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小學的結果 展開

小學

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
小學
小學
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農村小學
農村小學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后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小學,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
鄉村小學
鄉村小學
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

分類


初小

初小是指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教育階段。讀完四年級合格者,取得“初小”學歷。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欠發達地區才普遍建立初級小學。不少地區的農村學校是“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個教室、一個班級”初級小學複式班。一名教師包攬了4個年級、所有課程。初小教育對於掃除文盲有重大意義。

高小

八里庄完全小學大門,校名註明“完全小學”
八里庄完全小學大門,校名註明“完全小學”
高小全稱為“高級小學”。小學五年級、六年級被稱為“高年級”。讀完高年級合格者,取得高小學歷。1949年之前,中國的高級小學並不普遍。

完小

小學[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小學[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具備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的學校,稱之為“完全小學”,簡稱“完小”。中國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建立農村完小,已經成為基本標準。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學普遍是完小,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就不再作標記,而農村小學的完小仍然是教育普及程度的標誌。

學制


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五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等地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現今也沿用“五四學制”。

開設課程


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技術(計算機基礎)、體育、音樂、美術。
小學
小學

國外


美國

在美國多數小學實行六年制教育,也有實行四年或八年制教育的小學和五年制的小學。四年制或八年制小學通常把小學與初中或高中直接掛通起來。美國小學一般規模較小(每個班級一般不超過25人),每班一名教師,教師必須完成各門課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美國的小學課程極富彈性;既沒有界限明確的學科,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課時。各州小學一般開設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以及體育、美術、音樂、外語等課程。
英語在美國小學課程中所佔的比例最大。美國的小學語文又細分為閱讀、文法、寫作和會話等,其中閱讀為重點。
數學是小學階段除語文以外美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科目。從美國學校的實際情況看,美國小學數學普遍缺乏嚴格訓練和要求,在課程編排上均盡量放低要求,整個小學對抽象的代數或較難的數學概念涉足較少,主要還是圍繞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做文章。
自然科學課一般包括科學知識和原理、環境教育、科學技術、物理常識等,社會課涉及面極廣,一般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資源保護常識等。
社會課常常以生活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社會生活常識,如安排參觀、由學生收集與相關課題有關的物品或資料、小組討論以及錄音、錄像等現代電化教學設備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式接受相關的課程內容。但是很多人認為美國社會課的教育方法不具有學術性,因此80年代以來,要求改革小學社會課,將社會課變為系統的歷史、地理或其他傳統的社會學科知識的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
外語(小學開設的外語課有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日語、中文等,小學的外語課是作為選修或興趣課,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願決定學習與否,各校根據當地人文地理的特點進行選擇哪門外語。如開設有中文等雙語班的小學一般要提前數年進行登記,如果登記學生人數太多,也有用抓鬮的辦法來決定取捨的。)
有的學校還開設保健課、家政課,有的學校開設土著課,教授當地土著民族的語言文化等。
雖然近些年美國小學的課程內容得到擴充和加強,但總體來說,整個小學階段語文仍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核心,其他科目常常因種種原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有時內容減少,有時甚至取消。

加拿大

(一)課程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加拿大小學很重視課程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學校在課程內容上盡量設置與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有關的內容。如有的小學到了高年級就讓女生加修家政,男生加習工藝,而農村小學則強調園藝的學習,許多小學開設了木工、烹飪、油漆、車工、制陶、商業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形式在低年級以模仿遊戲為主,如讓學生以售貨員、醫生、記者、警察等身份進行角色遊戲活動,或在學校設立警察教師,使學生通過親身了解警察職業,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在高年級開設正規課程,學生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理論、原理,也學習一些簡單的操作技術。條件好的小學往往還建有職業技術車間,如木工房、計算機房、自助餐廳等,車間里有基本設備,學生可以利用專門的時間在裡面進行實際操作。
總之,加拿大小學教育課程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生活,而且課程的組織形式也是模仿現實生活展開的。把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生活,具有一定職業啟蒙的性質,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作好準備。
(二)信息技術課程的大力開設
在今日的加拿大,信息技術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已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拿大所有省份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意義。為此,各省教育部紛紛下達文件,要求小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例如,B·C省教育部在2000年頒布的課程綱要中就制定了從幼兒園到7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具體要求。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是為了讓學生從小能夠認識信息技術工具,逐步掌握運用這些工具,並從小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也會把這些工具運用到其他課程當中,進行輔助教等有的教師把教學內容製作成課件形式,然後學生句通過計算機選擇合適的內容和速度學習語言、地理、數學、繪圖藝術等。加拿大小學里的這種把信息技術工具廣泛的運用於其他課程中的做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綜合課程的廣泛設置
小學課程的綜合化是世界各國小學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加拿大小學的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綜合性這一特點。教師在上課時沒有明顯分科教學,也沒有固定的課表,一節課往往是綜合性的,將語言、算術、社會、科學、美術、音樂等融合在一起進行,也可以是單一性,只有一項內容、一個專題。
例如,加拿大B·C省波拿巴學區的埃克爾·馬爾巴羅夫(Ecole Marlborough)小學一年級的社會課,給學生上"加拿大的社會與文化"這一專題課時,教師先在課上給學生們講一些關於加拿大社會與文化的故事,然後通過教學生唱歌、編排舞蹈等形式使學生逐步認識加拿大的社會與文化。學校也請一些當地講故事者、舞蹈家、作家和詩人到學校給學生講述或表演他們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更加具體地表現了加拿大本地的社會與文化。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該國社會與文化的認識。
教師也讓學生們利用學校、家裡和社會資源去搜集關於加拿大社會與文化的信息,然後,教師再幫助學生們把他們搜集的有代表性的信息編成一本小冊子,再由學生們欣賞自己的作品。另外,在這個專題里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區分出加拿大的象徵,像國旗、錢幣、楓葉、圖騰柱等,他們會讓學生自己畫出這些圖片,然後交給教師,通過這一方式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完成這一專題之後,學生對整個加拿大的社會與文化就有了一個較全面的、初步的認識。在這節課上,它不僅包括了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而且包括了語言、音樂、美術等多方面的知識。
加拿大小學讓學生把多方面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學習,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地是從小培養了學生們對事物聯繫性。

