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者攻擊機
英國海軍海上攻擊機型號
布萊克本“掠奪者”(英語:Blackburn Buccaneer)是英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設計的一種艦載低空海上攻擊機,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海軍的殺手鐧之一。它不僅在英海軍和空軍服役數十載,還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做了精彩謝幕,其服役生涯之長甚至超過了設計者原先的期望值。
20世紀50年代初,面對實力急劇膨脹的蘇聯海軍。英海軍迫切需要一種低空高速艦載攻擊機,以快速突破蘇海軍艦載雷達和防空導彈的防禦,向其艦隊和港口投擲核炸彈。1952年出台的英國“海軍部第39號裝備要求”(NA.39,後來成為這種飛機的編號)提出:攻擊機為雙座布局,能攜帶核武器,60米高度可達到馬赫數0.85的飛行速度,“低-低”模式作戰半徑須大於740千米,總載彈量大於1.8噸,受航母升降機的限制,飛機長度不能大於15.5米,最大起飛重量不能超過20.4噸,且必須有空中加油能力。
1955年7月英國海軍部在眾多投標者中選定了布萊克本的B.103。當時這家公司規模很小,產品只涉及運輸機,從未設計過戰鬥機,但公司研發部門擁有一批善於創興的青年工程師,因而得以脫穎而出。NA.39使命特殊,一直高度保密,海軍部直到1957年才給國防部的報告中披露該機的存在,並且只用BNA(布萊克本海軍飛機)或BANA(布萊克本海軍先進飛機)的提法。這個縮略語後來演變成“香蕉”(Banana),“掠奪者”也就從此獲得了“香蕉噴氣機”的綽號。
在B.103的工程發展階段,海軍部汲取了閃電戰鬥機的前車之鑒,要求先製造多達20架原型機用於全面試飛和評估,以免少量原型機墜毀拖延進度。其前9架用於公司試飛。第一架原型機作氣動力試飛;第二架用作氣動和顫振試飛;第三架用於發動機試飛;第四架帶可折轉的頭部雷達罩和機翼、著陸鉤,用作艦上使用試驗;第六架帶可翻轉彈艙門和外掛架,作軍械試驗,同時用作電子設備試飛;第七、八、九架系預生產型,具有生產型的設計特點,帶有全套電子、導航設備和軍械。第10~14架與第九架相同,供航空部作發展研究用。最後幾架供海軍部隊用於使用試驗。全部20架預生產型飛機到1961年底之前都已經完成了首飛,但也蒙受了更多損失。1960年10月,一架原型機在飛行過程中因為設備故障而墜毀,兩名乘員安全地彈射逃生。1961年8月,另一架原型機在進行艦上試驗時,在起飛過程中墜毀,兩名乘員因未能及時逃離飛機而溺水身亡。不過試飛項目總的來說進展順利。
兩架“掠奪者”原型機前往1960年范保羅航展
B.103的機翼設計遇到了矛盾:低空高速飛行要求翼面積小,翼載荷大,以克服低空強烈湍流,才能降低著艦速度。權衡之後,最終的設計優先保證前一個要求,對著艦為題採用機翼前後緣吹氣附面層控制技術來解決,即將發動機氣流的10%引到襟翼和副翼上方,防止附面層在大迎角狀態下分離,提高了升力。機翼后緣內側和外側分別裝有襟翼和副翼一起構成全翼展后緣襟翼,再加上T型尾翼也應用了吹氣技術,該型低速飛行時的升力增加了整整一倍,還解決了進氣道和發動機的除冰問題。尾部的兩塊減速板也能降低著艦速度。
為配合航母升降機的尺寸,該型主翼可向上折起120°,頭部雷達罩只需去掉一枚螺栓就可向後折起,不僅縮短了在機庫存放的長度,也便於檢修。
費倫迪“藍鸚鵡”多普勒雷達略顯簡陋,沒有地形跟蹤模式,為克服海上環境的腐蝕,玻璃纖維雷達罩增加了氯丁橡膠抗腐蝕層。
B.103還採用座艙爆炸條,以保證緊急狀況下飛行員彈射時快速穿過座艙蓋。該技術后被後來的戰鬥機普遍採用。
