭西縣礦產資源種類繁多,主要分佈在縣境的北部、西部及中部,多呈斷續零星分佈。金屬礦產有鎢、錫、銅、鉍、鉬、鉛、鋅、鈷;貴重金屬礦產有金、銀;稀有金屬礦產有鈹、鈮、鉭及稀土礦;其他金屬礦產有水晶、黃鐵礦、鉀長石、瓷土。鎢礦主產於大洋鄉塘湖山一帶,屬中等規模的多金屬礦床,以鎢、綠柱石(鈹)為主,共生有鉍鉬等礦產。溫泉縣內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有很好的利用前景。地下熱水主要分佈於河婆東星、鄉肚,五經富建二村、龍潭湯壩村等地。東星溫泉水溫最低55℃,最高達88℃以上,鄉肚溫泉水溫在50℃左右,五經富溫泉水溫達55℃以上。地下熱水的開發對旅遊業、沐浴、養殖等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揭西縣至今沒有對野生動物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已知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蟒蛇、穿山甲、虎紋蛙、大靈貓(五間狸)、小靈貓(七間狸)、長耳鴞(貓頭鷹)、栗鴞(猴面鷹)、褐翅鴉鵑(毛雞)、黃嘴白鷺、石豹等,列為國家“三有”動物的有山豬、山羊、果子狸、鷓鴣、畫眉等。
1980年,華南農業大學蕭綿韻教授在河林場進行植物調查結果,共有蕨類植物門植物12科22種,裸子植物亞門2科2種,雙子葉植物綱105科416種。
揭西縣境內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榕江南河,支流有上砂水、橫江水、龍潭水、石肚水、五經富水,主、支流總長260公里,集雨控制面積2984平方公里。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2235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29.6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凈地下水資源量0.41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30.04億立方米,2013年全縣人均水資源量3568立方水資源3568立方米。
2015年,揭西縣實現生產總值216.68億元,比2014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7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9.7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21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5.1∶55.3∶29.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5億元,增長9.4%;稅收收入3.7億元,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03億元,增長7.2%;外貿出口總額1.26億美元,增長7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96億元,增長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19億元,增長1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58.65億元,比年初增長5.6%,各項貸款餘額115.99億元,比年初增長6.9%。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8.3元。
揭西是山區縣,由於地理位置、自然區域、土壤條件、耕作習慣、耕作能力等因素的差異,形成山區、丘陵、平原三大農業地帶區域。
2015年,揭西縣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穩定提升,全年發放種糧補貼資金2654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126.67公頃,糧食種植面積29860公頃,糧食產量16.96萬噸。農業“一鎮一品”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甜玉米、茶葉、冬瓜、淮山等特色生產基地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至2015年,全縣擁有農業“一鎮一品”工程示範鎮5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6家,農業類廣東省名牌產品21個。農村“三資”交易管理服務工作有序開展,鎮級“三資”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項目95宗。投入省級資金878萬元,加快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工程建設。投入資金6805萬元,推進美麗鄉村“三大工程”建設項目90宗,完成97個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任務。創辦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點6個。完成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任務,累計投入資金4.7億元,實施村級扶貧項目1429個,幫助脫貧22496人。完成棚戶區改造100戶、保障性住房建設84套、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2579戶。
