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煙草

世界第二大煙草公司

1999年1月,英美煙草和世界上第四大煙草公司--樂富門國際煙草公司宣布合併。1998年3月,英美煙草與中國煙草總公司在貴州省的大方及思南和湖北省的恩施進行煙葉種植合作計劃。英美煙草公司亞太北區業務包括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澳門的業務運作。作為世界領先的國際性煙草企業,該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市場,在64個國家擁有80多家工廠,有24個煙葉種植項目以及21家煙葉復烤廠,在50多個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全球市場份額從94年的10.7%上升到目前的15%以上,在全球擁有僱員超過9萬人。該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實有賴其超卓的產品質素、深具創意的市場推廣策略及卓有成效的分銷渠道。

集團簡介


成立於1902年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英美煙草集團(BritishAmericanTobacco,簡稱BAT)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煙草上市企業。作為世界領先的國際性煙草企業,該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市場,在64個國家擁有80多家工廠,有24個煙葉種植項目以及21家煙葉復烤廠,在50多個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全球市場份額從94年的10.7%上升到目前的15%以上,在全球擁有僱員超過9萬人。該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實有賴其超卓的產品質素、深具創意的市場推廣策略及卓有成效的分銷渠道。
自1902年在英國倫敦成立以來,英美煙草已認識到維繫高質量的員工隊伍的重要性,並視人才為業務成功的關鍵因素。公司一直致力履行為僱員不斷提供培訓及教育的承諾,並提供可觀的員工福利,包括免費醫療服務、在若干廠房提供的員工膳食津貼、培訓和教育計劃以及退休計劃等。
英美煙草通過在全球各地建立新的子公司,以及合併和收購的方式而不斷成長。近年,英美煙草重整其煙草核心業務。1996年1月,公司合併了所有煙草業務。1998年9月,金融服務業務與英美煙草集團脫離,與蘇黎士集團合併。之後,英美煙草集團成為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獨立掛牌上市的公司。1999年1月,英美煙草和世界上第四大煙草公司--樂富門國際煙草公司宣布合併。該合併計劃於1999年6月在全球範圍內圓滿完成。
英美煙草公司亞太北區業務包括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澳門的業務運作,擁有來自18個國家的七百餘名員工,業務涉及30多個地區,業務包括合作品牌開發項目、煙葉合作、在山東濟南的合資企業、以及大量的贊助活動。
英美煙草具領導地位的國際品牌包括555、健牌、金邊臣、希爾頓、總督、卡碧及時運,各自以不同的市場部分為銷售對象。與樂富門合併后,英美煙草的品牌組合將增添卡地亞、樂富門、登喜路、威豪、黑貓及皇莊等品牌。而這些國際品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際品牌,主要有555、健牌、樂富門等,這些品牌在一百多個國家暢銷,是英美煙草的業務核心和利潤源泉;第二類是區域性品牌,如英美煙草在歐洲生產的一些品牌、在巴西生產的一些牌號。第三類是僅在一國或一個地方銷售的牌號,如在中國合資廠生產的“黑貓”和“君子竹”品牌。
英美煙草在品牌上的策略是,保持其國際品牌、區域品牌、地方品牌的適當組合,同時逐漸引導消費向國際品牌轉移。
展望未來,英美煙草將本著積極向上的宗旨和極具創意的精神,繼續使其業務活動能惠及股東、全體員工及所在社會。