B.103還是應用面積率最成功的型號之一。后機身有類似可樂瓶的明顯收縮段,既改善了氣動性,又增大了內部空間,使它的不加油航程甚至遠超“狂風”攻擊機。作為艦載機,B.103特彆強調結構強度,許多關鍵部分都有加強。
除每側翼下有兩個掛點外,B.103載彈量主要靠機身彈倉。考慮到傳統的彈倉門在高速飛行時不僅阻力加大,還增加了雷達反射面,所以採用了可翻轉彈倉門,艙門內側可掛載4枚454千克航空炸彈,2000升副油箱或由副油箱改裝的貨倉。
1958年4月B.103。首架原型機XK.4865首飛成功,1960年1月開始著艦試飛。1960年8月20日,新飛機被賦予了正式名稱:掠奪者。最早的型號被編號為“S Mark1”(S.1),其中“S”(Strike)代表了這是一種攻擊機。
“掠奪者”攻擊機剖視圖
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分為頭部、座艙,中機身、后機身和減速尾錐。雷達罩用多層玻璃布製成,並蒙有氯丁橡膠抗腐蝕層。中機身的主要構件是3個機械加工的鋁合金加強隔框,分別與機翼的三根梁對合。中機身上半部為整體油箱,下半部為武器艙。發動機短艙在中機身兩則,防火壁和隔熱護板都是鈦合金製造的。后機身主要是電子設備艙,靠垂尾根部進氣口進入的衝壓空氣冷卻。尾錐由兩塊減速板組成,藉助液壓向左、右兩側打開,用於俯衝時減速。
尾翼為懸臂全金屬T型尾翼。全動平尾由於採用減速尾錐而被置於垂尾頂端。平尾和垂尾的結構與機翼相同,也採用機械加工整體蒙皮。電驅動的平尾配平襟翼僅在副翼偏轉時使用。所有操縱面均由復串聯作動筒驅動。平尾下表面前緣的後面也有附面層控制用的吹氣縫。
起落架採用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主起落架用液壓向內側收入發動機短艙下方的輪艙內,前起落架向後收入前機身座艙下面。前、主起落架均為單輪,均採用全油液減震支柱。採用無內胎輪胎,前輪尺寸60.96×16.76厘米,主輪尺寸88.90×25.40厘米。前輪可液壓操縱轉向±48°。主輪採用雙盤防滑剎車裝置。在後機身腹下有著陸鉤。
兩台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RB.168-1A“斯貝”101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5,035公斤。機身內8個整體油箱的總載油量為7,092升。此外,彈艙門下可掛一個1,932升副油箱,也可在彈艙內帶一個2,000升油箱和在翼下內側掛架上掛一對1,955升副油箱。在頭部左側有可拆卸的空中加油受油桿。用作空中加油機時,總載油量可達12,979升,在右翼下內側掛架上掛一個MK20B或MK20C型空中加油輸油箱。
在可翻轉彈艙門內側可裝4顆454公斤的MK.10炸彈。翼下4個掛架的典型外掛武器各為:一顆454或兩顆250(或225)公斤的炸彈,或裝一個18枚68毫米火箭的發射巢,或一個裝36枚50.8毫米火箭的發射巢,或一枚“瑪特拉”空地導彈。
彈艙內也可裝一照相偵察設備艙,包括一台F97垂直夜間照相機和6台F95晝間照相機(3台垂直的,兩台傾斜的,一台前視的),可供低、高空照相。
標準設備包括高頻和超高頻-甚高頻通訊設備、大氣數據系統、多普勒雷達導航系統、主陀螺儀、附帶地形告警的搜索和火控雷達、攻擊瞄準和計算系統。
“掠奪者”攻擊機座艙
採用液氧系統。座艙有空調和增壓系統。主液壓系統壓力為281公斤/平方厘米,供飛行操縱用的輔助液壓系統壓力為232公斤/平方厘米。兩台30千伏安交流發電機,兩台發動機各帶動一台。應急電瓶組可供電20分鐘。
“掠奪者”各型別側視圖