日本

教育體制
日本教育管理的基本結構包括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以及學校等不同層次。從明治維新到二戰後,其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具有高度中央集權性質。二戰後進行了根本改革,以美國為模式,實行地方分權制,建立地方教育委員會,實行地方教育行政獨立的原則。從1952年後逐漸形成了地方教育行政獨立與中央集權相結合的混合型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1、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為文部省
文部省負有編製包括初等教育在內的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與法規的權力和職責。初等教育在國家層次 上具體由初等和中等教育局負責:指導地方教育機構工作,規劃初等和中等教育,管理教育人員,協助地方教育委員會進行工作,指導中、小學校教師方面的工作,制定教育標準,審定教科書等。
此外,文部省還管理國立教育研究所、國立兒童中心、日本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都從不同方面對初等教育進行宏觀的指導與幫助。
2、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在地方自治原則下,初等教育主要是在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領導下進行的,特別是在市町村一級教育委員會直接組織下展開的。如設置小學;編製學校班級;發放和選用教科書;負責教職員的監督培訓等。
3、社會教育行政
與初等教育有關的社會教育行政在國家水平上編製社會教育的政策與規劃,在都道府水平上是圖書館、公民館等設施,在市町村水平上包括有設立地方圖書館、公民館、博物館、少年自然之家、青少年之家及培養子女廣場等機構,還舉辦家庭教育班、婦女教育活動、視聽教育等活動。
4、學校管理
小學是日本初等教育的主要機關,以校長為首,下設教頭,教頭有5項職能,即輔佐、管理、教育、代理和代行職能;還設有生活指導主任、學校保健委員會、學年會、研究推進委員會、計劃運營委員會、評價委員會等。
公立小學不收學費,私立學校開支由辦學者自籌,學生交納學費。

國內


大陸

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五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等地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現今也沿用“五四學制”。

台灣

台灣小學課程的學習領域主要有語文學習領域(包含國語文、英語、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國語文在小學稱作國語,中學稱作國文)、生活課程(小學1、2年級的科目,為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社會的合併科目)、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彈性、綜合活動,以及重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家政教育)其使用課本因學校而有所不同。
各領域的簡單介紹
國語:語文能力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柢,語文學習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基本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生活課程:培養日常生活的禮貌以及生活上的注意事項等。
數學:培養學生數學的邏輯推理能力。
社會:涵蓋了歷史、地理、公民等不同領域,讓學生了解這個環境與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技:包含了科學、天文、自然觀察等,提高學生追求實證的態度。
英語:因教育部重視英語,因此於2003年增加英語科目。
音樂:學習音樂,以提高學生藝術氣質。
視覺藝術(舊稱美勞):初步讓學生體驗美術,主要製作手工、畫、摺紙等藝術作品。
電腦:讓學生初步認識電腦操作,以求跟上時代腳步。
健康與體育:以口語傳達、動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培養運動習慣並領略健康的重要性。
彈性:此課是為了增加某些科目的節數,由教師自行決定的課。
綜合:課程主要以學習單字、看影片為主,其範圍廣大,做為教授人生道理等的教育課程。

出台政策


2021年8月,為切實降低學生考試壓力,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