2015年,揭西縣形成以電線電纜和生物製藥兩大產業為主,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紡織服裝、五金塑料等產業為輔的工業體系。揭西電線電纜生態產業園累計投資12.6億元,有5家企業進園投建,被列為省產業聚集扶持園區,享受省產業轉移扶持政策;廣葯集團白雲山製藥揭西生產基地建設有序推進,成立揭西電線電纜行業協會,廣東威潛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等“登高”示範企業效益提升;全年招引項目21項,計劃投資約34.1億元,完成投資30.9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家、限上商業企業8家、資質內建築企業1家、規上服務企業1家。
2015年,揭西縣成立縣旅遊協會,推進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全年投入9.55億元加快大北山生態旅遊產業園建設,健康產業園、京明生態城、揭西獨山風景區等項目有序推進。申報國家級大北山旅遊度假區。坪上西坑梅花、錢坑石靈寺等鄉村旅遊規劃建設加快。旅遊宣傳推介力度加大,組織出版《揭西旅遊民間故事》,豐富旅遊文化內涵。全年旅遊接待803.3萬人次,比2014年增長26%,其中過夜217.01萬人次,比增28.1%;旅遊收入42.24億元,比2014年增長33.2%。是年,揭西縣被評為“廣東省旅遊創新發展十強縣”,大北山旅遊度假區榮膺2015年全國“十佳紅色旅遊景區”稱號,京明溫泉度假村被評為“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黃滿寨瀑布旅遊區成功申報省級地質公園,粗坑村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稱號。
2015年,揭西縣農村電商全面發展。推進電子商務人才大培訓工程,組織電商參加揭陽市政府“十萬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工程”,累計培訓電商人才1.4萬人,重點面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大學生創業人員、待業青年以及有電商從業經驗的農村青年等。至年底,全縣擁有電商網店3000多家,快遞量比2014年增長1400%。建成阿里村淘縣級服務中心1個、村級服務站110個,覆蓋全縣17個鄉鎮(街道),成為全省第一個建成100個村淘服務站的縣域。金和鎮是全省首個實現村淘全覆蓋和潮汕地區首個建成村淘3.0模式服務體驗館鎮域。
紅色革命文化
大北山革命歷史博物館
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度東征在揭西境內進行了著名的“棉湖戰役”和“河婆戰役”,其中發生在揭西的“棉湖之大功山戰役”是東征最激烈的一次戰鬥,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亦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時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兼任中央農民部長廖仲愷、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蘇聯顧問加侖、總教官何應欽等第一次東征時駐紮在揭西棉湖興道書院,第二次東征時駐紮在揭西河婆大光學校(現為揭西縣公安局技術科)。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五華縣委書記古大存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到大北山開闢革命根據地,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和建立農會,組織赤衛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潮汕地下組織在此地建立廣泛的秘密活動據點,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活動基地。
解放戰爭時期,潮汕地委把大北山作為潮汕軍事鬥爭的中心戰略據點,以大南山、鳳凰山為戰略支點,以南陽山、五房山為轉動點,建立梅花形革命根據地,潮汕人民抗征隊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二支隊司令部、潮揭豐行委、潮梅行委、中共潮汕地委、中共揭陽縣委、揭陽人民行委會等黨政軍機關都設在揭西地域,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鬥爭。
揭西縣文廣新局組織和引導群眾開展各類健康向上、群眾喜聞樂見民間文藝活動。利用節假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在元旦、春節和元宵節期間,組織客家山歌劇、潮劇、文藝節目在文化廣場等地開展演出,舉辦廣場舞、健身舞展演,引導群眾開展廣場舞、健身舞、太極拳等文化活動,春節期間組織群眾舞蹈隊開展廣場舞展演。
贊鼓舞