1961年8月首架“掠奪者”交付英國海軍700Z教練機中隊。由於“掠奪者”沒有研製教練型,所以新飛行員只能在改裝過的“獵人”戰鬥機上訓練。第一支裝備“掠奪者”的作戰部隊是第901海軍戰鬥機中隊。1963年該機開始在“競技神”號航母上擔負戰鬥值班。
“掠奪者”原定的主要武器是被稱為“綠乳酪”的滑翔制導核炸彈,但由於進展受阻,改用原為空軍研製的“堪培拉”轟炸機研製的“紅鬍子”無制導核炸彈。用於常規打擊時,該機最多可掛載8枚454千克航空炸彈,機翼下掛點也可掛載火箭彈。原先使用36枚50毫米火箭發射巢,后改為68毫米馬特拉SNEB火箭發射巢。用於偵查時,其彈倉內可安裝稱為“板條箱”的偵查吊艙,內裝一部F97垂直夜間照相機、6部F95晝間照相機和閃光彈發射裝置。1965年英軍還評估過美國無線制導AGM-12“小鬥犬”空地導彈,但效果太差,未能採用。
S.MK.1共製造40架,1963年交付完畢,60年代便退出一線部隊,並改裝成教練型。1972年12月,它的服役生涯被突然終結:12月1日,一架“掠奪者”S.1在著陸進場時,因為發動機喘振而墜毀,兩名機組成員被迫彈射逃生;12月8日,另一架“掠奪者”S.1在訓練飛行時,發動機渦輪發生故障,雖然機組成員成功地彈射出飛機,但後座飛行員卻因為機械故障而不幸遇難。於是所有倖存的“掠奪者”S.1都被立即要求永久性停飛。
“掠奪者”S.MK2(原型機)
早在1969年英海軍就在為“掠奪者”尋求更好的發動機,1962年終於得到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RB.168-1A“斯貝”渦扇發動機。這種無加力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為51千牛,耗油率遠低於“小吉倫”。裝備“斯貝”發動機的掠奪者稱為S.MK2,它還將圓形進氣道改為橢圓形,加長了翼尖,以增大航程,吹氣附面層技術也有所改進,進一步降低了起降速度。
1963年5月,首架S.MK2首飛成功,2架原型機順利完成試飛,3架生產型飛往美國“列剋星敦”號航母進行炎熱天氣作戰試驗。1965年10月,首架S.MK2裝備第801中隊。
S.MK2的機翼掛架相比S.MK1有所增加,每個可掛3枚454千克航空炸彈,並可使用“瑪特拉”空地導彈,每架可攜帶4枚。S.MK2共製造84架,前10架由布萊克本公司製造,后74架由霍克·希德利公司製造。
劍橋馬歇爾公司在1974年將兩架S.MK2型進行改裝,用於與“狂風”電子系統發展有關的“超載超時試驗”。此機與S.MK2的區別有:機頭延伸、雷達罩下垂、總長加長到20.42米、機腹下激光裝置裝整流罩、炸彈艙門上照相機窗口外快門有整流罩、翼下帶照相設備吊艙。其基本空重為152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2978公斤。
“掠奪者”S.MK2 亞型
1972年,“掠奪者”S.MK2被分成了幾種亞型:
“掠奪者”S.MK2A:由海軍的S.MK2按空軍要求改裝而成,不能攜帶“瑪特拉”空地導彈。後來所有的S.MK2A又逐步改為S.MK2B型。
“掠奪者”S.MK2B:空軍用的陸基攻擊/偵察型。起飛重量大於海軍艦載型。加強了起落架,增加了外掛架,機載設備也作了改進,以攜帶“瑪特拉”空地導彈,並可在彈艙內帶照相偵察設備。空軍共訂貨43架,已在1977年交付完畢。另外由海軍的S.MK2改裝了一些,改裝的S.MK2B在機身彈艙門外可掛一個1,923升副油箱。另為英國皇家飛機研究院專門製造了3架,用於各種武器的發展試驗。後來又訂購了兩架,由皇家雷達研究院用作雷達試飛台。該機的工夾具及型架仍然保留著,便於飛機改型和繼續生產使用。
“掠奪者”S.MK2C:不能攜帶“瑪特拉”導彈的海軍航空兵飛機。
“掠奪者”S.MK2D:能夠攜帶“瑪特拉”導彈的海軍航空兵飛機。
南非空軍“掠奪者”S.50
