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
楊式太極拳大師
人物關係
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楊式太極拳第3代傳人
1917年健侯公逝世之後,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澄甫公已34歲。
1923年開門授徒,此時澄甫公已40歲矣。
1925年,囑弟子陳微明著《太極拳術》,按澄甫拳照詳加說明。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聘請澄甫公為太極門門長,並且請澄甫公帶幾位高足擔任教授之職。
楊澄甫家庭照
1933年修訂為《太極拳體用全書》。
1936年正當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極之時,竟然撒手西歸,年僅53歲。
太極拳說十要
1.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3.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4.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8.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10.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套路及兵器
傳統的套路還有楊氏老架太極拳,楊氏低架太極拳,楊氏用架太極拳和楊氏小架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還有太極推手,大履,太極散手,太極拳內功等流傳於世。
楊氏太極拳為了配合現代人的健身習慣,還有其他套路流傳下來,如24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為67式。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適用於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楊氏太極拳的兵器有楊氏太極劍楊氏太極刀楊氏太極棍。
太極拳起勢
此為太極拳預備動作之姿勢,立定時,頭宜正直,意含頂勁,眼向前平視,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後仰,沈肩垂肘,兩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開,距離與肩相齊,尤要精神內固,氣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牽強,守我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人皆於此勢易為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望學者首當於此注意焉。
攬雀尾綳法
攬雀尾為太極拳體用兼全之總手,即推手所謂黏連貼隨,往複不離不斷,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總名之曰:攬雀尾,其法有四:曰綳、捋、擠、按,綳法:由起勢,設敵人對面用左手擊我胸部,我將右足即向右側分開坐實,隨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實,後腳伸直,遂為左實右虛,同時將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內,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貼在彼之肘腕中間,用橫勁向前往上綳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則彼之力即為我移動,彼之部位亦自不穩矣。
攬雀尾捋法
由前勢,設敵人用左手擊我側肋部,我即將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實,左腳變虛,身亦同時向右面轉,眼隨往平看,右手同時圓轉,往右前出動,右手在前,手心側向里裹,左手在後,手心側向內,轉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時,速將我右肘腕間,側貼彼肘節上,側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側,全身坐在左腿,左腳實,右腳虛,此時敵如進攻,我即閃向胸前,右側捋來則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隨之傾斜矣。
攬雀尾擠勢
由前勢,設敵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腳實,左腿伸直,伸腰長往,隨之前進,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時速將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貼我之右腕臂間,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際,隨出擠之,則敵必應手而跌矣。
攬雀尾按法
由前勢,設敵人乘勢從左側來擠,我即將兩腕,從左側往上提勁,空其擠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於左腿,速用兩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實,伸左腿腰亦同時往前進攻,眼神隨動往前從上送去,則敵人即後仰跌出矣。
由前勢,設敵人從身後來擊,我即將重心移在左腳,右腳尖翹起,向左側轉動坐實,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隨腰,左右往複盪動,以稱轉動之勢,兩手盪至左方時,乃將右手五指合攏,下垂作刁字勢,此時左掌暫駐腰間,與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後轉動翻身向後,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實,右腿伸直,同時轉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經過,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敵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隨之往前,俱要同一時動作,則敵人未有不應手而倒。
提手上勢
由前勢,設敵人自右側來擊,我既將身由右側迴轉,左足隨向右側移轉,右足提起向前進步,腳跟點地,腳尖虛懸,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視,同時將兩手互相往裡提合,是為一合勁,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兩手心左右相向,兩腕提至與敵人之肘腕相銜接時,須含蓄其勢,以待敵人之變,或即時將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於我右腕上擠出亦可,身法步法,與擠亦有相通處。
由前勢,設敵人從我身左側,用雙手來擊,我速將右腳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實,身隨右腳同時轉向左方正面,左腳移至右腳前,腳尖點地,左手心同時合於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時,右手隨沉隨起,提護至右頭角上展開,右手心向上側,左手急往下,從左側向下展開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則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摟膝拗步
由前勢,設敵從我左側中下二部,用手或足來擊,我將身往下一沉,實力暫寄於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實,右足亦隨之伸直,左手同時轉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將敵人之手或足摟開,右手同時仰手心垂下,直往後右側輪轉旋上至耳旁,張掌,手心向前,沉肩墜肘,坐腕松腰前進,眼神亦隨之前往,向敵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須合成一勁,意即揚長前往,便為得力。
澄甫公幼年隨父學拳。健侯公性情溫和,回憶早年練功之苦,對於愛子澄甫不忍管束過嚴。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大捋散手、粘劍粘桿,必需到楊府拳場,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健侯公思慮周密,布置得當,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風順。
