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

中國歷史人物典故

精忠報國,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g zhōng bào guó,出自《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意思是精心忠誠,報效祖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比喻非常愛國。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定語。多用於褒義。

釋義


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典故


竭盡忠心,報效國家
顏之儀(523-591年),字子升,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長,博涉群書,好詞賦。北周宣帝宇文贊時任御正中大夫,犯顏直諫。隋代周后,出任集州刺史。北周宣帝死後,劉昉、鄭譯等人篡改遺詔,以楊堅為丞相,輔佐少主靜帝宇文闡。顏之儀拒而弗從,並厲聲訓斥他們說:“主上剛死,幼主登位,國家重任應付予英傑之士。如今在有賢德的外戚之中,趙王年最長,以親以德,都應讓他主政。你們倍受朝恩,當思竭盡忠誠報效國家,怎麼竟然要把國家大權交給別人!我死可以,但絕不有愧於先帝。”楊堅索取符璽,顏之儀正色道:“此天子之物,自有人主管,宰相(楊堅時為宰相)何故索要它呢?”楊堅大怒,欲殺之,又怕惹起民怨,便貶官地方。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投軍抗金,因屢立戰功被宗澤提拔為統制(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軍長)。建炎三年(1129 年),宗澤亡故,金將完顏宗弼再次南侵,宋軍大潰,高宗逃亡。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並於清水亭等戰大敗金兵,一舉收復建康,又追擊兀朮四戰四勝,實現了老將種師道“(金兵)半渡而擊”的未竟遺願,升任通泰鎮撫使。
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偽齊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
五年夏,宋廷疑楊幺勾結偽齊圖謀南宋,岳飛受命擊破楊幺軍,徹底消除內患。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舉兵奇襲劉豫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 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提 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后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
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諸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岳家軍孤軍難支被迫撤退,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
次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精忠報國
精忠報國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毀家紓難、捐軀報國、盡忠報國。

反義詞

賣國求榮、懷寶迷邦、賣身投靠。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例句

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所稱頌。

英文翻譯


serve one's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