贊鼓舞是由傳統迎神賽會中的鑼鼓隊伍和鼓點提煉整理而成的民間舞蹈。河婆鎮的贊鼓舞已被編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相傳三山祖廟的三山神,每年臘月至次年正月,都要巡遊河婆六約(即象門、獅頭、龍潭、員埔、馬路、南山)地區,其中的鑼鼓隊伍和鼓點都很有特色,具有民間藝術韻味。贊鼓隊由旌旗儀仗引領,鼓隊分兩縱隊緩慢前進,鼓點肅穆整齊。隊伍一般由30多人組成,多者上百。傳統贊鼓隊伴隨三山神出遊六約,有一定的路線、日期、時辰。到達各村寨時,各村均以贊鼓迎送。連續一個月,六約地方日夜鼓聲不斷,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相傳贊鼓產生於清乾隆年間,開始為文祠里的秀才們所構思,稱為“三點金”,表示河婆上、中、下三埠人民敬仰三帝(指三帝古廟供奉的玄天上帝、文帝、武帝)。至清光緒年間,贊鼓始與三山國王神巡遊六約結合在一起。以後形成習俗,流傳至今。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文化形式,喜怒哀樂都能應用。一首山歌就是一首七絕詩或竹枝詞,也有五句板的句式。大多為即興創作,隨口而出,用以對答和唱;又可以連串為長篇,用以敘事述傳。客家山歌最常見的題材是表現生活情趣、談情說愛。歌詞或生動形象,或優美儒雅,多用起興、比喻、雙關、誇張、借代、疊字等手法。
山歌擂台也是一種常見的活動形式。新中國建國初,人民解除了長期的壓迫剝削,身心得到解放,精神上自然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20世紀50年代,河婆鎮就舉行過山歌擂台賽。台主被斗輸后,下台前還要唱一首認輸的山歌,然後新台主上台。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山國王祭典
“三山祖廟”又名“三山國王廟”“大廟”。位於揭西縣城河婆西側玉峰山下,瀕臨榕江,面對明山,東望巾山,北倚獨山,層巒疊翠,景緻清幽,三山鼎峙,氣象天成。“三山祖廟”奉祀神只為“三山國王”。傳說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異姓兄弟,老大連傑,老二趙軒,老三喬俊,三人協助隋朝楊堅完成帝業,受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然三人不戀榮華富貴,掛印退隱,修成正果。受萬人尊為神后,又顯靈助唐扶宋,庇護黎庶。“三山神”在1300年前就已英靈顯赫,1000多年前,宋太宗征太原時得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相助獲勝,敕封三神為“三山國王”。
揭西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
清末期間,五經富鎮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到福建泉州提線木偶團拜師學藝,后回家鄉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之後由呂竹喜承接;1978年由曾還元承接新創辦“龍江線劇團”;1995年由高禮華承接創辦“華藝線劇團”;木偶戲主要分佈在五經富鎮、河婆鎮、上砂鎮,至2013年底,只剩下京溪園鎮華藝提線木偶戲團。
謎語(揭西方言燈謎)
棉湖燈謎是棉湖鎮一種民間通俗文學形式,產生於清代,大盛於“中華民國”時期,每逢元宵佳節,中秋月明之夜,棉湖謎人張燈射覆,設台會猜。前代謎台多以竹木高搭,布置儒雅,台上置鼓懸鑼。猜謎方式是:猜者按謎號、謎文、謎目逐字朗聲報出,每句台上復以一鼓聲,報出謎底時,如不中,得鼓沿一擊;如猜中一字以上而未全中,得一陣邊鼓;如全中,得二鼓,經解釋正確,得三鼓一鑼,然後得獎品。謎台和猜射方式與古法基本相同,成為棉湖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1984年3月,棉湖鎮工人文化宮燈謎組率先成立,又稱工會燈謎組,並出版不定期燈謎期刊。1988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棉湖鎮職工謎協,成為潮汕地區第二個鎮級燈謎協會(第一為潮州市庵埠鎮)。在《中華謎報》設立專版和專題謎台。棉湖燈謎,成為棉湖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作為通俗文化的一種典型。
客家紅酒釀造技藝
客家紅酒(糯米酒),又稱紅米酒、甜酒、酒釀、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深受人們喜愛。糯米酒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溫中益氣、補氣養顏,適合所有人食用。客家人釀造紅酒、飲食紅酒是客家人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民俗風情,具有5000年的歷史。
客家紅酒釀製過程:先把糙糯米蒸熟,然後散開待冷,散上一定分量酒餅和紅(米曲),裝進小缸,在缸面和周圍用稻草和棉被等遮蓋嚴密保暖。幾天後,缸里的糯米飯便發酵變成糟粕,而且滲透有許多液體,人們稱這種液體為“酒娘”。這時就用“酒類”(一種用竹篾編織成的小簍)放進缸里,讓液體進入“酒類”,然後把液體舀進酒罈。酒娘的度數很高,須滲入一定分量的沸水。糯米酒色淡紅,所以稱“紅酒”,由於它滲進沸水,故又稱“水酒”。釀酒剩下的糟粕,再加上食鹽混合后,叫“糟麻”,人們把“糟麻”貯藏起來作為長期煮湯之用,亦有人用“糟麻”和鮮魚一起煮,味道極佳。
鑼鼓標旗巡遊
鑼鼓標旗巡遊
大溪宗祠祭典
以李氏宗祠的活動形式為集中代表,並以李氏宗祠總祠、各代支系按總祠風格建造的傳承脈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築特色有明顯傳承外,其祭典祖賢儀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簡約之差,都具有十分濃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遠、博大的潮汕文化傳承。
