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法

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是教學方法中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常常要藉助此方法,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其優點在於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但同時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討論結束時要進行小結。

簡介


討論法
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各抒己見,相互啟發、補充或爭論,由教師小結,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在集體場合,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自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育方法。討論的形式可分為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其中小組討論可以以同桌為一組,也可以相鄰的幾個學生為一組或專門組織討論小組;可以是整節課的討論,也可以是幾分鐘的討論。

優點


此法的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情緒,培養學生鑽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缺點


缺點在於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缺乏系統性,討論中學生髮言比較粗糙,不夠精確甚至出現錯誤,有些學生缺乏鑒別能力,容易是非不分。

改進方法


老師參與學生討論,總結學生討論結果,糾正其中錯誤。此法需配合其他教學方法進行,如講授法等。

基本要求


1、做好討論的準備。討論前,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論題,論題要有吸引力,並且是重要的有討論價值的;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準備討論的意見和發言提綱。
2、保證討論有序進行。在討論時教師根據論題的內容,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並就分歧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防止討論流於形式。
3、及時歸納討論結果。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對討論進行歸納,並留出學生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注意點


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討論法在高年級運用得比較多。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教學中,討論能使學生彼此啟迪,深化認識。但討論不適宜於低年級的或心理發展水平尚低以及缺乏有關知識背景的學生,也不適宜於某些學科(如數學、語言等)的基礎內容的教學。

使用


討論法
討論法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課堂討論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並在教學中使用。討論體現了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等特徵,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一,選擇好討論的主題
1、效度:即安排的討論要切合課堂教學內容,直接為教學服務。
2、難度:即討論的主題要難易適中,既不要因為太難使學生無話可說,也不要因為太易使學生不屑於說。
3、新穎度:即討論的主題要新穎不落俗套,讓學生躍躍欲試。有時,對於一個司空見慣的主題,教師不妨在備課時先做一下包裝,或逆向思考,或附加故事,或設置對立面,也有不錯的效果。
4、熱度:要求討論的主題或是社會熱點問題,或是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
第二,把握好討論的時機
一般說來,討論的時機出現在:
1、教師在教案中預先設計的必經程序,前階段教學已為討論作了充分的鋪墊,學生經過討論能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2、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認為讓學生討論比自己直接講出更好時。
3、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入一種“憤悱”狀態,教師認為學生討論可使思考問題更全面,通過恍然大悟得出結論更高興。
第三,分配好討論的角色
可採取分成討論小組的方式。小組一般為4—6人。有研究表明,按人際關係分組最好。但在課桌按秧田型排布的教室中,教師不願使秩序發生太大的改變時,也可讓奇數排的學生轉過去與偶數排的學生討論。另一個問題是組內分配。教師要根據經驗選好討論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討論記錄人,要使人人積極參與,也要讓討論小組處於一種有組織的狀態。
第四,安排好討論的程序
1、觀點交流:小組內各人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分別說出來。
2、觀點改進:小組成員表示對其他人觀點是否接受,提出改進、完善彼此觀點的看法。
3、觀點總結:小組內部達成比較一致的看法,總結小組觀點並應教師的要求向全班學生表述本組觀點。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巡迴指導、參與討論、鼓勵表揚也很重要。
第五,使用好討論的結果
1、讓討論結果返回到教學流程,成為下一步展開的資源要素。
2、將討論題布置成書面作業。學生寫出來之後更能使思維縝密化,使觀點經得起推敲。
3、允許學生進一步發揮,鼓勵學生課外探究。精心設計的討論主題,也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
第六,訓練好討論的技能
討論中要求學生具備以下三種主要能力:
1、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思維具有深刻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聚斂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2、口頭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用口語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清晰、準確、有邏輯性。
3、交際能力:培養學生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的能力,試圖改變部分學生封閉的傾向。這些技能可以在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更重要的是經常討論,使學生喜歡課堂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