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書院

龍崗書院

龍崗書院,位於貴州修文縣陽明先生紀念館內,初為明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於此任驛丞時建龍岡書院,後由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龍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

書院簡介


龍岡書院
龍岡書院
有講堂、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等。招收“諸夷子弟”訓誨其中。並親為主講,以“知行合一”學說、《五經憶說》開導啟發,門生群集。黔人始知有“心性”之學。貴州宣慰使、水西安國亨於東洞岩壁頂題有“陽明先生遺愛處”。羅汝芳也於洞壁題“陽明別洞”以志。後日漸廢圮。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縣秦睿復建於察院山頂。五十三年知縣宋鐸與邑人喻彥聖於原址捐修陽明祠16間及圍牆甬壁。道光八年(1828)知縣覺羅崇興補修書院,知府色卜星撥寺田收谷10石、銀80餘兩以增束修資。咸、同間頻遭戰火,半就傾圮。同治十年(1871)知縣劉侶鶴變賣絕產修葺,借作公署。光緒元年(1875)恢復書院。十一年學政楊文瑩題匾“讀書立志”,二十年知縣李崇峻題“陽明學舍”匾於講堂。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二十年日本清宮宗親岩原大三偕駐中國武官高山公通等一行6人來此瞻仰前賢,後由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題詩:“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自知千古光。”並勒石成碑,“足以表海外景仰之意”。抗戰期間蔣介石曾到龍崗陽明祠,並題“知行合一”刻於岩壁。張學良將軍曾被囚禁於此。文革中建築遭到破壞。1983年由縣人民政府修復,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明洞、王文成公祠、正殿、元氣亭等建築。

歷史


· 明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於此任驛丞時建龍崗書院。最初,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授徒,是在龍崗山半的陽明洞中,后當地苗彝鄉民見陽明洞陰暗潮濕,便幫助他在龍崗山頂創建了龍崗書院。王陽明在龍崗書院里修身講學,傳播文化,講授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學說,聽講者多時達百餘人。王陽明在龍崗書院的弟子, 史料記載有姓名者28人,其中湯伯元考中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任潮州知府,鞏昌府知府。詹良臣考中進士,曾任大理評事,大理寺副卿等職,龍崗書院盛極一時,對推動和發展貴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王陽明於正德五年離開龍場之後,龍崗書院不久即廢。此後,雖經陽明弟子陳宗魯一再奔走呼號試圖重修,終未如願。明嘉靖三十年(1551),巡按貴州監察御使趙錦在書院原址創建陽明祠,仍題匾為“龍崗書院”,並奠陽明先生師位於中堂。陽明門人羅洪先還為祠堂寫了《龍場龍崗書院祠碑記》。明末陽明祠傾圮。
· 清乾隆十年(1745),布政使陳德榮、學政鄒一柱、知縣王旨毅又在原址重建王文成公祠。乾隆五十年(1785),修文知縣秦睿倡導籌資重建龍崗書院,但規模要大,學生要多,在陽明洞重建龍崗書院已不能滿足需要。為了講學和祭奠、瞻仰活動互不影響,秦睿等籌資另建龍崗書院於縣城察院坡永安屯山巔(今修文中學)。道光十年(1830)二月,江西東鄉人吳嵩梁任黔西知州,吳嵩梁也是一位陽明學說的崇拜者,上任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擴建陽明祠,創辦“陽明書院”,還特意到龍場龍崗書院參觀考察,學習取經,受邀給書院學生講課。
· 咸豐、同治年間,書院因接連遭受戰火,無法進行教學,停止辦學十餘年。光緒元年(1875)恢復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知縣曾沛霖就地籌款培修,改書院為修文小學堂,三十四年(1908),又改為修文縣龍崗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修文中學與龍崗小學互換校址,為修文中學。

楹聯


舊典紀咸平,講席曾傳朴長史;
新疆仗經略,登台重見武鄉侯。
清代袁杏村題龍岡書院
地號符南陽,學舍宏開,但願育才追葛相;
版圖入北宋,史書多漏,誰知闡教始楊公。
清代楊佩芬題龍岡書院
榛莽憶初開,曾經偃武修文,非猶八萬軍民府;
菁莪欣再造,自此升堂入室,勉側三千弟子班。
清代易佩紳題龍岡書院
何地無才,願諸君努力純修,須造到母斂儒林,山湘忠烈;
此邦不陋,□及時掃除舊俗,直上規武鄉經濟,新建勛猷。
清代余則春題龍岡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