發展歷史


英美煙草
英美煙草
集團的早期發展:1902-1932
英美煙草集團1902年9月29日,為平息激烈的貿易戰,英國的帝國煙草公司與美國的美國煙草公司聯合創辦合資企業--英美煙草公司。
根據協議,兩家公司將不得在對方的國內市場開展貿易,但有權在各自的市場範圍內使用對方的品牌和商標。兩家公司在英國或美國"本地"市場外的業務均交由英美煙草公司經營,從而使新公司的業務遍及加拿大、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南非和中國等多個國家。
詹姆斯·杜克,一位一絲不苟的、自學成才的商業巨子,出任英美煙草第一任主席。他的戰略是雇傭最優秀的人才,開發更加優質的產品,盡量降低產品價格,實施機械化生產、進行合理組織,並進行產品推廣。
在前10年裡,英美煙草發展迅速:1904年進入西印度群島;1905年進入錫蘭和埃及;1906年進入荷蘭、比利時、瑞典和挪威;1908年進入芬蘭、印度尼西亞和東非地區;1911年進入馬來亞(今天的馬來西亞)。
截至1910年,英美煙草的香煙銷量已經超過100億支,公司利潤也急速飈升。
1911年,美國煙草公司放棄了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英美煙草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英國投資商認購了其美國母公司持有的大部分股份。此後,英美煙草可以自由在全球各地獨立經營業務--但由於與帝國煙草公司簽訂了地域協議,英美煙草不能在英國本土開展業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軍隊對煙草的大量需求將公司的產能提高到了極限。1915年,英美煙草共銷售了250億支香煙。
一戰期間,英美煙草建立起了一體化的企業文化,一改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與此同時,由於男性勞動力被抽調參加戰事,公司開始招聘女性員工,從此改變了公司的員工結構。
英美煙草的廣闊市場得益於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張。1921年,Cigarrera Bigott Sucs在委內瑞拉成立。其後數年,英美煙草分別在智利、墨西哥和中非進行了收購活動。
杜克於1923年辭職,其繼任者是雨果·坎利夫歐文(Hugo Cunliffe-Owen),他也是一位才華過人、作風果斷的領導人。雨果先生繼任主席后第一項舉措就是在1925年收購了Ardath Tobacco的海外業務,一併獲得State Express的商標權。
英美煙草在收購北卡羅萊納州的小公司布朗和威廉森后,於1927年涉足美國市場。
1927年,英美煙草公司成立25周年,此時它已經躋身英國領先公司行列,旗下設有120家子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75,000人。公司立足美國市場,并吞並了其唯一的國際競爭對手Ardath。英美煙草在全球各大洲均建立起了良好的業務,年均利潤超過600萬英鎊。
雖然經濟萎靡不振,但在1932年以前,英美煙草在大部分沒有實施政府壟斷的國家中開辦了工廠。同年,公司營業所建立起獨立的分銷網路,後來演變為成熟的子公司;英美煙草在印度、中國、巴西和奈及利亞等國開展煙葉種植和加工業務,並收購了德國的Haus Bergmann公司。
集團的中期發展:1933-1968
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非殖民化運動對英美煙草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劇變以及失去了中國地區業務之後,公司相繼丟失了多個終端市場。但是,全球銷售額依然保持增長勢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二戰也對英美煙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司在歐洲地區的業務受到嚴重破壞。在遠東地區,英美煙草與被日本人佔領的公司失去了聯繫。1937年,公司在中國境內的香煙銷量超過了550億支。此後,由於日本入侵,英美煙草在中國的銷售中斷了四年多。
在經濟大蕭條期間,公司的利潤一直維持在550萬英鎊左右。到1942年,則猛降至300萬英鎊。此後直到戰爭結束,公司的利潤始終維持在這個水平。
戰後社會
二戰結束后,貿易環境異常艱難。英美煙草需要面對通貨膨脹、高昂的煙葉價格,並且需要重建在戰爭中損失的資產,所有這些都令公司盈利受挫。
1952年,英美煙草成立50周年,公司的經營環境開始發生轉變。戰爭動蕩最終導致公司損失了多個終端市場,其中包括埃及、印度尼西亞和中國。雖然某些地區中出現了政局動蕩,但是公司依然取得了佳績。
新領導層
1953年,鄧肯·奧本海姆(Duncan Oppenheim)出任公司主席一職,為英美煙草揭開了全新的發展紀元。奧本海姆彬彬有禮的風範和過人的法律才智,使公司在隨後的13年中始終保持著穩定的發展。
1953至1955年期間,按照公司利潤計算,英美煙草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公司中位列第三。1960年,公司的全球銷量為2,800億支,貿易利潤創記錄地超過了5,800萬英鎊。
1956年,英美煙草收購了Benson & Hedges的海外業務。和State Express一樣,Benson & Hedges發展成為集團在國際品牌市場中佔據領導地位的基石。
多元化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英美煙草開始涉足紙張、紙漿、化妝品及食品行業。公司首先購入Wiggins Teape和Mardon Packaging的股份。1964年,公司還收購了英國的Tonibell冰激凌公司和Lenthéric香水公司。布朗·威廉森以及南非和澳洲的英美煙草公司也開始投資食品行業。
