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營盤的結果 展開

營盤

營盤

徠元 朱凱《昊天塔》第二折:“岳排軍 緊守營盤,孟火星 誰敢當攔。”《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湯總鎮 號令三軍,就在 野羊塘 紥下營盤。”老舍駱駝祥子》二:“他的車,幾年的血汗掙出來的那輛車,沒了!自從一拉到營盤裡就不見了!”

釋義


詞目:營盤 拼音:yíng pán
基本解釋
[camp;quaters;barracks] 軍營的舊稱
詳細解釋
軍營。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湯總鎮 號令三軍,就在 野羊塘 紥下營盤。”老舍 《駱駝祥子》二:“他的車,幾年的血汗掙出來的那輛車,沒了!自從一拉到營盤裡就不見了!”

古營盤


營盤yíngpán
古營盤位於金田村邊犀牛嶺北端。是太平天國軍民誓師起義的地方。犀牛嶺前臨金田太原,背靠穆群山,與紫荊山南部要隘風門互為犄角之勢。新中國成立後幾次大規模修復后,已經成為中外聞名的古迹。

柞水縣營盤區


位於柞水縣西北部,面積471平方公里。2749戶,11070人。轄藥王、兩河、老林、太河、龍潭5個鄉,22個行政村,107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營盤區委和區公所駐地在藥王鄉的營盤街,距柞水縣城18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幹線公路通過境內。
營盤區各鄉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前曾先後歸杜城、杜陵、山北、咸寧(今長安縣)縣管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劃歸孝義廳。
藥王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部。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境內採藥多年,故名。東鄰石鎮區西川鄉,南鄰乾佑鎮和石鎮區七坪鄉,西鄰本區兩河鄉和寧陝縣沙洛鄉,北鄰本區老林、太河、龍潭鄉。面積147.5平方公里。1372戶,5387人。轄沙溝、安溝、營鎮、藥王堂、藥王溝、車家河、七里溝、蘆材溝8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藥王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藥王堂村,距柞水縣城13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幹線公路由境內通過。
藥王鄉以農為主,有耕地6169畝,林山15.2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洋芋、雜糧。產核桃、毛栗、漆油。
藥王鄉有商店、衛生院。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小學13所。
沙溝、安溝二行政村有回民90多人。
藥王堂是唐代名醫孫思邈採藥的地方,曬葯台、藏葯洞猶在,淘葯井被毀。
營盤鎮是宋代以後兵家安營紮寨的地方,故名營盤。
大山岔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義廳后的第一個廳城所在地。東城門遺址猶在。
蘆材溝口的拱背橋(古稱萬安橋),系清道光十一年(1831)所建。結構完整、美觀、大方。1987年被洪水沖毀。
石窯溝、郭家溝有磁鐵礦,車家河有黃鐵礦,藏量2.8萬噸。
龍潭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因境內有龍潭子而得名。東鄰蔡玉窯區豐北河鄉,南鄰本區藥王鄉,西鄰本區太河鄉,北鄰長安縣大峪鄉。面積68.5平方公里,338戶,1401人。轄楊樹廟、平水岔、碾盤、龍潭、蘆坪5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龍潭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野貓溝口,距柞水縣城26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和柞水縣城。
龍潭鄉以農為主,有耕地1338畝,林山9.11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豆類、雜糧。產生漆、木耳、木材和中藥材。
龍潭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徠碾盤石、牛角槽、北溝、南溝有磁鐵礦,甘溝有銅礦。
太河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部,因境內有太峪河和太河街而得名。東鄰本區龍潭鄉,南鄰本區藥王鄉,西鄰本區老林鄉,北鄰長安王莽鄉。面積78.5平方公里。380戶,1673人。轄陳興、秦豐、峪興3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太河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太河街,距柞水縣城30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和柞水縣城。
太河鄉山大溝深,氣候高寒,有耕地1956畝,林山9.88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雜糧。產生漆、中草藥材和木耳。
太河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1946年,長柞工委在陳家溝、小草溝一帶堅持活動。
北豐里有磁鐵礦。
老林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部。因境內林木茂盛,歷史悠久而得名。東鄰本區太河鄉,南鄰本區藥王鄉,西鄰寧陝縣沙洛鄉,北鄰長安縣子午鄉。面積121.5平方公里。382戶,1555人。轄林豐、紅廟河、朱家灣3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老林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紅廟河口,距柞水縣城24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幹線公路通過境內。
老林鄉山大林密,氣候高寒,有耕地1609畝,林山16.6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豆類。產生漆、漆油、木耳、木材和中草藥材。
牛背梁,海拔2802.1米,是陝西省境內秦嶺東段最高峰。生存在牛背樑上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羚牛有70多頭。
老林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兩河鄉
位於柞水縣境正西,因境內有兩河街而得名。東鄰石鎮區七坪鄉,南鄰鎮安縣東河鄉,西鄰寧陝縣沙洛鄉,北鄰本區藥王鄉。面積55平方公里,277戶,1054人。轄三一、新豐、中華3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兩河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兩河街,距柞水縣城30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柞水縣城。
兩河鄉山大溝深,土地瘠貧,有耕地1823畝,林山10.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雜糧。產核桃、生漆、漆油、木耳、木材和中草藥。
兩河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3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兩河鄉大骨節病比較普遍。
釣魚砭有銅礦。

