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

四川安縣太平橋

太平橋位於安縣雎水鎮虎頭山下,是一座被譽為“川西之冠”的巨型單孔弧形大拱橋,橋的兩頭各有36級石階相通,橋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走獸坐像,欄桿之間的石板上雕有浮雕花鳥圖案。

簡介


四川安縣太平橋,建於清嘉慶4年,距今已有212年歷史。每年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周邊市、縣的數十萬的民眾涌聚於此,踩橋棄穢、焚香祈福。兩百多年過去了,太平橋依舊太平—— 太平盛世太平橋,和諧社會河斜橋。
橋頭刻有對聯一副:“漁洞山前懸半月,虎頭岩下見長虹”,描繪了橋的地理位置和壯麗的自然景觀。此橋全部用青石砌成,雖然飽經滄桑,但仍堅固如初。
該橋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公元1799年),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自建成后,一年一度的“春社踩橋”活動經久不衰,逐漸發展成為川西北一帶較有影響的民間盛會。每年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到此踩大橋的人數少則五、六萬,多則上十萬。雎水太平橋踩橋者的心愿大致有三:一是青年男女結伴前往游春;二是部分中老年農民前往祈求土神保佑風調雨順,祛病免災;三是有小孩的年輕父母,利用踩橋人多的機會,備辦酒菜,給孩子寄拜乾爹乾媽,祈求孩子健壯成長。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當人們到達橋上時,就會往橋下拋破衣服和錢、焚香祈福,大橋周圍市井交易、民俗表演、收乾兒乾女,熱鬧非凡。

安縣踩橋日


“哪裡是踩橋哦,根本就是踩腳,過橋基本是腳尖對腳跟、肩靠肩挪著走的。”昨日,華西都市報(微博)記者在安縣雎水鎮太平橋看到,長達數公里的雎水河兩岸,黑壓壓的全是人,數以萬計的群眾向太平橋湧來,使得原本寬敞的道路擁擠不堪。一波接一波的人流,不斷朝這座10餘米寬的橋上蜂擁。
雎水踩橋由川西北最大民間風俗“踩橋消災祛病”和“拜乾爹”兩個活動相融、發展、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傳說老人踩橋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青年男女踩橋,可以千里姻緣一線牽。每年雎水踩橋會,都讓川西北各地民眾相約而至。
“去年踩橋日吸引了10多萬人,今年人數將近翻了一倍。”昨日,安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席珍奎向華西都市報(微博)記者介紹說,活動參加者遍及川西北各地,主要來自綿陽(微博)、德陽(微博)、阿壩(微博)、成都等地。踩橋會期間,虎頭山下、雎水河畔,少則雲集數萬人,多則數十萬人以上,成為川西北最具影響的民俗活動。
據了解,安縣雎水太平橋民俗“踩橋會”從2012年起,由原來的1天改為3天(17日至19日),18日為踩橋日。以前是當地政府主導,今年全由民間自行組織。
四川安縣太平橋
四川安縣太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