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學名:Naemorhedus griseus)是牛科、斑羚屬羊類。頭體長880~1180毫米,肩高610~680毫米,尾長115~200毫米,耳長117~150毫米,後足長235~285毫米,顱全長184~225毫米,體重22~32千克。被毛深褐色,淡黃色或灰色,表面覆蓋少許黑色針毛,具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條粗的深色背紋。四肢色淺與體色對比鮮明,有時前肢紅色具黑色條紋。喉部淺色斑的邊緣為橙色,頦深色,腹部淺灰色,尾不長但有叢毛。

中華斑羚棲息於高海拔陡峭及多岩石的山區。結小群活動,年老雄性通常獨居。以草、灌木枝葉、堅果和水果為食。分佈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及西南諸省區。

體形特徵


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
頭體長880~1180毫米,肩高610~680毫米,尾長115~200毫米,耳長117~150毫米,後足長235~285毫米,顱全長184~225毫米,體重22~32千克。被毛深褐色,淡黃色或灰色,表面覆蓋少許黑色針毛,具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條粗的深色背紋。四肢色淺與體色對比鮮明,有時前肢紅色具黑色條紋。喉部淺色斑的邊緣為橙色,頦深色,腹部淺灰色,尾不長但有叢毛。中華斑羚雄性體型明顯大於雌性,身體灰褐色,雌雄都長有角,雄性的角長。

棲息環境


中華斑羚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佈,可見於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於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並在崖石旁、岩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

生活習性


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
一般數只或10多隻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結小群活動,年老雄性通常獨居。以草、灌木枝葉、堅果和水果為食。中華斑羚除採食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之外,還會以少量的苔蘚地衣等為食。
中華斑羚全年共採食植物16科27屬31種。其中,春季取食14科25種,華蟲實、虎榛子、華北剪股穎為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佔比最高,其次為灌木、禾本科草本、喬木。
中華斑羚夏季取食植物16科29種,其中,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胡枝子、華蟲實、鵝觀草、蒙古櫟地榆、虎榛子、興安杜鵑等為夏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佔比最高,其次為禾本科草本、灌木、喬木。
中華斑羚秋季取食植物13科24種,其中,虎榛子、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華蟲實、線葉菊、地榆、蒙古櫟等為秋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佔比最高,其次為灌木、禾本科草本、喬木。
中華斑羚冬季取食植物8科11種,虎榛子、華北剪股穎、柄狀薹草、線葉菊、華蟲實組成了中華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組成中,灌木佔比最高,其次為禾本科草本、非禾本科草本、喬木(白樺)。

分佈範圍


中華斑羚分布圖
中華斑羚分布圖
現存:分佈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河北、北京、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重慶、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安徽。
不確定:孟加拉國、寮國。

繁殖方式


中華斑羚孕期大約215天,每胎產1仔,雙胞胎的情況極為罕見。野生中華斑羚壽命10-15歲。最高的壽命記錄是18歲,於1982年因病死於印度的一家動物園。

亞種分化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中華斑羚指名亞種Naemorhedus griseus griseusMilne-Edwards,1871
中華斑羚雲南亞種Naemorhedus griseus evansiLydekker,1902

保護現狀


中華斑羚
中華斑羚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易危(VU)。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物種《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列入《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易危(VU)。
2020年4月,浙江仙居,專家發現在括蒼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紅外線相機,於2019年底拍到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高清視頻。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干擾以及獵捕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華東華南已很難發現中華斑羚的蹤跡。目前全國範圍內中華斑羚已處於瀕危狀態。
2021年2月,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