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讓·雷諾阿的結果 展開
- 讓·雷諾阿
- 法國電影導演
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1894年9月15日~1979年2月12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作家。
1979年2月12日,讓·雷諾阿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弗利山寓所去世,享年85歲。
1894年9月15日,讓·雷諾阿出生於法國巴黎,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基礎。讓·雷諾阿大學學的是哲學和數學,但還沒等畢業,他就棄筆從戎,參軍當了騎兵,一戰前受傷後轉入步兵。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並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養病期間他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並開始對電影產生了興趣。傷養好后讓·雷諾阿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
讓·雷諾阿(左一)
1927年,拍攝了科幻短片《查爾斯頓舞》。1928年6月8日,執導的短片《賣火柴的女孩》上映;7月18日,拍攝了由Georges Pomiès、米切爾·西芒等共同出演的喜劇電影《懶兵》。
1931年,執導了由米切爾·西芒、Janie Marese等主演的劇情片《母狗》。1932年,拍攝了由米切爾·西芒、雅克·貝克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跳河的人》。
1935年,法國人民陣線運動高漲,讓·雷諾阿受進步思潮的影響,拍攝了劇情片《托尼》,影片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
1936年1月24日,拍攝的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犯罪喜劇片《蘭基先生的犯罪》上映;4月7日,參與拍攝的電影《生活屬於我們》上映,該片是為法國共產黨競選進行宣傳而拍攝的;12月3日,根據小說《下層社會》拍攝的劇情片《底層》上映。
1937年,執導了由讓·迦本、埃立克·馮·斯特勞亨、皮埃爾·弗雷內共同主演的戰爭電影《大幻影》,該片獲得了第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1938年,讓·雷諾阿拍攝了抨擊專制統治的歷史電影《馬賽曲》,該片由Pierre Renoir、Lise Delamare、Léon Larive等聯袂出演。
1939年,執導了由Nora Gregor、Paulette Dubost、Mila Parély等聯合出演的劇情片《遊戲的規則》,該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映。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來自各方的壓力迫使讓·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法國。
1941年,讓·雷諾阿移居美國;同年,在好萊塢執導了劇情片《沼澤地》。1943年5月7日,擔任導演及製片人的戰爭電影《吾土吾民》上映,該片由查爾斯·勞頓、瑪琳·奧哈拉、喬治·桑德斯等合作出演。
1945年,拍攝了由貝蒂·菲爾德、比尤拉·邦蒂、扎查瑞·斯考特等共同主演的劇情片《南方人》,該片獲得了第1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
1946年,執導了由寶蓮·高黛、布吉斯·梅迪斯、朱迪絲·安德森聯袂出演的劇情片《女僕日記》。1947年6月2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黑色電影《海灘上的女人》上映,該片由瓊·貝內特、羅伯特·瑞安、查爾斯·比克福德聯合出演。
1948年10月30日,出演的劇情片《愛》上映。1951年,讓·雷諾阿啟程返回法國,途經印度時拍攝了愛情電影《河流》,該片是他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
1953年,讓·雷諾阿根據梅里梅的話劇拍攝了愛情喜劇片《黃金馬車》,該片是其劇院三部曲的第一部。1955年,執導了由讓·迦本和瑪麗亞·費力克斯領銜主演的愛情歌舞片《法國康康舞》,該片是讓·雷諾阿“劇院三部曲”的第二部。
