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謠

白鷺謠

《白鷺謠》是中國第一部正面描寫客家人的大型電視劇,它以贛縣白鷺村客家人的故事為藍本,充分展現了客家特有的民俗風情和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

劇情簡介


白鷺謠--劇照
白鷺謠--劇照
全劇著力描寫一位勤勞樸實的客家女子———玉秀蓮,嫁給贛南第一富豪的二少爺做小妾,由此開始經歷了一場連她自己也完全預料不到的傳奇人生。著名演員何賽飛擔綱主演,她從18歲的少女演至70歲的老太太,演技大有突破。
該劇美工和服裝都體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展現了贛南客家的民俗風情,如同看了一部風光民俗旅遊電視片,使觀眾得到視覺上的享受。
勤勞樸實的客家女玉秀蓮,嫁給贛南第一富豪、鍾家二少爺鍾正義做小妝,由此開始經歷了一場連她自己也完全預料不到的傳奇人生,她憑藉自己的聰穎和客家人特有的堅韌,終於在這客家大家族中站穩腳跟,並在家族巨變和個人情感的糾葛中表現出色,贏得了信任,逐漸成為這個傳奇家族800多年來第一個女性掌門人,她帶領這個歷史悠久的客家古村村民,在清末的社會巨變中追妹幸福發展之路。
本劇圍繞白鷺村鍾家的興衰變化及鍾、嚴兩家從鬥爭走向融合以及三代人的恩怨紛爭、愛情糾葛展開故事,人物眾多,起伏有致,並富有濃厚的民俗風情,引人入勝。本劇通過鍾、嚴兩家的紛爭,折射了清末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著力表現了國盛家榮、國破家亡的主題以及團結向上的思想內涵和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何賽飛玉夫人
馬曉偉鍾正義
呂明鍾其遇
李明嚴古城
李嵐袁夫人
謝震偉鍾天成
劉赫男小艾
劉赫男彭新雪
胡小庭冬兒
傅程鵬嚴明均
呂一丁鍾正禮
安亞平季原
徐敏嚴明序
孫晨曦鍾正信
賀生偉鍾天和
曹艷艷包氏
李曉紅彩玉
武姣姣鍾正慧
姜峰鍾天勵
苗克鍾天劍
高源鍾天舉
張雷翟弟元
謝勁松嚴平安
肖楠嚴力行
李全忠胡成
陳冠寧玉小秋
廉叔良劉知府
張文藝鍾其英
崔偉平於掌柜
陳立新胡黑子
林岩崔班主
朱順良秀蓮父
胡麗華秀蓮母
賈明嶺丁師爺
凌維林金大夫

演員介紹

姓名:何賽飛
性別:女
英文名:Caifei He
生日:1963年4月
星座:白羊座
國籍:中國
地域:中國大陸
星路歷程:出生在一個名叫岱山的海島。何賽飛從小便對越劇著迷,後來考入岱山縣文工團真成了一名越劇演員。憑著過人的天賦和刻苦精神,她很快脫穎而出,因出演《終身大事(越劇)》,在浙江省內會演時得了一個學員獎,之後便進入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八十年代中期,何賽飛這個名字在越劇界很響亮。後來,她參加過戲曲片《五女拜壽》的拍攝。1987年,她又在影片《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紅樓夢三部》、《紅樓夢四部》、《紅樓夢五部》、《紅樓夢六部》中飾演妙玉,這是她走上銀幕的開始。
1990年,她因在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扮演三姨太梅珊而一舉成名,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何賽飛苦練京劇。片中,那位舉手投足都透著京劇味的票友使人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會是一位越劇演員。
1995年,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她在李少紅導演的《紅粉》中出任女主角,一位青樓女子。她在片中的表演非常成功,準確地把握了角色的性格,演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這部影片的上映進一步提高了何賽飛的知名度。接下來的一部影片更使她成為焦點人物,那就是陳凱歌執導的《風月》,該片在拍攝時就被媒介炒得沸沸揚揚,雖然女主角幾度易人,但何賽飛卻穩坐女二號的位置。她踏入影壇后,吉星高照,有機會與名導演合作的演員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讓人妒忌。
白鷺謠--女主角劇照
白鷺謠--女主角劇照
1996年,她又連續拍了幾部電視劇,《情系國脈》、《漢口往事》、《昨日留言》等,由她主演的30集電視劇《花木蘭》不久將與觀眾們見面,相信會再度掀起“何賽飛熱”。
主要作品:
《五女拜壽》飾翠雲,獲長影廠最佳女主角獎;《紅樓夢》飾妙玉;《大紅燈籠高高掛》飾三姨太梅珊;《紅粉》飾小萼;《天涯歌女》飾小紅;《風月》飾秀儀;《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樓夢一部》 《紅樓夢二部》 《紅樓夢三部》 《紅樓夢四部》 《紅樓夢五部》
《紅樓夢六部》 《紅粉》 《風月》《敵後武工隊》(於1996年獲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音樂原聲


