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3條詞條名為太平橋的結果 展開
太平橋
江西省龍南縣楊村鎮太平橋
太平橋(Bridge of Security)位於江西省龍南縣楊村鎮街道北面太平江上,為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全長50米,造型奇特,上有四通涼亭,以方便行人覽勝和憩息。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龍南縣楊村太平橋
太平橋為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橋有古今兩座,古橋即上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在現橋的上游百餘米處,今僅存蝕空斑駁的橋址。下橋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這就是現在的太平橋。
太平橋的始建與王守仁(陽明)“平三浰”有關。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邊境有支農民起義隊伍,以池 大鬢、池大升為首領,駐營於距楊村約四十華里的浰頭(今廣東省和平縣浰源鄉)。在其影響下,正德七年(1512)年,龍南縣境內太平堡有小股農民起義事發,以黃秀魁、賴振祿、徐永富、鍾萬光、藍斌等為首領,在龍南各處迂迴活動。後來兩支部隊合併,擴大到五千餘人,常夾攻信豐、安遠、龍南等縣,力擊封建統治,威震朝廷官吏。皇上勒令官軍進剿多次,終難撲滅。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贛巡撫,調遣兵力,坐鎮龍南等地指揮進剿,於次年正月,連破上中下三浰,斬首兩千多級,殘部逃奔九連山,也被追擊擒斬無遺,於是在浰建和平縣。太平境內賴振祿、徐永富等部,同被剿滅。王守仁為紀念“勝利”,在太平江水口處建太平橋。太平者,以示天下之昇平也,這是古太平橋的由來。2016年初對太平橋整體維修在5月份完工。
美麗的龍南縣楊村古太平橋
重建的太平橋,造型奇特,用工精細,四拱重疊組合,分磚木和磚石雙層結構,全長50米,面寬4米,通身高17.2米。下層兩孔三墩,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築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層有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資以覽勝和憩息。側面大拱磚8.4米,高8米,拱肩落於下層兩拱的拱頂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牆厚1米,小拱之上有賴懋傑手書剛勁有力的“太平橋”三字。亭頂四周以三耙飛檐相襯,橋中專兩岸,宛如長虹,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建橋經費來自通堡緣款,經辦者必須廉潔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則誓將絕後。大 橋落成后的餘款,兌換成金條,窖藏橋體,意即留給後人修橋之用。有句窖語“三箕柴撒燒千年”即喻金條。據傳此窖於八十年代間被人秘密取走,未遂古人心愿。
太平橋的建成,給行人留下了方便,也為楊村增添了一處勝景,它以其動聽的傳說,壯美的雄姿聞名遐邇。並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美國遊客考察和瞻仰遊玩,領略古人的才智風騷,激勵後人的學習熱情。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龍南縣重點保護文物,豎立石碑,以昭後人。
太平橋全長50米,造型奇特,四拱重疊組合,上有四通涼亭,以方便行人覽勝和憩息。太平橋飛檐俊秀,在青山綠水之間,格外神采飛揚,它滿載著鄉人的喜悅和名人的躊躇滿志,彷彿一股浩然之氣,在山峰間回蕩。即使歷經數百年風雨,在奇絕青山之間拜訪這座名橋,我們依然可以想像當年王陽明勝利回師,楊村父老壺漿相迎的場面。太平橋帶給龍南人的,不僅僅是久亂不治之後的安寧生活,更是一場精神教化的開始,在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聲,達於委巷,雍雍然漸成禮讓之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