總祠位於金山北麓的大溪鎮井美村。明末大溪李氏始祖清泉公及其子華陽、少陽從福建省上杭縣遷居大溪后,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其第四代李天生的子孫建成的宗族大祠堂,佔地面積1882平方米。1994年興工重修,1997年竣工,舉行重光典禮並恢復具有傳統特色的祭典儀式。
大溪宗祠的祭典儀式具有極高的潮汕民俗研究價值,對研究姓氏文化、研究潮汕地區的移民史以及揭西地區的古代史有十分寶貴的參考價值。
揭西縣河婆中學
河婆中學
揭西縣河婆中學創建於1930年,由華僑捐資籌辦而成,有著83年光輝歷程。以歷史久、規模大、設備優、師資強被民間譽為揭西縣內“英才之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位於象山之麓,榕水西畔,山環水繞,環境幽雅,佔地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92間教室,10間實驗室,6間信息技術教學實驗機房,圖書館使用面積1600餘平方米,全部教室配備電腦、投影儀、視頻展台和音響、廣播設備。學校建築依山而立,布局合理,錯落有致。
學校有72個高中班,學生5000多人。專任教師256人,其中高級教師66人,一級教師120人,校長張新喜為全國優秀教師、揭陽市首屆“功勛獎”和“傑出教師”獲得者。
河婆中學始終把傳承優秀歷史傳統與開創現代教育相結合,形成“立人·發展”辦學理念,以“進德修業,貫徹始終;水遠山長,愛我河中”為校訓,傳承“團結、求實、開拓、奮進”河婆人精神,形成“勤勉堅毅、自立自主、綠色人文、體藝特長”辦學特色。
學校主要榮譽: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基地、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德育示範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校本培訓示範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體育(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廣東省全國教育統一考試定點考場、廣東省“巾幗文明崗”、廣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總支)、揭陽市高考成績優異單位、揭陽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揭陽市平安校園、揭陽市創建無毒學校“先進單位”、揭陽市規範管理示範學校、揭西縣“德育先進單位”。
棉湖中學
揭西縣棉湖中學,創辦於1936年,是一所縣屬高級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
校園位於揭西縣棉湖鎮,佔地面積138畝,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綠草如茵,花木滿園,環境優美宜人。建有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校慶紀念館、學生宿舍樓等10幢。教學設備設施齊全配套,學校有圖書館、閱覽室、語音室、計算機室、理化生實驗室,所有教室均安裝電子互動白板。運動區有標準400米塑膠跑道,標準足球場,一流教學設施為師生工作與學習提供優越條件。
學校有70個教學班,學生4200多人。教職工238人,其中高級教師57人,一級教師68人。
80多年來,歷代棉湖中學人無私奉獻,奮力拚搏,終於使棉湖中學從一所普通小規模學校發展成為省一級學校。學校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潮汕地區富有聲譽,為國家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校友中,成為國家高級領導幹部有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林致昌,原信息產業部副部長、中國聯通公司總裁楊賢足等;成為著名高級知識分子有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必豪,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益庄等。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共進”辦學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團結協作,奮力拚搏”精神,嚴謹治校,科學管理,逐步形成“團結、勤奮、求實、創新”良好校風和“求真務實、低進優出”辦學特色,為各類高等院校輸送優秀人才。1999年,楊佳雄獲高考全省綜合分並列第一名,是揭陽建市以來唯一一名省高考總分“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2009年呂宣濤奪得揭陽市總分狀元,同時獲得選考物理科總分全市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
學校主要榮譽: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現代技術示範學校、廣東省五四紅旗團總支、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揭陽市先進單位、揭陽市文明單位、揭陽市規範管理示範學校、揭陽市交通安全示範單位;揭西縣先進單位、揭西縣德育先進單位等。
東風小學