類型歌曲名稱作詞作曲演唱
主題曲、片頭曲《鷺江水 日夜流》王健章紹同譚晶
插曲《白鷺有情來相會》王健章紹同王宏偉

幕後花絮


走進圍屋

再現客家人精神和生活風貌的20集電視連續劇《白鷺謠》,結束了在贛州的外景拍攝。這是國內第一部生動形象地反映客家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奮鬥史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片中濃墨重彩地把客家搖籃地贛州秀美豐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搬上了熒屏。贛州的古浮橋、古牆城、古碼頭、土圍屋……,客家的打黃元、打轎、燒瓦塔、出嫁等等風情民俗都被融合在了《白鷺謠》的劇情之中。本報記者隨攝製組採訪了七里鎮古碼頭的拍攝之後,又隨攝製組走進了龍南的的關西圍、燕冀圍。在濃縮著客家文化精華的圍屋裡,記者採擷到了發生在《白鷺謠》身邊一個又一個感人的片斷。
攝製組的人說:布景齊全的浙江橫店影視基地完全可以把《白鷺謠》的拍攝全部完成,但是為了宣傳“客家”這個厚重的主題,為拍《白鷺謠》來了贛州十餘次的王薇導演,對贛州已有了割捨不下的情緣,她執意要把外景地留到贛州來拍。她要把她所採的點,一一由夢想變為現實,她要把客家人的風情風貌全景式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於是乎,用十噸大卡車裝著服裝、道具、設備的攝製組車隊,走進了客家搖籃地贛州,也走進了大山深處的客家圍屋