1956年,執導並參與編劇了愛情喜劇片《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該片是讓·雷諾阿“劇院三部曲”的最後一部。1959年,自編自導了由讓-路易斯·巴勞特領銜主演的恐怖電影《科德利爾的遺囑》。
1963年,出版了傳記《我的父親雷諾阿》,該傳記獲得了夏爾·布朗獎。1966年,出版了小說《喬治船長的筆記》。1969年,為電視台拍攝了由4個小故事組成的電視電影《讓·雷諾阿的小劇場》。
1970年,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四級勳章。1973年,編導了三幕喜劇《卡羅拉》。1974年,出版了自傳《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1976年,獲得了法國藝術與文學三級勳章。1978年,出版了小說《心在亞洲》、《英國人的罪行》、《尚納維》。
家庭
讓·雷諾阿的父親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母親叫阿麗娜·夏里戈·雷諾阿;他還有一個哥哥叫皮埃爾·雷諾阿。
感情
1920年1月24日,讓·雷諾阿與父親的模特安特麗·安希琳結婚。1921年10月31日,兒子阿倫·雷諾阿出生。1924年,安特麗·安希琳取藝名卡特琳·海絲琳,先後主演了讓·雷諾阿執導的多部電影。1930年,讓·雷諾阿與安特麗·安希琳分手。1935年,兩人正式離婚。
1931年,讓·雷諾阿與瑪格麗特·瑪蒂耶相識,並很快發展成為情侶關係,後來瑪格麗特·瑪蒂耶更改名為瑪格麗特·雷諾阿,但兩人一直沒有結婚。
去世
1979年2月12日,讓·雷諾阿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弗利山寓所去世,享年85歲,葬禮於4天後舉行;5月初,遺體運回法國,葬於其父兄墓旁。
時間 | 片名 | 主演 |
1924年 | 卡特琳 | Catherine Hessling |
1925年 | 水姑娘 | Pierre Champagne |
1926年 | 娜娜 | Catherine Hessling、Jean Angelo |
1927年 | 查爾斯頓舞 | Catherine Hessling |
1928年 | 懶兵 | Georges Pomiès、米切爾·西芒 |
賣火柴的女孩 | Catherine Hessling | |
1931年 | 墮胎 | Marguerite Pierry |
母狗 | 米切爾·西芒、Janie Marese | |
1932年 | 跳河的人 | 米切爾·西芒、雅克·貝克 |
十字路口的夜晚 | Pierre Renoir、Georges Térof | |
1933年 | 包法利夫人 | Max Dearly、Valentine Tessier |
1935年 | 托尼 | Jenny Hélia、Charles Blavette |
1936年 | 生活屬於我們 | 讓·達斯特、Jacques B. Brunius |
蘭基先生的犯罪 | René Lefèvre、Florelle | |
底層 | 讓·迦本、Junie Astor | |
鄉村一日 | Sylvia Bataille | |
1937年 | 大幻影 | 讓·迦本、埃里克·馮·施特羅海姆 |
1938年 | 馬賽曲 | Pierre Renoir、Lise Delamare |
衣冠禽獸 | 讓·迦本、西蒙妮·西蒙 | |
1939年 | 遊戲的規則 | Nora Gregor、Paulette Dubost |
1941年 | 托斯卡 | 因佩里奧·阿亨蒂娜、羅薩諾·布拉茲 |
沼澤地 | 沃爾特·布倫南、沃爾特·休斯頓 | |
1943年 | 吾土吾民 | 查爾斯·勞頓、瑪琳·奧哈拉 |
了不起的霍利迪夫人 | 黛安娜·德賓、艾德蒙·奧布萊恩 | |
1945年 | 南方人 | 貝蒂·菲爾德、比尤拉·邦蒂 |
1946年 | 女僕日記 | 寶蓮·高黛、布吉斯·梅迪斯 |
1947年 | 海灘上的女人 | 瓊·貝內特、羅伯特·瑞安 |
1951年 | 河流 | Arthur Shields |
1953年 | 黃金馬車 | 安娜·瑪格納妮、Odoardo Spadaro |
1955年 | 法國康康舞 | 讓·迦本、瑪麗亞·費力克斯 |
1956年 |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 英格麗·褒曼、讓·馬萊 |
1959年 | 草地上的午餐 | 保羅·默里斯、Charles Blavette |
科德利爾的遺囑 | 讓-路易斯·巴勞特 | |
1962年 | 逃兵 | 讓-皮埃爾·卡塞爾、克勞德·布萊塞 |
1970年 | 讓·雷諾阿的小劇場 | André Dumas |