東風小學地處揭陽市揭西縣城農化路56號,學校創辦於1950年,2002年被揭陽市評為一級學校。學校佔地面積1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學校有教學班29個,學生1890人,專任教師80人。有多媒體電教廳1個、多媒體電教室8個,電腦室、圖書閱覽室、藏書室、舞蹈室、音樂室、科技活動室、科學室、體育器材室等一應俱全。學校辦學精神:與時俱進、務實創新;辦學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和合格勞動者,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創新人才;辦學特色全面發展、藝術見長;校風:文明、守紀、活潑、求進;校訓:勤奮向學,堂正做人,全面發展;教風:以德育人,樂於耕耘,無私奉獻;學風:立志、自主、合作、向上。
學校是縣“教研教改實驗基地”“實施素質教育示範學校”,揭陽市“一級學校”“依法治校示範校”,廣東省“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方式研究實驗學校”“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實驗學校”“重點德育課題研究實驗學校”。學校評為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連年被縣和街道評為“文明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錄像課、說課、優質課評比,多次獲得獎勵;許多教師在各類教育刊物發表文章和在全國、省、市、縣論文評比中獲獎。學生參加省市數學“育苗杯”、機器人、寫作、舞蹈、書法、繪畫等比賽中,均獲得好成績,參加縣各類比賽成績顯著。
北溪小學
揭西縣南山鎮北溪小學位於大北山腳下,創建於1949年,先後遷建三次,新校區建於2002年,佔地8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225平方米。教學樓3棟,擁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圖書閱覽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科學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校園內外有花圃、綠化景點,綠化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綠化、凈化、美化、文化”於一體花園式新型學校。
北溪小學是一所完全小學,在校學生230多人。教職員工16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7人;大專以上學歷100%,市級優秀教師1人,縣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9人次。
北溪小學管理規範化、優質化,辦學水平逐年提高,開展“小手牽大手,衛生文明伴我行”主題活動,作為揭陽市社會創新試點項目在全市推廣。學校先後被評為“揭陽市平安校園”、“揭陽市綠色學校”、“揭陽市德育示範學校”、“揭西縣綠化工作先進單位”、“揭西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單位”、“揭西縣德育示範學校”;多次被評為揭西縣、南山鎮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在縣、鎮學科教學質量檢測中,連年成績名列前茅。
霖田三山祖廟
河婆霖田祖廟
國王歷來被嶺東人民奉為守護神,民間多有關於他們救駕護國、保土安民的傳說,其廟宇遍設潮汕,以及興梅、東江、閩南各地,甚至飄洋過海,傳到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地。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獵和山林為生,敬奉山神,因而河婆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被形象化,稱為“三山國王”。
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北山生態茶園
黃滿磜瀑布群
揭西黃滿瀑布
京明溫泉度假村
京明溫泉度假村
石內河漂流旅遊區
揭西縣
棉湖郭氏大樓
棉湖郭氏大樓,位於揭西縣棉湖鎮,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於棉湖古鎮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雲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迹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雲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築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築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築之最”的美譽。
揭西縣
郭氏大樓的建築重點在後樓,牆厚二尺,大門石圈,構築精美,樓有兩層,高4.25丈(據說宮殿高度4.4丈,只差1.5尺,故有“去天尺五”之說),飛檐凌空,高脊巍峨。樓前有長廊,外圍欄桿,憑欄遠眺,極目達烏犁古塔;樓內雕樑畫棟,斗拱交錯,上鋪十層紅瓦。樓之正中,原有聖旨牌一塊,兩邊有木聯云:“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後有書聲”,也是邱氏之手筆。
粗坑村“廣東最美鄉村”
