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渡江

達摩渡江

達摩渡江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又名一線穿、一葦渡江、又名水上飛行術,俗名踩軟繩,即說部中所謂蹬萍渡水、踏雪無痕之功夫也。乃輕身功夫之一種,為軟功內壯。

絕技介紹


達摩渡江
達摩渡江
乃輕身功夫之一種,為軟功內壯。為輕功的一種,能憑藉柔軟之物在水上等場所前進。

傳說


相傳達摩在南方傳道已畢,返回時路遇一江無船可渡,折江邊蘆葦,拋入江中,踏葦過江。故后以此命名此功。
憑藉此功可借竹葦等在水面橫行自如,屬上乘輕功,非十年苦功不可得。其練法殊
達摩渡江
達摩渡江
非易易,然苟能堅心意志練習,不難成功。其法分數步,入手之初,與飛行功、輕身術相同。即先帶鉛砂,在平地上練習飛馳,然後在山路上練習跳躍,更放石塊於簸籮中,在其邊上行走,逐漸 取去石塊,至能在空簸籮邊上行走後,即走沙道。以上各法,已詳見 飛行功、輕身術練法中。惟兩腿所束之鉛砂,亦須按前法以豬血浸煉,使成死鉛,始可應用。帶鉛以每腿四兩起,至五斤為度,平時宜以 藥水洗腿,以防損害。沙道走過之後,則走棉紙,用厚約三四寸之棉 紙,鋪於沙道之中,人行其上,至足印不下陷時,此第一步功夫成。然後更以細長之木,系其兩端,懸空際,約高二三尺,人即於木上往 來飛行。初時木心因承重之故,宕動不已,直要練得人行其上,絲毫 不動為上,至此更易木為巨繩,其法豎竹架,以巨繩橫扣於架之兩端,人於繩上行走,即如現在江湖賣解場中,即俗所謂跑馬戲者,所常 見之走繩索是也。繩質較軟,一著足必向下陷,尤易左右搖擺,不如 木之來往盪動,故練此步功夫亦較為難,直練至人行繩上,繩能不盪 不搖,則第二步功夫成。從此將逐漸減細,至粗不盈指之繩,亦能任 意往來於繩上,亦不盪不搖,則第三步功夫成。然後以最細之連繩行 之,亦能行走自如者;再將其繩兩端繫於河之兩岸,將繩橫攔於河之 水面上,仍按前法行之,能行走自如,則全功成矣。功成之後,可在 水面飛行,所謂水面飛行者,亦須略有假借,須用一質地輕浮之物,如竹片木杆蘆葦等物,擲於水面,人即可身立其上,推之前進也。余 如浮萍薄草密集之處,菱角荷葉叢生之所,亦可在上行走。昔日達摩老祖,傳道已畢,隻身西去,即以一葦渡江,即系此種功夫。然習此種功夫,非十餘年苦功,則無以成,且須靜心虛氣以習之。洗腿藥水,即以地骨皮、食鹽各等量入,煎水乘湯熱洗之,則血氣融和,皮膚舒暢,上下交感體氣究實矣。

人物介紹


達摩-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達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面,踏躡而渡。「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后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
達摩的事迹,隨著禪宗的發展,漸趨神異,並成為中國畫家、瓷藝家所愛的題材。“一葦渡江”明清德化窯達摩瓷塑上常常以此為題材。

圖片


此圖為明孫克弘的“達摩渡江圖”,現藏寧波“天一閣”。
達摩渡江
達摩渡江
這件“達摩渡江圖”正是道釋人物,畫的很細膩,宗梁楷“細筆”一類畫風。人物回首顧盼,兩目突 出,神采畢現。衣紋線條雖簡,但非常概括,轉折有力。此畫雖是細寫,卻有意筆效果。
孫克弘(1533-1611)一作克宏,字允執,號雪居,松江人。父為進士承恩。孫克弘以父蔭入仕,官至漢陽太守。孫克弘生性巧慧,聲音洪亮,狀貌疏野,在居處四壁上畫蒼松老柏。善書法,畫上常題隸書。繪畫擅花鳥、人物,有資料說寫道釋人物則學梁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