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社

澄社

1989年由胡佛等以台灣社會科學界為主的20餘名高級知識分子發起的組織。該組織主張通過和平改良的道路實現台灣政治體制的變革。透過民主制度的運作,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改憲法。

澄社信息


中文名稱: 澄社
國別: 中國
地址: 台灣省
創始時間: 1989-04-18

組織簡介


1989年4月18日成立。由胡佛等20餘人發起,以台灣社會科學界部分高級知識分子為主。主要成員有文崇一蕭新煌瞿海源、張存武、李永熾、李鴻禧、林正弘、胡佛、陳師孟、張曉春、黃光國黃榮村楊國樞徐正光林俊義韋政通等。他們大都具有“自由主義改良主義”思想色彩,標榜以“超然獨立的立場”進行“論政、議政而不參政”。主張通過和平改良的道路實現台灣政治體制的變革,“透過民主制度的運作”,“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改憲法”。

成立背景


澄社成立之前,1960年代末期,許多標諸自由主義學者留學返回台灣,參與思與言、大學雜誌等刊物編務、撰文。1970年代後,又相繼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撰文評論時政,於1980年代達於高峰,面對台灣解除戒嚴的政治局勢,希冀藉由輿論推動政治改革,因而逐漸聚集。於是由胡佛、楊國樞、文崇一、李鴻禧、韋政通、何懷碩和張忠棟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邀集李永熾、林正弘、徐正光、張清溪、張存武、張曉春、張春興、陳師孟、黃光國、黃武雄、黃榮村、葉啟政、蔡墩銘、蕭新煌、瞿海源共十六位學者參與,正式創社,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成立後,由楊國樞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聲明中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佔、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台灣統獨議題。

發展過程


國民黨主政期間,澄社與民進黨等在野勢力合作,批判國民黨,共同推展不少政治改革,發起相關議題,許多成員與民進黨來往密切。隨著台灣政治局勢變遷,部分成員投入參政,出任黨政職務退出。而族群、統獨議題對立升高,於澄社中亦有爭論,許多成員因而離去。如建國黨中部份成員即原屬澄社社員。
2000年,陳水扁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澄社曾對民進黨政府的人事,提出聲明。反對陳唐山出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賴國洲出任台視董事長。
2000年7月31日,台灣地區發生八掌溪事件,輿論喧騰,澄社發表萬言書,對執政滿三個月的民進黨政府提出批判。萬言書由瞿海源、陳東升、許松、王業立共同執筆,徵詢社員意見後正式提出。對「新政府的歷史定位」、「憲政體制與運作」、「政府效能」,與掃除黑金財經社會福利、環境、媒體政策、災後重建等重大政策多所訴求。2002年,面見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遞交「國是諍言」,2004年發表〈檢驗民進黨執政四年的改革成效〉萬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