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公日:“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後,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澄甫公已34歲。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實之門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僱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試驗勁力,稱為“打樁”。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桿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覆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之規格。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決不會按太極門之規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範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將人樁騰空放出。楊式太極之長勁,雖然將人彈放甚遠,但人樁決無內傷之虞。一根白臘桿、一個人樁,陪伴澄甫公閉門苦練6年,反覆悟健侯公所授之內功心法,終於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實,因為人樁畢竟不是武師。當時吳鑒泉先生在北京天壇授楊澄甫一家拳,門徒眾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極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壇找吳氏試手。吳氏得知澄甫公來方,趕緊出茶室招呼:“三爺多時不見,有何指教?”澄甫公日:“沒事。咱倆摩摩手。”兩人一搭手,澄甫公順勢進圈,手背帖在吳氏腹部,輕輕往上提了3下,吳順勢跳了3跳,楊吳本有同門之誼,又有眾多門徒在場,故澄甫公點到為止,並未發勁。吳氏柔化功夫極好,往年澄甫公與吳推手,總無法將吳粘住,更不能將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將吳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長進,今非昔比,遂放心開門授徒,此時澄甫公已40歲矣(1923年)。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繹不絕。澄甫公來者不拒,對方莫不隨手跌出尋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騰空擊出二、三丈遠,跌至楊府門外。路人、圍觀者嘖嘖稱奇。於是澄甫公名聲大噪。登門比武者只有兩人與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縣人張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稱“臂聖”,外號“張大辮子”。辛亥革命后,張仍保留辮,與人交手之時,他一搖頭,辮子飛到對手眼前。對方一眨眼,即被擊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孫福全(1861-1932),字祿堂,河北完縣人。孫先生瘦小輕靈,有“活猴”之美譽。露禪公與董海川比武之後,義結金蘭。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後,與張秀林、孫祿堂結義,成為換帖兄弟。此三人乃當時北京武術界之魁首也。
《太極拳術》
澄甫公推手之時,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氣於無形之中,拿住對方勁路大喝一聲,將對方騰空放出,其發勁之猛,擊人之遠,無人能及。澄甫公善用丹田內勁,發勁必定出聲,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隨口說聲“好”或“去吧”,對手即被拋出。澄甫公雖然肥胖,但身法、步法變化極快。有一次,澄甫公與徒弟陳微明在樓上推手,澄甫公突然發勁,微明如脫弦之箭,往窗口飛去,眾門徒大驚失色。只見澄甫公一個箭步往前躥躍,順手拉住微明足踝,大喝一聲:“回來!”陳微明雙足落地,立於窗前,嚇得面如土色。微明道:“老師手太重,學生受不起,可否打輕點?”澄甫公伸出兩隻食指,粘住微明師伯腕、肘,澄甫公手指一沉,微明師伯即往後騰跳不已。澄甫公與振銘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表演推手,振銘突發按勁,澄甫公右臂接勁,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銘即騰空飛出。景華與張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臂保護,振銘伯跌在景華師與張玉身上,3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公在杭州國術館任教務長時,月薪八百大洋。館內有個太乙拳名師高守武,其腳和手一樣靈活,藐視太極而嫉妒楊師聲望,常出不遜之言,甚至在楊師桌斗里胡翻亂嚷。楊師忍無可忍,當即應其一較。高持大槍,楊持白臘桿。高如餓虎撲食般一槍刺來,楊桿只一抖,高槍脫手落地,滿院觀者無不嘆服。一位少林拳師躲在走廊轉角後面,突然向澄甫猛撲。時值寒冬臘月,澄甫公雙手合攏於棉袍長袖之內,手臂即在袍袖之內輕輕一迎一送,拳師跌出丈外,叩首謝罪。
楊澄甫太極圖
澄甫公教景華劍法,將柚子(上海人俗稱“紋旦”)皮數塊,懸掛於屋樑下不同高度與角度,令景華師手執寶劍,足踏九宮步,往複穿行,目光顧及任何一塊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劍到,刺穿柚皮。練到百發百中之後,將柚皮換成桔子,最後又換成銅錢大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發百中,則點人手腕脈門,好比探取物,易如反掌。除單練之外,尚須對練黏劍、散劍,訓練過程甚長,決非一朝一夕之功。
楊澄甫魚人切磋
80年代,有上海愛興公園吳鑒泉門人江長風老先生。據江先生雲,當年曾見澄甫公與武匯川表演太極黏槍,楊公大喝一聲,將武擲出數丈之外,澄甫公仙逝之後,從末見此絕技。吳門長於柔化,無人有此猛勁。江老先生並非楊門弟子,對楊公決無溢美之意。可見楊武功不虛。澄甫公之槍法,不僅在太極門中赫赫有名,並且受到其他門派拳師高度讚賞。查拳名家楊洪修、馬金鏢所創之“十二路棍點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槍、四散槍部分技法。
澄甫公雖然繼承了楊家拳、劍、刀、槍、大捋、散手、對刀、黏劍、粘槍及內功心法,技藝超群,但因少年時代不夠用功,健侯公擅長之彈弓暗器及點穴法,均未能繼承,與班侯公、健侯公相較,仍然稍遜一籌。
孔子日:“巧言令色鮮矣,剛毅木訥近仁”。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辭,授拳之時,僅以身姿示範,決不多言。澄甫公生平從不議論其他門派之長短,並且一再告誡眾弟子,不得妄議其他門派短處。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練功不易,練到般地步,也算難得了”此乃口德。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傳統,乃用長勁將對手彈放到一丈之外,決非用冷斷勁傷人內臟。楊家先輩在王府授拳,王爺要學推手,露禪公必先跪下叩頭請安,申明楊家推手必定要發勁,被發之人必定跌出甚遠,但決無內傷之虞。澄甫公內勁充沛,有時難免在無意之中傷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漢與人比劍,用竹劍點人手腕,不料對方劍墜臂折,澄甫公懊悔不已。因此,澄甫公經常將雙手攏於袍袖之內,輕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楊澄甫
1936年,正當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極之時,竟然撒手西歸,年僅53歲。因此引起諸多猜測,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澄甫公發勁過猛,損耗內氣。其徒弟景華曰:“決無此理!楊家之彈簧勁,放長擊遠,極其輕鬆極其巧妙,絲毫不用蠻力。露禪公、健候公發勁剛猛,均享高壽。我已80餘歲,發人於尋丈之外,毫不費力。”
也有人說,此乃貪戀女色之故。景華曰:“澄甫公乃忠厚長者,身不二色,與候夫人夫唱婦隨,感情深厚。澄甫公來滬之後,有富家太太、小姐學拳,澄甫公即蓄鬚明志,保持距離。我在楊家為徒,時時追隨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師守身如玉。萬萬不可聽信市井小人閑言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