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鶯歌海鹽場
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在華南地區也是首屈一指。常住人口3324人(2020年)。
海南鶯歌海鹽場位於樂東縣,面臨大海,背靠尖峰嶺林區,是一片30多平方公里的灘塗地帶。這裡可見一望無垠的銀白色鹽海,渠道縱橫有序,鹽田銀光閃閃,景象十分美麗。
海南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建在海山之間,尖峰嶺的連綿群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颱風雲雨,使這裡長年烈日當空,有充分的光熱進行鹽業生產。加之這裡的海水含鹽度高,這樣便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
參觀鶯歌海鹽場製鹽很有趣味,漲潮時,海水從納潮口閘流入儲水湖,通過揚水站,再流過初、中、高級蒸發池,海水濃度便逐級升高。成了人們平常講的滷水,滷水進入結晶區,就在那裡飽和結晶。每天下午一輛輛收鹽機忙著收鹽,機后鏟起一道道雪白的鹽花,機前的旋轉刀片,迅速地把鹽搗碎,鹽粒通過自動傳送帶進到機倉里,運到池畔,堆成一座座連綿不絕的小銀山。這些優質鹽,通過場區十多股火車道源源不絕地運往海內外。
曬鹽場景
2021年6月,樂東黎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南鶯歌海鹽場常住人口3324人。
海南鶯歌海鹽場美景圖
鶯歌海鹽場
海南鶯歌海鹽場
吳焯友說,他們來得不算最早。老人回憶,為發展新中國鹽業生產,滿足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54年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崖縣黃流區代表提出興建鶯歌海鹽場的要求。1955年2月,中共華南分局做出開發決定,由兩廣鹽務局著手籌備,並制定了“分期投資,逐步擴大”的建場方針。
1955年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海南,決定建設鹽場。任命的籌建處處長何世庸曾是中共地下黨員,1948年從事地下工作時任國民黨鶯歌海鹽場籌備專員。
同年9月,鶯歌海鹽場籌建處在廣州成立。同年11月海南自己組建的勘測隊分兩批進入鶯歌海。
鶯歌海鹽場
翻開鶯歌海鹽場的場志,此前曾有過兩次鹽場開發的記載:
日本人侵華時,發現了鶯歌海優良的製鹽條件,曾大規模勘探並編製了鹽場開發計劃,要建“東亞第一大鹽場”,但留下的資料不全。國民黨統治時期也做過閉門造車的方案。但據那些國民黨“大員”們考察后的報告說,“此地尚在原始時代,為蠻荒之區,邊疆開發,備極艱辛,且冒危險,治安動蕩,無法開發”,於是,最終只是在三亞成立了籌備處,開發計劃沒有實施,更沒有實現。
吳坤申說,“我們開發時只拿到零星的資料,發現圖紙上的標記也都找不到了,就只好重新來,自己勘測。”
軍艦送來5600多名軍工開發是異常艱難的,也是轟轟烈烈的,那是一段輝煌壯烈的開發歷史。
1955年,吳坤申23歲。在被抽調參加勘測隊之前,他是瓊山人民檢察院的一名書記員。
“到鶯歌海沒有公路,從三亞來沒有,從八所來也沒有,只能從崖城花兩天時間走過來。我和另四位同志作為前鋒隊,從三亞坐漁船,走海上,第二天就到鶯歌海了。”吳坤申回憶,他們住下后,陸路來的大部隊一到,鄉政府立刻召集人開動員大會。
吳坤申還記得兩廣鹽務局領導在會上做誓言:“我們要在這裡建一個大鹽城!”會場一下子沸騰了,人人都很激動。當地老百姓非常高興:“房子都給你們住!”
由於人手不夠,1956年5月兩廣鹽務局又組織了100人的勘探隊。資料記載,1957年3月鶯歌海鹽場籌建處共有299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勘探隊歷經一年時間,完成了測定及試驗等任務。
1957年12月,紅沙試驗場調來了200多人組成的施工隊伍,就此拉開了鶯歌海鹽場建設的序幕。次年初,為解決人力不足,加快鶯歌海鹽場的建設,又從各部門抽調幹部和招募民工2000多人。何世庸突然接到廣東省省長陳郁從海口打來的電話,說已同軍區商量,可以調5000人,問要不要。何世庸脫口而出:“要!”
