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鶻關
鴉鶻關
鴉鶻關,古關隘名,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境內。滿語“鴉鶻”(Yargu)漢譯為“禿老鴰”,俗稱山老鴰。形容關隘險要如同猛禽山老鴰俯視。關共分3道,今稱三道關。三關之間各距里許,多為土石雜築。關地處托和倫河西岸,為明朝時期遼東與建州女真地區往來交通門戶,地勢極其險要。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薩爾滸之戰時被后金攻佔,現關址猶存。
徠鴉鶻關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西南葦子峪境內。鴉鶻關又稱“三道關”。是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
鴉鶻關,為明成化四年(1468)遼陽副總兵韓斌為限制建州女真的出入,防止朝鮮使臣窺視遼東虛實所建,關門設障三道,故又稱“三道關”。出關往東北行四十公里,可至赫圖阿拉城;入關向南去三十五公里,系遼東重鎮清河堡,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歷來是兵家扼守要衝。三道關隘之間各距一里。頭道關在今新賓縣葦子峪鄉三道關村南0.5公里,關城修至兩側山脊,現存遺址牆高3米,基寬約7米,為方料石包砌,內填夯土而築。二道關設在兩崖對峙的山谷之中,砌石為障。第三道關設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側,此石柱高約30餘米。
鴉鶻關東西面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峰巒疊嶂,唯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時,這裡是遼東鎮通往建州衛的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之路。鴉鶻關自1468年建關后,因其軍事地位重要,明廷同建州女真在此地發生了十分頻繁的爭奪戰,關口屢遭破壞,又屢次重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明政府為加強鴉鶻關的防務,又在關西修築散羊峪堡。到萬曆末年,遼東軍備逐漸廢弛,而建州女真部卻日益強盛起來。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以“地孤難守”為由,放棄了遼東鎮孤山等6座城堡之後,便將鴉鶻關外之地拱手送給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率軍又一次攻下鴉鶻關,然後進攻清河,鴉鶻關因此為後金佔據。明政府見撫順關、鴉鶻關一線長城先後失守,撫順、清河諸城不是為後金佔據,便為其摧毀,便調集了10餘萬人馬,號稱47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統領,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分兵四路向後金國都赫圖阿拉發起進攻,其中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兵3萬,由撫順關出長城。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兵3萬由鴉鶻關出長城。
在重兵壓境的危機時刻,努爾哈赤表現出了軍事家的卓越才能。他利用明軍四路軍馬不能很快合圍的嚴重弱點,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集中八旗主力,首先殲滅了由撫順關出長城的杜松部。從整個戰役的情況來看,明王朝軍隊有10餘萬,而努爾哈赤的部隊僅有6萬左右,處於劣勢,但明軍分兵四路,努爾哈赤以其6萬之兵對杜松3萬之兵,在局部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的,結果第一仗就把剛出撫順關的杜松部打敗,杜松等大將皆戰死,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後擊敗了其它兩路明軍。僅出鴉鶻關的李如柏部,得知三路軍馬大敗的消息后,又由鴉鶻關原路退軍。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這一戰役對戰鬥雙方,都是十分關鍵的,從此以後,明王朝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防禦,而後金則由防禦改為進攻。
薩爾滸之戰,后金軍大勝,明軍大敗。分析其勝敗原因,明軍失敗主要是因其政治黑暗,統治集團內部靡亂,腐敗。楊鎬奉命出長城東征,但軍內有閹黨監軍,將帥事權不得自專,而朝廷更是黨派紛立,互相傾軋。各派勢力都插手軍隊,拉結黨羽,使軍隊無法形成集中的指揮。楊鎬剛剛受命,還未做好出征前最起碼的準備工作,朝廷就催他出兵。大軍出征之後,根本不懂軍事的監軍太監,自仗是皇帝的人,處處瞎指揮,如不聽從則密報皇帝,奏一通指揮不力之類的話,這樣主帥輕則被撤職,重則就要掉腦袋。
萬曆末年,放棄鴉鶻關之後,總兵李成梁又在舊關西南五十里,重建新關,仍名鴉鶻關,並在新鴉鶻關附近重修一條長城,以作為清河堡邊防的屏障。熊廷弼《遼左情勢危急乞務求戰守長策疏》中載:“舊邊原有鴉鶻關,離堡(指清河堡)七十里,……今新鴉鶻關距堡止二十里”。由此及有關新邊的記載可知,新鴉鶻關址當在本溪縣金斗峪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