時間 | 片名 |
1924年 | 卡特琳 |
1925年 | 水姑娘 |
1926年 | 娜娜 |
1936年 | 蘭基先生的犯罪 |
1938年 | 馬賽曲 |
1939年 | 遊戲的規則 |
1943年 | 吾土吾民 |
1951年 | 河流 |
時間 | 片名 |
1924年 | 卡特琳 |
1926年 | 娜娜 |
1928年 | 懶兵、賣火柴的女孩 |
1931年 | 墮胎、母狗 |
1932年 | 跳河的人 |
1933年 | 包法利夫人 |
1935年 | 托尼 |
1936年 | 生活屬於我們、蘭基先生的犯罪、底層、鄉村一日 |
1937年 | 大幻影 |
1938年 | 馬賽曲、衣冠禽獸 |
1939年 | 遊戲的規則 |
1940年 | L'or du Cristobal |
1941年 | 托斯卡 |
1943年 | 吾土吾民 |
1945年 | 南方人 |
1947年 | 海灘上的女人 |
1951年 | 河流 |
1953年 | 黃金馬車 |
1955年 | 法國康康舞 |
1956年 |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
1959年 | 草地上的午餐 |
1962年 | 逃兵 |
時間 | 片名 |
1926年 | 娜娜 |
時間 | 片名 |
1925年 | 水姑娘 |
時間 | 書名 | 備註 |
1963年 | 《我的父親雷諾阿》 | 傳記 |
1966年 | 《喬治船長的筆記》 | 小說 |
1974年 |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 | 傳記 |
1978年 | 《心在亞洲》、《英國人的罪行》、《尚納維》 | 小說 |
時間 | 劇名 | 備註 |
1973年 | 《卡羅拉》 | 三幕喜劇 |
電影名稱 | 首播時間 | 飾演角色 | 主演 |
---|
《愛》 | -- | 羅伯托·羅西里尼 | -- |
《遊戲的規則》 | -- | 讓·雷諾阿 | -- |
《衣冠禽獸》 | -- | 讓·雷諾阿 | -- |
《生活屬於我們》 | -- | 讓·雷諾阿, Jean-Paul Le Chanois | -- |
《鄉村一日》 | -- | 讓·雷諾阿 | -- |
《查爾斯頓舞》 | -- | 讓·雷諾阿 | -- |
《卡特琳》 | -- | Albert Dieudonné , 讓·雷諾阿 | -- |
奧斯卡金像獎 |
▪ 1975 第47屆 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提名) ▪ 1946 第18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南方人(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46 第11屆 最佳劇情片獎 南方人(獲獎) |
其他獎項 |
▪ 1976 法國藝術與文學三級勳章(獲獎) ▪ 1970 法國榮譽軍團四級勳章(獲獎) |
讓·雷諾阿作品
1920年代先鋒派時期,讓·雷諾阿的作品多呈現一種印象派錯雜的潮流特色:夢境、主觀意念等,在表現風格上也多是用主觀鏡頭、疊化、淡入、淡出等等,試圖通過“電影化”的方法表現人物內心憂鬱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到了1930年代中期及之後的十年間,讓·雷諾阿集中創作了幾部具有“詩意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在這些作品中,幻象依然存在,只是這裡的幻象的主體和表現方式有了極大的不同,幻象成為現實的一部分。讓·雷諾阿熱衷於在影片中放入戲劇、舞台表演的場景,並通過固定的長鏡頭的方式,延伸鏡頭內部的時空結構,使整部影片充滿著不可知的曖昧氣氛。這裡的“幻象”的意義不再是夢境和主觀意識的再現,而是一種近似於超現實的“表現”,他不再製造夢幻式的光學效果,而是將這些“再現”現實的表現性鏡頭放入攝影機前的現實之中,創造了一種真實的思想表現方法。“現實”和“幻象”同時存在於讓·雷諾阿的電影作品中,形成了一種讓·雷諾阿的風格。由此,可以看到讓·雷諾阿對電影的思考:電影存在於現實與幻象之間,而最重要的是,電影更存在於攝影機前的現實之中。“現實”與“幻象”對於讓·雷諾阿的電影來說並不是對立的二元,其對現實與幻象的表現方式更加豐富了電影存在論的觀念。讓·雷諾阿的電影通過“現實”與“幻象”的並置豐富了電影存在論,也超越了電影存在論。
讓·雷諾阿電影對長鏡頭、大景深、複雜的場面調度等電影語言的運用,給其電影帶來了獨特的立體感、深度感和運動感,同時也構成了讓·雷諾阿電影獨特的現實主義魅力。 (《浙江社會科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