“掠奪者”計劃研製之初曾引起美海軍的興趣,不過A-6艦載攻擊機開始研製后,美海軍立刻掉頭而去。倒是聯邦德國興趣濃厚,差點購買掠奪者,以取代陳舊的A-4“海鷹”戰機,但後來由於政治因素選擇了美國的F-104G。因而掠奪者真正的出口用戶只剩對英國忠心耿耿的南非空軍。
1963年1月,早在“掠奪者”S.MK2服役前南非空軍就訂購就訂購了16架“掠奪者”S.MK2。作為兩國《西蒙斯頓協議》的一部分,交換條件是英海軍取得南非西部的西蒙斯頓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南非空軍的“掠奪者”為MK.50型,主要用於反艦,為此取消了艦載機必須的尾鉤和機翼摺疊裝置,但機翼可以折起。南非氣候炎熱,S.MK50的發動機推力也有所下降。為縮短起飛距離,起飛時用兩檯布里斯托爾公司的BS-605火箭助推器輔助,每台推力18.4千牛,可工作30秒。
1965年第一架S.MK50首飛,16架分兩批交付。但在運輸途中有一架固定不牢掉入大西洋。
20世紀70~80年代,南非空軍的掠奪者在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的衝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攜帶4枚454千克炸彈和4個SBEB火箭發射巢,還可攜帶AS.37反雷達導彈。仰仗堅固的結構。在只有輕武器的游擊隊面前,掠奪者肆無忌憚的橫行在低空,令納米比亞游擊隊望而生畏。服役近30年後,掠奪者才於1991年從南非空軍退役。
掛載4枚“海鷹”反艦導彈的“掠奪者”
1965年10月,“掠奪者”S.2在第801中隊加入海軍航空兵戰鬥序列。但此時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大型航母在皇家海軍服役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這也給“掠奪者”的前景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霍克·西德利(它於1963年兼并了布萊克本,同時也接管了“掠奪者”的研發和生產)提出了多種“掠奪者”的改進方案,但都沒能引起皇家海軍的興趣。
“掠奪者”S.2的入役受到了兩次事故的衝擊:1966年6月,一架“掠奪者”在彈射起飛后墜入海中,起先事故被歸咎為飛行員操作失誤,但1966年10月,負責調查這起事件的一名試飛員在同樣的情況下再次發生了墜機事故。後來終於查明,“掠奪者”在彈射起飛后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不穩定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空氣動力和操作流程方面做了一些小的改動,但在特定的起飛條件下,仍需要飛行員保持高度的警惕。
1966年3月,羅得西亞(辛巴威)宣布獨立,恰好此時“鷹”號接替“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開始在東非執行巡邏任務,其搭載的第800中隊因而參與了對羅得西亞的石油封鎖行動(代號為“貝拉巡邏”-Beira Patrol),直到9月返回洛西茅斯。1967年3月底,“掠奪者”取得了擊沉大型艦船的唯一戰果:來自第800和第736中隊的“掠奪者”用450千克炸彈炸沉了泊錨在康沃爾郡附近的廢棄油輪“托利谷”號(Torrey Canyon)。
1966年,工黨政府對海軍部隊進行壓縮,英空軍開始接收“掠奪者”。1968年6月空軍首批訂購26架S.MK2A,1969年“掠奪者”開始交付空軍,同年成立了第12中隊。隨後,空軍成立了第237訓練中隊、第15和第16中隊(后兩個中隊常駐德國),最後還成立了第208和第216中隊。1977年“掠奪者”停產。
