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峰
建文峰
建文峰海拔504米,是南泉鎮的最高峰。建文峰景觀又稱建文遺跡,為重慶巴南十二景之一。
建文峰的的歷史與明代一個落難的皇帝有關。明建文帝政改觸動王藩利益,被其叔朱棣逼迫下台,逃難於此出家為僧,始更名為建文峰。建文峰原名禹山,相傳燕王朱棣起兵發難,明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最終落敗后,為避追捕,不得不削髮為僧,浪跡天涯(一說被燒死)。輾轉各地中,曾經流落於禹山避難,故後人改稱為建文峰。山頂有一座寺廟,內設讓皇殿(也稱龍隱閣)、建文殿、仙女殿和村姑殿。廟中有一小井,名為“玉泉”,傳說建文帝曾用此泉水煮茶,故又稱建文井。因此,早些年來這兒求神拜佛的信徒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峰頂有一小寺,名為建文殿俯視群山,盡收眼底。主殿旁邊,有兩偏殿,一為村姑殿,一為仙女殿。建文帝上山容易,吃飯難。山下一村姑每日送桃為食,後人念之,建村姑殿。後來村姑因送桃有功,得道成仙,於是又有仙女殿。時不時就有遊人上山進香拜佛。如今“建文遺跡”石碑立於峰頂。上山途徑6個休閑亭台,山頂有建文峰度假村山,頂有建文廟,內有讓皇殿下建文峰至半山腰,到達"孔園"。抗戰時期,是孔祥熙的公館。
建文峰
建文峰上還建有"解放重慶主戰場遺址"紀念碑,1949年11月,劉鄧大軍就是從這裡打開了解放重慶的南大門。建文峰聞名還因為那兒曾是解放重慶的主戰場——“南泉之戰”遺址,也是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
1949年11月,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四野47軍等部隊,在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下,受命入川直搗國民黨最後老巢重慶,並於24日攻佔了南川。當晚,陳錫聯司令在南川召開了11軍、12軍、47軍軍長會議,緊急部署解放重慶的行動計劃。25日,十二軍35師103團奉令作為三兵團前衛部隊,從南川神童壩抄小路,飛兵南溫泉,擾襲國民黨軍隊依託南泉及其周圍險要山勢構築的重慶江南防線。南泉距當時的重慶市區十八公里,地處狹長山谷,兩面山勢險峻,峰巒重疊,迴環的山山嶺嶺構成重慶江南的一道天然屏障。沿花溪河以南的傍山險道,是南川直達重慶的必經之路。因此,國民黨視南泉為據守重慶“江南防線”的戰略要地,調集了羅廣文部四十四軍、楊森部二十軍一個師、羅君彤361師和內二警總隊等重兵把守,並匆忙空運胡宗南部“王牌”師167師趕赴重慶,妄圖守住重慶南大門。26日下午3時許,我103團一、二營在副政委苖新華、副團長吳顏生率領下,飛抵南泉虎嘯口同國民黨軍隊相遇,一舉擊潰羅廣文部守敵,於黃昏時分佔領了敵前沿陣地——虎嘯口。但國民黨部隊控制著建文峰等制高點,並以數倍於我之敵瘋狂反攻我虎嘯口陣地,對我軍造成了很大威脅。當晚,團首長決定首先搶佔南泉最高控制點建文峰。採取了聲東擊西戰術,由一營組織密集火力佯攻打鼓坪,二營於27日夜半時分沿建文峰東南面的白炮石山溝隱蔽運動,攀登斷崖絕壁,突襲建文峰主峰,一舉全殲峰頂守敵,控制了南泉制高點。敵167師等國民黨軍隊企圖奪回制高點輪番向我二營建文峰主陣地屢次發起集團進攻,並以數十門大炮狂轟濫炸。建文峰上炮火紛飛,烽煙瀰漫,彈坑遍布,樹斷草燃,戰鬥異常激烈殘酷。但我軍打退了敵軍一次次瘋狂進攻,牢牢地將建文峰制高點控制在手中,直至28日夜奉命撤出戰鬥。“事後打掃戰場時,那堆積的屍體真的是慘不忍睹啊。”在建文峰激戰的同時,我一營多次向南泉正街發起進攻,但均未果。28日,在我軍35師104團由重慶西側渡江成功,參加南泉戰鬥部隊奉命有序撤除戰鬥,迅即由江口渡江,匯入主力部隊;而南泉守敵167師聞其退路將被截斷時也連夜倉皇潰逃。南泉戰鬥自26日下午3時許打響,至28日晚11時半許我軍撤除戰鬥,歷時56小時,是解放重慶發生的一次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戰鬥。它重創了國民黨軍隊構築的重慶江南防線及南泉守敵,為我軍主力部隊大迂迴、大包圍解放重慶贏得了寶貴時間。戰鬥中,我百餘名指戰員血灑疆場、為國捐軀,以鮮血、青春和生命譜寫出一曲氣貫長虹的壯歌,澆鑄起一座光華四射的豐碑。
紀念碑
建文峰
有松濤榭,靜聽,無聲,呵呵。回首山下,已是眾山小矣。環顧四周,綠樹成蔭,還有睡床,拍照的拍照,喝水的喝水,補充能量準備繼續趕路。那棵張在路中間的彎曲成90°直角的樹成為了大家拍照的景點。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旱地雪橇滑道曾是亞洲最長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