1966年,英美煙草收購了雪茄生產商Henri Wintermans,公司盈利首次突破1億英鎊大關。同年,公司新主席登齊爾·克拉克(Denzil Clarke)接任主席職務,進一步加快了公司的收購步伐。
集團的近期發展:1969–今
截至1970年,英美煙草的業務已經遍及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
70年代末,英美煙草產業集團(BAT Industries)成立,並推動多元化發展;80年代進軍金融服務領域。1989年,集團放棄這些領域的業務,將重點重新調整到煙草業務方面。
收購
1970年,在新主席理查德·多布森(Richard Dobson)的帶領下,英美煙草在50個國家和地區中開辦了140家工廠。兩年後,英美煙草撤銷了1902年與帝國煙草公司簽署的地域限制協議,從而獲得了其原有品牌(包括State Express)在英國和西歐的獨家擁有權。
英美煙草致力於開拓全新業務,最終決定發展零售業,在70年代收購了英國的Argos及美國的Saks Fifth Avenue。
1976年,集團進行全面重組。在新主席彼得·馬卡達姆(Peter Macadam)的帶領下,集團運營事宜開始由新控股公司英美煙草產業集團掌控。在兩年時間裡,英美煙草產業集團發展為英國第三大企業,並成為自由世界中最大的煙草商,每年銷售捲煙5,000億支。
1977年,英美煙草成立75周年,馬卡達姆評價道:"我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損失了中國地區的業務及其它很多地方的不動產……但是,我們已經變得更加強大,我認為我們目前的狀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
與此同時,布朗·威廉森公司投資1.5億美元資金,在美國喬治亞州梅肯市開設了一處新工廠。到70年代末,英美煙草向中國輸出捲煙,這是自30年前其捲煙業務在中國被國有化后,英美煙草首次重回中國捲煙市場。
70年代末,通過收購Lorillard的國際業務,英美煙草獲得了多個重要品牌,其中包括建牌。
重整業務
1981年,集團產能穩步提升,煙草業務的貿易利潤已經增至前10年的3倍,突破4.63億英鎊。
1984年,英美煙草產業集團收購鷹星保險(Eagle Star);一年後收購Allied Dunbar;1988年又收購了Farmers Group。1989年,英美集團成為英國最大的保險集團。同年,英美集團稅前利潤上升了24%,突破20億英鎊,卻遭到惡意收購,隨後集團決定重新專註於煙草和金融服務領域,剝離了其它業務。
新機遇
上世紀90年代,經濟逐漸開放,國營專賣制度開始瓦解,中歐、東歐和遠東地區出現了不少嶄新的貿易機遇。1992年,英美煙草收購了匈牙利的Pecsi Dohanygyar,此後又開展了大量收購活動,並建立起了眾多合資公司,涉及地區包括烏克蘭、烏茲別克、捷克共和國、俄羅斯、羅馬尼亞和波蘭。
1994年,英美煙草收購了美國煙草公司,完成了另一次重要收購,獲得了Lucky Strike和Pall Mall品牌的所有權。
回歸根本
1998年,英美集團剝離了其金融服務業務。同年,集團收購了墨西哥境內的領先煙草公司Cigarrera La Moderna。
英美煙草主席白禮頓1998年,英美煙草私人有限公司成為一家在倫敦股票交易所獨立掛牌的公司,馬丁·白禮頓(Martin Broughton)出任主席。1999年,全球第二大煙草公司英美煙草宣布與世界第四大煙草公司樂富門國際煙草公司合併。通過此次合併,英美煙草吸納了多個重要品牌(其中包括登喜路)。
進入新千年
與樂富門合併后,集團在加拿大市場的股權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加拿大已經成為集團利潤最高的市場。2000年,樂富門出售了其在加拿大的股份,併購入了英美煙草聯營公司Imasco的其餘股份,並售出了非煙草業務。現在,加拿大業務已重組為英美煙草全資擁有的純煙草子公司,稱為加拿大帝國煙草(Imperial Tobacco Canada)。
2001年,集團宣布一系列新投資計劃,涉及土耳其、埃及、越南、韓國和奈及利亞多個國家。
2002年,英美煙草成立一百周年。集團重申其對下屬員工、自身產品和煙草行業的信心,並宣布將在奈及利亞、韓國和土耳其開始新投資。
同年,英美煙草成為第一家發布社會報告的煙草公司。
2003年,英美煙草獲得了秘魯Tabacalera Nacional公司的控制權,並贏得了對義大利前國家煙草專賣局ETI與塞爾維亞Duvanska Industrija Vranje煙草公司的競標。此外,英美煙草還提出了將其美國子公司布朗·威廉森的美國業務和RJ雷諾煙草公司進行合併的計劃。
2003年11月,馬丁·白禮頓宣布自己將於2004年6月從英美煙草退休。截至2004年6月,白禮頓已在英美煙草任職十年,其中前五年擔任集團總裁,后五年擔任集團董事會主席。
保羅·亞當斯於2004年7月繼任集團總裁,杜立石(Jan du Plessis)擔任非執行主席。
2004年,布朗·威廉森的美國業務與RJ雷諾煙草公司正式合併,雷諾美國(Reynolds American)公司成立。新公司擁有更加強大、更加穩定的業務,英美煙草擁有其中42%的股份。
2005年,英美煙草在瑞典和南非試銷售瑞典款無煙型產品snus,使得吸煙者有機會享用風險更低的無需點燃型煙草。
2006年,在瑞典和南非銷售snus的店鋪進一步擴大,Toscano雪茄開始在義大利銷售。同年10月,集團退出F1賽車贊助--作為對2001年簽署的《國際市場推廣準則》的一項長期承諾。
2007年,snus擴展到加拿大市場進行試銷,我們將煙斗煙草的一些商標出售給了丹麥Orlik煙草公司。2007年5月,我們向Skandinavisk Tobakskompagni公司雪茄部門出售了比利時的雪茄工廠及其相關品牌。
2008年,集團以17.2億美元的高價贏得了土耳其國有煙草公司Tekel的捲煙資產拍賣。隨後,又獲得了Skandinavisk Tobakskompagni捲煙和無煙型產品snus銷售權。