長沙市地名


長沙營盤街東起蔡鍔路,西至北正街,寬4米,長600餘米,是長沙城北一條僻靜的麻石老街。2003年,營盤街擴改為寬40米、長4000米的營盤路,它的路名未變,是因為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長沙創建飛虎軍,建營盤於此。

新豐縣地名


營盤(Yíngpán)在新豐縣城北15公里。屬黃石祭鎮。因處山間盆地,明末清初,“山賊”曾盤踞在此而得名。

肥城市地名


營盤村位於肥城市邊院鎮西北部,全村423戶,1518人,耕地2360畝。據說,漢朝王莽造反時,追趕劉秀到此,劉秀在此安營紮寨,故取名“營盤”村。村北還存溜馬溝,為劉秀溜馬之地。

阜城縣村名


營盤村又稱營盤街,位於阜城縣崔廟鎮西南,原營盤鄉政府駐地。1996年河北省合鄉並鎮后營盤鄉與磚門鄉、崔廟鄉合併為崔廟鄉,後為崔廟鎮。綜合有據可查的歷史資料,營盤曾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青銅戈,在衡水市考古發掘中佔有重要地位。
據1985年10月出版的《阜城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營盤村據傳在北宋楊六郎征戰遼國時因作為駐紮軍隊的營盤而得名(村名來源說法尚無科學依據)。村裡全部為漢族,人口較多的姓氏為王、張、劉、牛等,村裡許多人祖輩相傳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來到這裡。
合鄉並鎮后,村裡仍留存盛極一時的營盤初級中學、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現已全部撤銷。現在村裡大多數青年已經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彩鋼行業大軍,在北方彩鋼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哈薩克


在毗鄰我國新疆的中亞哈薩克,至今生活著一群說陝西方言、沿襲晚清陝西風俗習慣的“陝西人”。他們是100多年前西北回民大起義失敗后流落境外的義軍殘部後裔,自稱“東幹人”。
100多年前他們從陝西關中遷移過去的一群回回人,至今頑固地保留著陝西的風土民俗。“陝西村”人被迫離開家鄉的年代距今並不久遠,是清同治年間。當年,他們在義軍領袖白彥虎的率領下,一邊抵擋著清政府的民族鎮壓,一邊拖家帶口,於1877年12月翻過天山,躲過了清軍的追剿,在今哈薩克阿拉木圖西邊約200公里的楚河岸邊紮下“營盤”,播種從老家帶來的麥種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白彥虎被後人稱為“東幹人之父”(“東干”即陝西方言“東岸子”的轉音,東面的意思)。
到了陝西村就和到了關中任何一個村子一樣,沒有語言障礙。大人小孩都是一口純正的陝西土話,。對於原來陝西老話中沒有的新生事物,他們有自己的叫法,把電腦叫computer,電話叫telephone,飛機叫“風船”,自行車叫“騎著的車子”。小孩剛開始學說話就是陝西土話,大了才學俄羅斯、哈薩克語言。人人都有兩個名字,一個中國的,一個當地俄文的。漢字在這裡已經失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創立了自己的東干文,就是用俄文字母拼出來的陝西土話,這種文字,俄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也看不懂,但它畢竟是一種文字,一個小小的民族能有自己的文字,這在全世界還為數不多。
不知他們是太留戀家鄉還是因為宗教的緣故,他們把所有的傳統都看得特別珍貴,只要是陝西帶出去的,只要是祖先留下來的,都不能改變,任何一點改變都是對他們信仰的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