粗坑村位於揭西縣京溪園鎮黃滿磜瀑布旅遊區入口處,始建於1804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的建築風格既呈現巍峨莊重嚴肅的宮殿式格局,又融進潮汕“四點金”、“下山虎”的建築特點,還繼承了客家人圍龍屋的傳統,同時也巧妙地運用了蘇州園林優雅的格調。最具特色的建築物有“一串七門樓”、“三壁聯珠”、“樂善處”。具有“四馬拖車”、“九廳十八井”的建築格局。
粗坑村
至此,加上國家4A級景區——黃滿寨瀑布群旅遊度假區和京明溫泉度假村、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度假區,揭西縣共有4處“國字型大小”景區景點。
據了解,為加快培育鄉村旅遊發展品牌,推動全國鄉村旅遊轉型升級,國家旅遊局開展了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推介行動;經前期縣、市、省各級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的推薦、遴選、審核,國家旅遊局最終審核決定,揭西縣的粗坑村和粗坑餐廳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榮譽稱號,粗坑村的陳世育、陳友良、陳數亮、陳志輝等人獲“中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據悉,粗坑村擁有豐富獨特的自然、歷史和紅色旅遊資源,是“嶺南第一瀑布”——黃滿寨瀑布群旅遊區所在地;也是汕頭日報前身——《團結報》的創刊地。近年來,粗坑村的旅遊環境和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大洋旅遊度假區
大洋旅遊度假區
大洋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揭西縣五經富鎮大洋鄉海拔800米的高山上,距揭西縣城40公里,有三坑一潭、百丈懸崖、雲湖夜月,三疊聽泉、雙橋卧波等景色。
坪上石肚冰臼
坪上石肚冰臼
揭西縣
苦筍是客家山區丘陵山地上野生的苦竹在春夏之際生出的嫩筍,因其味甘苦而得名。揭西縣南山鎮、五經富鎮、大洋鄉等鄉鎮的山上都有野生苦筍,但以大洋鄉出產的最多最為出名,也最受歡迎,揭西人也就以“大洋苦筍”作為品牌,成為域內所產苦筍的通稱。用苦筍可以做出多種特色菜,還具除濕去熱消暑的功效。
棉湖瓜丁揭西棉湖名產,選用優質冬瓜和白砂糖為原料,精製而成,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棉湖瓜丁吸糖飽滿,外干內潤,潔白晶瑩,酥甜無渣。
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以豬肉加上少量蝦米、馬膠魚或鹹魚及蒜頭,剁成肉醬,塞進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清蒸,美味可口,風味獨特。
與客家人不同的是,潮汕人的食品比較講究外表的形色,薯殼板以番薯做成板皮,內以豆沙為主料,加入一捋薺菜居中,下方以兩片互成90度角胡蘿蔔片做成桃板狀,蒸至全熟之後,切成塊狀,再拌入打好的蛋花及適量鹽油炸至金黃色即可食用。
大溪元宵柚
揭西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從古至今湧現出眾多的優秀人物。
1867年生於棉湖,詩人,書法家。光緒14年(1888年)就讀廣州廣雅書院,十五年登舉人,十六年登進士。曾任度支部右丞,大清銀行監督,稅務處堤調等職。他與維新派梁啟超為莫逆之交,梁啟超籌劃變法后,他們常有書信論維新之事。著作有《蟄庵詩存》,《秋翠齋詞》等。梁啟超為其《蟄庵詩存》作序,稱之為"清代第一完人"。京滬詩壇將他與黃遵憲,丘逢甲,丁叔雅合稱"嶺南四詩家"。
先生又名李景春,1916年農曆正月十一生於揭陽縣灰寨鎮新圖村(今屬揭西縣)。他13歲下海從商,20世紀50年代初到南洋謀生,經多年艱苦奮鬥,終成工商巨擘。李志明先生創業有成后,長期熱心公益,造福社會,大力支持文教福利事業。先後捐資2600多萬元,在家鄉興建道路、醫院、學校以及其它公益事業;2005年,再次捐款300多萬元,在揭西縣城興建文學藝術中心。他的赤子情懷,受到家鄉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譽,先後被揭西縣人民政府授予“銀山獎章”,被揭陽市人民政府授予“玉質鑰匙”、“金鑰匙”,並授予“揭陽市榮譽市民”稱號,被譽為大慈善家。
原任中國聯通公司董事長。1939年出生於揭陽縣鳳湖鄉后角村(今揭西縣鳳江鎮鳳南西村)。1990年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副部長、信息產業部副部長。
1957年7月生,揭西縣灰寨鎮人,1982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系獲學士學位。現任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黨委書記。歷任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TCL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
1904年生於揭陽縣河婆龍潭鄉井下樓村(今屬揭西縣)。國民黨政府軍中將。1925年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參加兩次東征。參加過名震中外的淞瀘戰役,立下大功並提升為上校科長。抗日期間,蔡英元後任漯河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陸軍第37集團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並參加過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2004年秋以102歲高齡逝世於台北。
