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小學的結果 展開

小學

古代蒙學著作

《小學》是一部傳統的啟蒙教材,一般認為朱熹編寫。實際上,這部書是朱熹指導他的學生劉子澄編成的。不過,在編輯過程中,朱熹作了具體切實的指導。

作品簡介


《小學》完全是選錄現成的文獻編成的。全書6卷,凡分內外篇。內篇包括《立教》《明倫》《敬身》和《稽古》,以選錄儒家經書為主,“萃十三經之精華”。外篇則有《嘉言》和《善行》,輯錄歷代賢德之士的嘉言和善行,“采十七史之領要”。明代學者薛瑄在論及《小學》一書的結構時說:“朱子《小學》一書,理與事而已。”內篇的《立教》、《明倫》和《敬身》,說的是道理,《稽古》則舉的是具體事例;外篇的《嘉言》說的是道理,《善行》則講的是具體事情。“然理,精也,本也;事,粗也,末也。本末精粗,一以貫之,其《小學》之書乎?”由此可見,“朱子《小學》一書,詳於義理。” “理”或“義理”在《小學》中佔有很大的分量。
《小學》在淳熙十四年(1187)成書之後,對中國傳統啟蒙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和學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本人就對這部書偏愛有加,他曾說:“後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那個是做人底樣子。”當一些“磋過”小學教育的成人向他請教時,他也建議讀《小學》,以“補填前日欠缺”,從而“栽種後來根株”。他的學生大都遵其所教,在《小學》上頗為用力,《朱子語類》中有很多他們師生討論《小學》的記載。

作品目錄


小學序
小學題辭

小學內篇

立教
明倫
敬身
稽古

小學外篇

嘉言
善行

創作背景


宋代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促成宋代教育事業的興盛,宋代社會重視兒童教育蔚然成風。此為朱熹編撰兒童啟蒙教材《小學》的大背景。朱熹重視教育,強調兒童人格的塑造乃是針對南宋教育的種種弊端。朱熹崇尚“聖賢”人格,提出了“全人”的人格塑造目標。所編《小學》一書既介紹了孩童的日常行為規範,又著重強調封建倫理綱常。形成從胎教起步,在兒童成長中,既要抓“五倫”的行為規範,同時注重內在氣質的提升之“內外兼修”兒童人格塑造模式。《小學》在封建社會有很強的影響力,堪稱蒙學經典教材。對於今天的兒童教育來說,其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仍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積極因素。

作品評價


歷代學者對於《小學》,更是“尊若六經”,推崇有加。元代著名學者許衡,在給自己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講習,望於此有得,他書雖不治,無憾也。我生平長處,在信此數書。汝當繼我長處,篤信而好之也。”明代著名學者章懋,強調要將《小學》熟讀玩味,字字句句,都要考究清楚,除了使其道理貫徹於胸中,還要身體而力行。即便已經考中了進士的人向他請教“為學之方”時,他的意見是依然要讀《小學》。清代學者張伯行,更是把《小學》和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等同看待:“孔子以前,大學未有書,自孔子作之,而入德之門在是矣。朱子以前,小學未有書,自朱子述之,而做人樣子在是矣。”在他看來,讀孔子之書,應該以《大學》為統宗;而讀朱熹的書,則應該以《小學》為基本。他所輯錄的《小學輯說》,輯錄宋元明清四朝18家68則有關小學的論述,其中大都是對《小學》的頌讚溢美之詞。
元明清三代政府也十分推尊此書。明朝初年,“高后嘗命女史誦而聽之,既而奏曰:‘《小學》書言易曉,事易行,於人道無所不備,真聖人之教法。”建議明太祖朱元璋推廣此書。朱元璋如其所言,令親王、駙馬、太學生講讀。“由是內而京師,外而郡邑,莫不家藏人誦,而聖賢之教,復明於天下矣。”清朝政府在《十三經》和《四書》之外,對《小學》最為推重。“凡童生入學,複試論題,務用《小學》,著在律令。”明確規定童生入學考試要用《小學》。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