汗水澆灌

龍南關西圍屋、燕翼圍,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西圍已定為世界客屬十九屆懇親大會期間的代表前往參觀的重要場所。
龍南里仁通往關西圍的公路,正在進行全線的拓寬和修整。崎嶇的山路,暴雨之後更加泥濘。我們乘坐的是一輛裝道具的大卡車。從來都是在平原上行駛的司機第一次走這樣打滑的公路,車寬路窄加上驕陽似火,真把個老師傅緊張得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大汗。在途中還遇上一輛拉石頭的卡車深陷在爛泥里,一直等到調來一部挖掘機,鏟起汽車的後輪助推,攝製組的車隊才得以通行。
車隊顛波了4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我們剛端起盒飯,突然“撲通”一聲,引起了一片驚呼,原來是開“北京電影製片廠”那部裝設備器材的司機中暑倒地了。人們七手八腳地給他掐人中、敷毛巾、扇風。蘇醒過來的司機坐在凳子上,支持不住又“撲通”一聲地軟在地上,如此竟反覆地倒在了地上三次。從劇組人的議論中,我們才知道,這位司機昨晚拍完片后一點多鐘才回到贛縣賓館,因為第二天要趕早去龍南,4點多鐘又起床裝設備。象這樣的起早摸黑,攝製組人自己都記不得是第幾次了。這一餐飯,我和龍南中學的幾個女生演員一樣,被緊張、擔憂和酷熱噎得全無食慾。
新聞採訪拍攝,是搶新聞的瞬間定格。真沒想到,電視劇拍起來要反反覆復地拍這麼多次。在關西圍的一天,一百多號人的陣容,就拍了“迎親”中的四個鏡頭。當地請來的群眾演員,剛開始還為穿上清朝服裝能過上一把演員癮新鮮的興高采烈,到後來也疲憊的興趣索然。倒是導演和幾個主要演員十分地認真,感覺不好時,演員自己還會要求再拍一遍。
龍南圍屋拍攝的這三天正值遇上37度高溫的酷暑,在圍屋外拍攝演職人員就處在如火的太陽下曝晒,在圍屋裡拍攝時就象是閉在蒸籠里蒸烤。在幾盞燈光的照射下,一串一串的汗水不時把演員腦門上發套的邊緣和臉上的妝給破壞。我們發現,化妝師過一會兒就要給演員補妝。就在燕翼圍拍攝的那一天,又一位演職人員中暑昏了過去。隨行的一位贛縣工作人員感慨地說:不敢說我們的工資太低了,我們哪裡有他們這麼辛苦啊!
《白鷺謠》的演職人員對表演的精益求精,對藝術完美追求的執著貫穿在拍攝中的每一個環節。攝製組6月27日的原計劃,是要在燕翼圍完成圍屋裡的“出嫁”和龍南太平橋的“送親”二組戲。劇中要表現女主角玉秀蓮是破世俗被鍾家少爺坐花轎吹嗩吶馬隊護送,風風光光迎娶進門的一個小妾。可是那天由於寶葫蘆農莊的馬隊沒有同時運抵現場,太平橋上“送親”的這組戲就沒法拍了,攝製組只有第二天再進燕翼圍。更折騰人的是,攝製組還要補拍前一天在七里鎮古碼頭拍的一組鏡頭,因為那一天拍的戲全穿錯了服裝,所穿的服裝與劇中描寫的季節剛好相反。
拍攝《白鷺謠》原定的500萬元預算已遠遠超過,在贛州每一天的經費都是以萬元來計數。許是由於經費的壓力,攝製組是在抓進度,搶時間地完成外景拍攝。燕翼圍“出嫁”的那一組戲,一直拍到將近凌晨一點鐘導演才宣布“停”,攝製組的車隊是凌晨四點才回到贛州。我們難以想象,第二天他們還要再進燕翼圍。真可謂:誰知屏前戲,秒秒皆辛苦。

友情串連

《白鷺謠》的演職人員用生命和汗水在書寫著客家的歷史,贛州人民則用真誠和熱情支持著這些為客家人做了貢獻的朋友。
——女主角何賽飛和另一位演員李小紅都是在贛州拍攝期間突然舊病複發的,贛州除積極配合採取了兩名替身演員的補救措施,還派員不分晝夜地照料著這兩名重病演員。不得不停演回北京治療的李小紅是帶著遺憾,帶著依戀,眼淚汪汪地離開贛縣的。
——去燕翼圍拍外景時,從贛州到龍南的幾個收費站,當聽說車隊是迎世客會宣傳客家的《白鷺謠》攝製組時,收費站是一路免費地放行
——攝製組中已完成演出任務的演員在陸陸續續返程的車站上,總是有當地人主動上前地幫著搬行李。這些演員回到北京還打電話給贛縣縣委宣傳部,感謝這些素不相識的客家人。
——代替重病在身的替身演員丁嬈和臨時請來的“母親”飾演者胡麗華,是兩位從未拍過電視劇的臨時演員,他們與劇組配合默契,在反反覆復的重拍中,淡化著“替身”和“臨時”這兩個角色平添的難度。別人都有休息的時候,她們要利用間隙背台詞,別人可以到通風處透透涼,他們卻要處於燈光的加溫加熱之中。“哭嫁”這個鏡頭是導演最滿意的,也許是觸景生情,也許是有演員的天賦,導演一說“開始”,“母女”倆真箇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地淚流滿面。這個鏡頭是在兩座圍屋拍攝中唯一一個一次拍攝成功的鏡頭。投入在“哭嫁”氛圍中的這對“母女”,拍完后的許久許久,兩人都還是淚汪汪地回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