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
浯溪
浯溪,是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陽明山國級森林公園內的一條小溪通過雙牌水渠流至永州市祁陽縣治所在地浯溪街道浯溪碑林湘江河的一條溪河的名字。
浯溪
浯溪碑林,位於祁陽縣城南2公里處,依傍湘江,北臨湘桂鐵路,東靠湘粵國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元結出任道州刺史時,乘舟逆湘江而上,路過此地,愛其勝異,將溪命名“吾溪”(意為:“唯吾獨有”),自造“浯”字,命名為“浯溪”,撰《浯溪銘》,浯溪從此得名。
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怪石命名為“峿台”,撰《峿台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異石上築一亭堂,命名“<亭吾>亭”,撰《<亭吾>亭銘》。他以吾為主,各加偏旁,自造三字,表達了自己喜愛此地山水,為之陶醉的情懷。
他後來將三名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刻於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三吾碑”之名。這三塊碑藝術價值很高,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亭吾>亭銘》碑,現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同“國寶”。有浯溪勝境,雄冠三湘之稱。浯溪不僅山奇水秀,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更為後世稱道。公元764年,元結寫下了《大唐中興頌》,記述了安史之亂。嗣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被尊為國寶。歷代文人學士到此遊覽,呤詩作賦,銘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來,留下的詩、詞、賦、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馳名中外外的詩海碑林,對史學、文學、文字、書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貴的資料。浯溪碑林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浯溪鎮地處祁陽縣城,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境中北部腹地,為縣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6月由原城關鎮、蘇油坪鄉合併組建而成,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東臨下馬渡鎮和七里橋鎮,南接觀音灘鎮和茅竹鎮,西與大村甸鎮毗鄰,北與黎家坪鎮接壤。
浯溪鎮
該鎮毗鄰湘桂鐵路,322國道和320省道縱貫南北,湘江橫流西南,祁水流經東北。全鎮總面積82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1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6.3萬人。近年來,該鎮堅持以發展鎮域經濟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工農並進,以工促農;城鄉聯動,以城帶鄉”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帶動戰略,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湖南省百強鎮”、“湖南省鄉鎮企業明星鎮”、“湖南省教育先進鎮”、“湖南省文明單位”等殊榮。
全鎮轄天馬、黃土嶺、樟樹嶺、東江、光明、陶家嶺、土輕、塔邊、椒山、浯溪、新埠頭、小江、長流、唐家嶺、燈塔、五里、孫市、百花、白沙、芹菜甸、六合嶺、建湘、長虹、白露甸、青竹、永福、東風、官大嶺、蘇油坪、長益、鰱魚塘、群力、愛國、湘祁、新塘灣35個村及寶塔街、龍山、王府坪、九塘沖、蘆家甸、白竹湖、望浯園、沿江路、人民西路、平安街、新興路、邵家嶺、浯園13個社區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