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坦克
彗星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cruiser,CometI(A34))是二戰末期英國的巡洋坦克。彗星坦克曾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服役,並一直被英國使用至1958年。
彗星坦克被定位成能夠提供比克倫威爾坦克更高反坦克能力的中隊。它配備了77毫米口徑的HV炮。也正因為這支17磅炮,它是英國所設計的坦克中能有足夠的火力去對抗德國戰後的坦克之一。在克倫威爾坦克計劃完成之後,它是一款臨時設計的坦克,而後繼者為百夫長坦克。向海外出售的彗星坦克有的還有些國家使用至1970年代。
1943年初,英國的里蘭汽車公司接受了研製任務。到1943年9月,該公司就製成了樣車模型。由於大量採用和繼承了“克倫威爾”坦克上的零部件,使研製進度大大加快,1944年2月就製成了第一輛樣車,研製代號為A34坦克。1944年9月,第一批正式生產型坦克出廠,定名為“彗星”(Comet)巡洋坦克。
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坦克中,“彗星”巡洋坦克是很特殊的一員。它是英國最後一種巡洋坦克,也是一款性能不錯而未能在戰爭中大顯身手的坦克。
在1941~1942年的北非戰場上,英國坦克上沒有能擊毀德國坦克的火炮。這也是英軍連吃敗仗的原因之一。為此,英國國防部決定在MKVII“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出火力更強大的巡洋坦克,這就是“彗星”坦克的由來。
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重新設計了一種緊湊型的HV75型高初速火炮。這種火炮能發射原來的17磅反坦克炮的彈藥。由於縮短了身管和葯室,其威力較原來的17磅火炮略低。彈種為被帽穿甲彈和榴彈。發射被帽穿甲彈(APCBC)時,在500碼(約472米)射擊距離上,17磅火炮可擊穿30度傾角的14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而HV75型火炮只能擊穿109毫米厚的鋼裝甲。儘管如此,其穿甲威力比起“克倫威爾”的火炮還是有了大幅度提高,和美國同時期的M1型76毫米坦克炮相比也毫不遜色。為了和17磅炮相區分,有時也稱HV75毫米火炮為77毫米火炮(實際口徑為76.2毫米)。火炮的高低射界為-12~+20度,彈藥基數為61發。輔助武器為2挺7.92毫米機槍,其中1挺為並列機槍,另1挺為前機槍(有瞄準鏡),彈藥基數為5775發。
是重新設計的,乘員的位置和“克倫威爾”坦克的相同,裝填手在右側,炮長在左側,車長在炮長的後面。本來,在“克倫威爾”坦克炮塔裝甲外側掛裝了一層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而在“彗星”坦克上則換為單一的裝甲板,焊接結構。炮塔各部位的裝甲厚度為:防盾和正面為101毫米(鑄鋼件),其餘部位為軋制鋼板,側面63毫米,後面57毫米,炮塔頂部為25毫米。炮塔上裝有煙幕彈發射器。
炮塔驅動裝置為電動式,最大旋轉速度為15度/秒,必要時可以手動操縱。而“克倫威爾”坦克的炮塔旋轉為液壓式。從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角度來看,電動式要比液壓式強得多。炮長有1具潛望式瞄準鏡,放大倍率為3倍,車長指揮塔上有8具潛望式觀察鏡和1具潛望式瞄準鏡。炮塔尾部的備品箱還能起到配重作用。
“彗星”坦克的車體和“克倫威爾”坦克基本相同,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但炮塔的尺寸和形狀卻有較大變化。
車體首上裝甲的厚度為76毫米(“克倫威爾”的為64毫米),車體頂部為25毫米(“克倫威爾”的為20毫米)。可以看出,相應部位的裝甲厚度都得到增強,使“彗星”坦克的防護水平比“克倫威爾”坦克有一定提高。
與“克倫威爾”坦克的相同。動力裝置為V型60度夾角的水冷汽油機,氣缸容積為27升,最大功率為600馬力。由於車重增加,使“彗星”坦克的單位功率由“克倫威爾”坦克的22馬力/噸降為18馬力/噸,致使坦克的最大速度也由61千米/小時降為,這使巡洋坦克的快速性打了一個折扣。傳動裝置為Z5型“邁里特—布朗”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行動裝置和“克倫威爾”的基本相同,為“克里斯蒂”式懸掛裝置,但尺寸上有較大變化,由於車重增加,螺旋彈簧的強度得到加強。每側有5個較大直徑的負重輪,增加了4個托帶輪,消除了高速行駛時上支履帶的振動現象。因此,“彗星”坦克履帶的振動比“克倫威爾”坦克的要低,乘員的乘坐舒適性要好得多。坦克的最大行程為200千米。作為巡洋坦克,“彗星”坦克的快速性雖然比“克倫威爾”坦克略差,但還是很不錯的。
“彗星”坦克上裝有無線電台,放置在炮塔後部,由車長操縱。
戰鬥全重為33.2噸,車長7.66米,車寬3.04米,車高2.67米,
乘員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和前機槍手。
最大功率為600馬力
最大速度51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為200千米
“彗星”巡洋坦克於1944年11月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的第22裝甲旅,裝備的進度較快。當時,英軍第11裝甲師配屬給英軍第2集團軍前出到荷蘭東南部馬斯河一線。不久,第11裝甲師的第29裝甲旅離開建制開赴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附近,裝備車型由“謝爾曼”坦克換裝為“彗星”坦克。但是,到了1945年初,為了準備萊茵河戰役,第29裝甲旅又重新換裝為M4“謝爾曼”坦克,並前出到荷蘭和德國的邊境。這說明在盟軍前線指揮官的眼裡,“謝爾曼”坦克比“彗星”坦克更管用。因此,“彗星”坦克自裝備部隊到二戰結束在戰場上發揮威力的機會十分有限。
在二戰結束之前,僅第11裝甲師全部換裝“彗星”坦克,但後來,英國第7裝甲師也換裝了“彗星”坦克。1949年開始,百夫長坦克開始代替“彗星”坦克。這意味著對大多數“彗星”坦克來說,只有5年的服役期。一小部分“彗星”坦克在英軍中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其中,在朝鮮戰爭中,英軍參戰的坦克以“百夫長”坦克為主,不過仍然有極少量的“彗星”坦克運抵朝鮮,可能是用於訓練和執勤,並未參加實戰。最終,“彗星”巡洋坦克,作為英軍最後一種巡洋坦克,進入了英國博文頓戰車博物館。二戰過後,英國軍方已不再區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終於走出了延續10多年的窠臼。
不過,在其他一些國家,少量的“彗星”坦克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