接收“掠奪者”是英國空軍極不情願的,但飛行員卻對這種低空穩定性極佳、結構異常堅固的飛機大大加讚賞。經過對航電系統的改進,“掠奪者”可攜帶一枚AIM-9B空空導彈,SNEB火箭發射巢被BL-755集束炸彈取代,“紅鬍子”核炸彈也被新研製的WE-117A取代。
雖然沒有實戰機會,但英國對美國1975年開始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的“紅旗”年度防空演習產生濃厚興趣,1977年派出10架“掠奪者”和2架火神轟炸機參演,1983年後更是每年都派“掠奪者”參加。雖然缺乏地形跟蹤雷達和精確攻擊設備,但是“掠奪者”表現了驚人的低空快速攻擊能力,令美軍刮目相看。
不過到了80年代,“掠奪者”已年老體衰。在1980年的“紅旗”演習中一架“掠奪者”在正常載彈的情況下因機翼大梁疲勞裂紋起飛后空中解體。經過全部停飛檢查,才發現只有擔負反艦任務的第12中隊和第216中隊的飛機沒有疲勞裂紋。最後整整一個中隊的飛機被報廢了。
馬島戰爭后,激光制導炸彈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英空軍也為“掠奪者”安裝了美國AN/AVQ-23E“鋪路釘”激光指示吊艙。1983年狂風戰鬥機服役后,“掠奪者”又重操舊業,專門執行反艦任務,1986年還改裝了美國的AN/ALQ-10(V)-10主動雷達。
。1983年6架“掠奪者”被派往塞普勒斯,協助英軍在黎巴嫩的維和行動,不久又改裝了採用噴氣動力、能掠海飛行的“海鷹”反艦導彈,隨後還裝備了AIM-9G和具有全向攻擊的AIM-9L空對空導彈。
海灣戰爭中“掠奪者”與“狂風”聯合出擊
經過在前線機場的進一步改裝,“掠奪者”開始與“狂風”搭檔出擊,整個戰爭中共飛行250架次,為“狂風”投擲的169枚激光制導炸彈提供了制導,自己也投擲了48枚激光制導炸彈。其優異的低空性能和堅固的結構使其再次大受好評。其抗彈能力明顯優於“狂風”,低於60米的飛行速度也優於F-15E戰鬥機和“狂風”。若不是受機載電子設備的制約,還大有潛力。
雖然“狂風”只能攜帶2枚“海鷹”導彈,航程也不及“掠奪者”,但因整體老化,“掠奪者”不得不退出服役。1994年10月3架英國皇家飛機研究院的“掠奪者”低空掠過“皇家方舟”號,從此告別藍天。
掠奪者S.2型
乘員:2人(飛行員和觀察員)
長度:19.33米
翼展:13.41米(摺疊後為6.07米)
高度:4.97米
機翼面積:47.82平方米
“掠奪者”攻擊機三視圖
展弦比:3.55
主輪距:3.62米
前主輪距:6.30米
空重:14,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8,123千克
動力系統:2×羅爾斯-羅伊斯Mk101渦扇發動機
推力:2×49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0.877馬赫(1,07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200米
航程:6,400千米
作戰半徑:805~968千米
爬升率:-
翼載荷:587.6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36
載油量:7,092升(內部油箱)5,840升(外掛油箱)
載彈量:7,257千克
起飛滑跑距離(飛機重量為20,865公斤時)720米;(飛機重量為25,400公斤時)1,160米
著陸滑跑距離(飛機重量為15,876公斤)海平面、國際標準大氣9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