旗下品牌


英美煙草具領導地位的國際品牌包括555、健牌、金邊臣、希爾頓、總督、卡碧及時運,各自以不同的市場部分為銷售對象。與樂富門合併后,英美煙草的品牌組合將增添卡地亞、樂富門、登喜路、威豪、黑貓及皇莊等品牌。而這些國際品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際品牌,主要有555、健牌、樂富門等,這些品牌在一百多個國家暢銷,是英美煙草的業務核心和利潤源泉;第二類是區域性品牌,如英美煙草在歐洲生產的一些品牌、在巴西生產的一些品牌。第三類是僅在一國或一個地方銷售的牌號,如在中國合資廠生產的"黑貓"和"君子竹"品牌。

企業榮譽


世界上第二大煙草上市企業。
業務遍及180多個市場。
有24個煙葉種植項目以及21家煙葉復烤廠。
在50多個市場處於領先地位。
全球市場份額從94年的10.7%上升到目前的15%以上。
2001年營業額257億英鎊。
2001年利潤比2000年上升了8%,比1998年上升了60%。
全球僱員近9萬人。
2017年全球最賺錢的企業排第二。
2020年12月,在2020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排名第316位。

集團在中國


英美煙草中國公司通過中國煙草總公司及中國國家免稅商品總公司進口中國大陸的國際品牌包括555、健牌、卡碧、金邊臣、時運、總督及希爾頓等。
英美煙草與中國煙草總公司緊密合作,把先進的煙草業技術引入中國大陸,在推動中國現代發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公司在南海、蕪湖等地推動技術合作及培訓計劃。1996年底,英美煙草與貴陽煙廠簽訂品牌發展合同,共同發展黃果樹品牌,又與廣州捲煙一廠共同開發椰樹品牌。
1998年3月,英美煙草與中國煙草總公司在貴州省的大方及思南和湖北省的恩施進行煙葉種植合作計劃。通過這些計劃,英美煙草把其國際專業技術與中國煙草總公司的本地經驗結合起來,幫助農民提升煙葉產量及改良產品質素。同年,英美煙草又與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攜手開展一項企業管理體制研究,為探討煙草業的改革提供借鑒經驗。
英美煙草集團與國內有關領導、管理部門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例如,英美煙草集團主席白禮頓是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成員,也是雲南省人民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諮詢團主席。這些均充分體現了集團對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承諾。
英美煙草公司亞太北區業務包括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澳門的業務運作。我們在亞太北區雇傭七百餘名員工。員工來自18個國家。業務涉及30多個地區。業務包括合作品牌開發項目、煙葉合作、在山東濟南的合資企業、以及大量的贊助活動。

贊助車隊


英美車隊(BritishAmericanRacing),簡稱“BAR”,是一級方程式的車隊之一,曾參與1999年至2005年間的賽事。該車隊的前身是Tyrrell車隊,被英美收購后,最初仍沿用Supertec引擎,不久本田公司加入成為夥伴后,賽車即改用本田引擎。
該車隊由英美煙草(BAT)擁有,並以好彩香煙(LuckyStrike)的品牌贊助。在2004年11月中,本田購入車隊的45%股權,至2005年9月,本田又從英美手上收購餘下的55%股權,成為車隊的新股東,並於2006年賽季以本田車隊的名義出賽。英美在退股后,仍會以LuckyStrike的品牌來贊助車隊。
英美煙草公司亞太北區業務包括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澳門的業務運作。
我們在亞太北區雇傭七百餘名員工。
員工來自18個國家。
業務涉及30多個地區。
業務包括合作品牌開發項目、煙葉合作、在山東濟南的合資企業、以及大量的贊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