1917生,河婆北坑人,生前任馬來西亞大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幼年隨母旅居馬來西亞,艱苦創業雖賺得巨富,但不忘祖根,熱心公益事業。先後捐資興建中小學、揭西文博大樓等39項公益事業,善款總數達人民幣3083萬元。先後被汕頭市、揭陽市授予“興學育才,功垂千秋”證書、北京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授予國際名人稱號、揭西縣政府授予金山獎章、1996年被揭陽市人大常委會授予“揭陽市榮譽市民”稱號。
中共黨員,中共十九大人大代表之一。2017年5月26日,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為廣東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1971年出生,原籍揭西縣南山鎮洋梅坪村人,1990年嫁入南山鎮關西村。2005年至2011年3月,李錦秀擔任關西村村委委員;2011年4月,通過民主選舉,當選為關西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2013年被評為揭陽市首屆玉德人物、揭陽最美村官;2014年被評為“廣東好人”;2015年在“中國好人榜”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2015年4月30日,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
李錦秀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心繫群眾,待人真誠,做事果斷,是關西村勤懇務實的鐵娘子。
李錦秀組織和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一名“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的合格村書記。村民都親切地稱李錦秀為“親閨女”。
1940年生於坪上鎮湖光村。曾任廣州白雲山製藥廠廠長。1993—2002年期間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科技企業家,全國、廣東省、廣州市優秀企業家。
1927年出生,祖籍揭西河婆。1969—1988年任馬來西亞吉隆坡河婆同鄉會會長。捐資1083萬元建紀達中學、修建馬躍小學。
中國著名美術家,中國美術教育的先驅之一,1930年10月生於上海,祖籍廣東揭西縣。曾向嶺南畫派名家高劍父求學。歷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其代表作有《浴日圖》《激揚文字》《楊之光畫集》等。2013年獲“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6年於廣州病逝,享年86歲。
出生於1891年,號靖卿,五雲鎮京埔人,當代揭西名醫。因一戰爆發,福音醫院停辦,先生在舊醫院的基礎上創立河婆中華醫院。1939年日寇侵佔潮汕,飛機濫炸汕頭市區,因而返河婆。1925年蔣介石、周恩來先生率領東征軍征討陳炯明叛變,到達粵東重鎮河婆,當時有傷兵達千餘人,彭院長悉心治療,效果卓著。周恩來亦因眼疾和胃病前往治療,康復後向醫院贈送了“同心同德”的匾額,並題贈“博愛”兩字給院長彭克猷,稱讚他說:“你真是一位勞動人民的醫生!” 1971年,彭克猷先生逝世於廣州。
(原名黃品冠)祖籍揭西縣坪上鎮,1972年2月26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華裔流行歌手、演員。1995年簽約台灣滾石唱片,並與光良組成歌唱組合無印良品,和光良在馬來西亞發行首張創作專輯《掌心》。2016年,品冠獲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最佳唱作歌手”獎項。十餘年來,情歌王子的地位自始至終未有動搖。
揭西縣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先後獲得“國家綠化先進縣”“廣東省旅遊特色縣”“廣東省國民旅遊示範縣”“廣東省旅遊綜合改革示範縣”“廣東省商務生態示範區”“廣東最具南國特色旅遊縣”“廣東綠色名縣”稱號。2015年,揭西縣被評為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省旅遊創新發展十強縣,大北山旅遊度假區榮膺2015年全國十佳紅色旅遊景區稱號。
京溪園鎮粗坑村獲評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以及廣東省最美鄉村,京明溫泉度假村獲評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黃滿寨瀑布旅遊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和省級地質公園,廣東大北山旅遊度假區獲評全國“十佳紅色旅遊景區”,京溪園鎮獲評廣東省旅遊名鎮。揭西縣是中國電子琴之鄉(河婆) ,粵東紡織之鄉(灰寨) ,廣東客家裝飾之鄉(上砂),潮汕軟餅之鄉(棉湖)。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廣東片區。
2020年7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排名第7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