1958年,25歲的鐘瑞強剛從中國人民解放軍55軍219師656團退伍,即被派往鶯歌海鹽場。大家身上依然穿著軍裝、帶著軍帽,每人背著開水一壺、餅乾三斤從湛江登上軍艦。那一年2月22日,軍艦開到鶯歌海海上時,水早喝光了,大家帶的餅乾卻因暈船一口都吃不下去。
漁民們用漁船接駁搭橋將他們運上岸,老百姓沿路排著隊送來煮好的開水、各種食物,夾道歡迎。鍾瑞強和戰友們一掃海浪顛簸的疲憊,滿懷喜悅地踏上了這塊土地。
海南鶯歌海鹽場場志記錄:
施工隊伍以1958年3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0951、0952、0957、0965部隊轉業和退伍的5600多人為主,以當地民工為輔,組成5個施工工程隊,總人數9200多人,高峰期達1萬多人。
這支隊伍還肩負著樂東縣境內海岸線的防衛任務。
3年完成1156萬立方米土方
令人感嘆的是,1958年下半年大躍進運動期間,由於國家的鋼材、糧食、機械“三大元帥升帳”,鹽場的部分重型機械被外調,沒有挖土機,就用鋤頭挖,肩膀挑;沒有輥壓機,就用人挖和牛拖鐵石捆壓實;夜裡沒有電燈,就用汽燈、煤油燈、火把照明施工;扁擔、簸箕一時供應不上,就上山砍竹、伐木自己造。
“小病不下火線,大病不叫苦。若生病躺下了,就會被人抬去工地看大家勞動。看著看著,不爬起來幹活才怪!”吳坤申的記憶里,一開始肩膀就磨爛了,很快結痂;吃不飽,晚上去百姓家裡買地瓜,中午想辦法采野菜。
野菜吃得個個發胖,原來是水腫,腿上一按一個坑。可大家第二天還照常上班。小夥子們膀子不覺得痛,腿不覺得軟,扁擔挑斷了,用鋼條替代。
場辦的安司機是鶯歌海鹽場的第二代子弟。安司機記得父親曾跟他說,1958年,附近某農場要用一台挖土機換20個人過去,立刻遭到場里的拒絕。
1959年,施工隊伍人數開始減少,外來工程隊轉移,大部分民工退場支援農業生產,但自1958年動工到1961年還是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工程浩大的1156萬立方米土方。
鶯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換來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鹽,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鶯歌海精神。
當地老百姓說,鶯歌海的漁民,是樂東最早接觸現代文明的一群人,因為鹽場的建設者,帶來了漁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東西,比如他們最早地看到了電影,還見到總政歌舞團的演員和演出,見到過董必武、謝覺哉、郭沫若等不同時代一批又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
1962年2月,大詩人郭沫若訪鶯歌海時,不禁為鶯歌海數萬畝鹽田的壯美景觀而激動不已,他揮毫寫下了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詩篇:“鹽田萬頃鶯歌海,四季常春極樂園。驅遣陽光充炭火,燒乾海水變銀山”。
今天遼闊的鹽田在海風中保持著沉默,那些創業的艱難、守業的不易,過去的輝煌已成為一段激情往事珍藏在人們心中。
如今耄耋老嫗宋淑容,還能愉快地唱起那首獻給鶯歌海人的歌:
“我愛鶯歌海,鹽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飄著紅雲彩;草是我們除,路是我們開,汗珠結成滿地銀,槍不離手志不改……我愛鶯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揚的鶯啼讚美新時代;場是我們建,花是我們栽,萬里東風入胸懷,軍裝褪色志不改…
交通:
1、從海口出發,在海口汽車西站乘到樂東黃流鎮的大巴,快車一天三班,9:00,13:30,15:30,票價71元,普通車票價42元。再在黃流鎮乘三輪摩托車到景點,車費15元到鶯歌海鎮,10元到鶯歌海鹽場。
2、從三亞出發,在三亞汽車總站乘到黃流鎮的大巴,6:45~18:30,15分鐘一班,票價16元,黃流到三亞回程是6:30~16:30,每15分鐘一班。到黃流鎮後到景點的交通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