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科

董氏太極拳創始人

董文科,又名董英傑(1897---1961),男,楊式太極拳名家。河北任縣北街人。

著有《太極拳釋義》一書,長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授拳。

人物生平


1913年開始習武,後於北平拜在楊澄甫先生門下,並隨楊師遊歷,以武會友,盡學楊式之精華,且集眾家之長於一身,武功卓絕。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香港創立了太極拳健身院,廣收香港、澳門弟子。
1932年在南京打擂,一舉打敗三個外國拳王,大長了國人志氣,被稱為“中華英傑”。
五十年代應邀前往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教拳授藝。
晚年,定居香港,創辦太極健身院,傳播武術於港澳及東南亞一帶,發揚國術之光。

人物事件


生平趣事

早先他跟劉老拳師學藝,後來劉老拳師感到自己老邁年高,心力不支,無法再教他了,便把他介紹到李寶玉這裡,拜師學藝。
老拳師劉瀛洲領著一個他來到會寧,董文科見到李寶玉竟是一個又矮又瘦很不像個身懷絕技的拳師。劉瀛洲在一旁早已看出董文科的心思,笑道:“文科,切莫以貌取人,我這徒弟可是一位身懷絕技的大師,不信,你可上前一試。”董文科當即脫去衣服說道,“好,就請大師指點一二。”李寶玉忙擺手道:“文科,我的手重,交手中萬一不慎怕你吃不消,咱們換一個方法玩一玩。”言畢,在場院中劃了一個圓圈,讓董文科站在裡邊,自己立在對面,說道:“你若能跑出這個圈,即算我輸。”董文科心中好笑,暗忖“這麼個小圈,抬腿即可邁出,這有何難?”遂點頭應允。李寶玉道:“你跑吧。”董文科縱身向左邊竄去,哪知李寶玉早站在左邊。董文科急又向右邊眺去,忽見李寶玉已站在右邊微笑。董再轉左,李又擋,董再復右,李同樣阻住。不管董文科向何處沖,李寶玉始終若挨若離緊緊貼著他,象一面牆在他對面擋著。董文科一時性起,象個陀螺一般在圈內旋轉起來,但仍不能擺脫李寶玉,前後左右到處是他的身影,就象長在他前面一樣。片刻董文科累出一頭大汗,仍未離開原地一步。
至此,董文科心悅誠服例地便拜,口稱師父,留在了會寧,跟李寶玉一心學習太極拳。轉眼到了深秋。一天董文科跟師父到村外小樹林練功,陣陣秋風將樹上的葉子刮掉,落了董文科一頭一身。他拾頭一看,走在前面的李寶寶身上落的樹葉很快飄去。問道:“師父,葉子能否落不到你身上?”李寶玉回頭笑道:“現在我辦不到,功到也可能。太極拳虛領頂勁,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期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若要達到這般境地尚需勤學苦練,悟透其奧妙方可。”
二人來到小樹林中的一片空地,李寶玉讓董文科打了兩趟太極拳、然後搖頭道:“你的身法、架式太僵直,應用意不用力,漸之隨心所欲。”說著從懷裡掏出一根棉絲繩,輕輕扯開笑道:“文科,你能將他拽斷嗎?”文科失笑道:“粗麻繩我都拽斷,這棉絲我吹口氣就能斷為兩截。”李寶玉含笑道:“是么、你來扯扯看,將棉絲一頭交給董文科,自己捏著另一頭。董文科猛地向懷中就拉,李寶玉伸臂緊隨,董文科向上李寶玉向上,董向下李往下,不管董文科如何拽這根棉絲,李寶玉都捏著另一頭做同樣的動作。董文科閃電般地亂舞一陣后,這個棉絲非但未址斷,連拉直也沒拉直。董文科紅著臉滿頭大汗道:“慚愧,師父,我扯不斷。”李寶玉意味深長地道:“不是你力氣不夠,而是功夫不到家。大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李寶玉一席話,使董文科茅塞頓開,漸漸洞曉了太極拳之精髓。此後,董文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管颳風下雨,每日練功不輟,在李寶玉經心點拔下,技藝提高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