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牛肉

四川風味的特產

張飛牛肉產於四川省閬中市,是具有濃厚的四川風味的特產。張飛牛肉表面為棕紅色,切開后肉質紋絲緊密,不幹、不燥、不軟、不硬,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張飛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遠近馳名,已有二百年歷史。民國時期在成都“勸業會”上曾被評為“上等食品”,自此聲譽更佳。亦曾在40年代獲得成都工業協會優質產品銀獎,名揚川內外。

因其外觀特徵為“表面墨黑內心紅亮”恰好和猛將張飛的形象相似,故稱“張飛牛肉”。剖其橫格,輕撕切面,如銀絲松針相聯,細細咀嚼,其味無窮。1998年獲中商部優質產品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

簡介


演義簡介:河北涿郡屠夫,以殺豬為業。早年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因年紀最小而排行第三。他性如烈火,嫉惡如仇,曾怒鞭督郵,並一度拔劍欲刺董卓。於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入川時一路凱歌,義釋嚴顏,並將其收降,直搗成都。入川后率精兵擊敗張郃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拜為右將軍,封五虎上將。劉備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為了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伐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范強(《三國演義》中寫作范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彊,彊與疆很像)、張達刺殺,時年五十五歲。簡介
張飛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寧干牛肉,產於四川閬中市,由於境內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濃厚的回民風味的特產。其表面為墨黑色,切開后肉色粉紅,肉質紋絲緊密,不幹、不燥、不軟、不硬。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觀特徵為“表面墨黑內心紅亮”恰好和歷史上的猛將張飛其人“麵皮墨黑一顆紅心向蜀漢”的特徵很像,後世人稱張飛牛肉。(註: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張飛牛肉目前基本絕跡)肉乾而不硬,潤而不軟,剖其橫格,輕撕切面,如銀絲松針相聯,細細咀嚼,其味無窮。
張飛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遠近馳名,已有二百年歷史。民國時期在成都“勸業會”上又曾被評為“上等食品”,自此聲譽更佳。亦曾在20世紀40年代獲得成都工業協會優質產品銀獎。1998年獲中商部優質產品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

產品分類


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分生、熟兩種:
選用精肉切成五百克左右方塊、去掉邊筋板韌,用鹹味香料浸漬,用力反覆揉搓,務將血污、水份擠盡,使肉質疏鬆,再加香入缸,密封腌制。出缸后,用“百草霜”(也就是鍋煙灰)反覆抹於肉表,烈火煮熟,沸水起鍋,即為熟干牛肉。
生干牛肉又稱風乾牛肉,系選用牛腿肥厚筋肉製成。在冬季加工,用鹹味香料抹揉,入缸加壓腌制,然後出缸用古柏煙熏,至色澤金黃,始以微風吹拂,至七、八成干時,再加香料入缸密封,以待食用。

歷史發展


傳說典故

張飛立像
張飛立像
張飛牛肉,為閬中市一大名特產品。相傳,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有可口的下 酒菜,張飛把他多年製作牛肉的方法說出來,供廚師製作。原來,張飛不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飪好手,他滷製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宴席開始,弟兄們一邊飲酒,一邊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興。都稱:“張飛牛肉好吃!張飛牛肉好吃!”

真實起源

閬中市區名叫保寧鎮,回漢雜居。老回民在逢年過節時會製作腌牛肉(類似漢族的臘豬肉),做好後為防止腐爛,人們在牛肉表面塗抹鍋煙灰防腐。這種腌牛肉被人們稱為“保寧干牛肉”或者“風乾肉”,為地方名特小吃。該牛肉最大的特點是表面呈墨黑色,切開后內部肉質卻是棕紅色,很是好看。
上世紀80年代左右(約1985年),張飛牛肉公司前身原閬中縣牛羊肉加工廠廠長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紅其形似張飛而將其正式定名為張飛牛肉。因此名字取得恰當,於是迅速被人們熟悉。現代商人也為“張飛牛肉”杜撰出一些故事來增加它的賣點。

閬中牛肉

“張飛牛肉”雖是後人所改之名,但也並非毫無道理,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張飛好飲,嗜酒如命,甚至最後也死在酒上,而鹵牛肉下酒當然是絕配了,這很符合張飛的飲食邏輯,所以鹵牛肉可以以張飛命名。
二、有史書記載,說他確實每每征戰獲勝,便喜歡用一種經過特殊滷製的牛肉犒賞將士,這很可能就是現在“張飛牛肉”的雛形,只是工藝尚未完全成熟。
三、張飛牛肉一如張飛本人的形象,表黑心紅,黢黑皮面下,切開則是一片紅心。這種牛肉乾而不硬,潤而不軟,紅潤鮮亮,味道鮮美。一嘗之下,鹹淡適宜,回味綿長。一般的鹵牛肉難免塞牙夾齒,而張飛牛肉卻入口化渣、老幼皆宜,細細品,慢慢咽,可謂色、香、味俱佳。

典故


因《三國演義》的流傳,三國故事家喻戶曉,張飛的勇猛粗獷早已深入人心。但歷史上的張飛其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你若不到閬中走一遭,恐怕對張飛的了解就會流於表淺。
蜀漢建立之初,張飛隨諸葛亮沿長江溯流而上,一路攻城掠地,拿下江州(今重慶),巴郡盡為蜀土。而後他又受任巴西(今閬中)太守,率重兵鎮守於閬中。他在閬中指揮的一次重大戰役,便是大敗南侵的曹魏名將張郃,此次戰役,為他可圈可點的戎馬生涯寫下了一筆華彩——張郃一敗,曹魏退守河南,漢中巴郡從此便成了穩固的蜀國疆土。
閬中人民對這位古代英雄的愛戴隨處可見——進城的路口處,赫然一座立馬挺矛、怒目圓睜的塑像,悠悠千載歲月,歷經滄海桑田,而閬中人仍然把飛將軍視作這座古城的守護神,張飛已然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
閬中得益於張飛的太多,閬中人民不敢忘懷,張飛在這裡做了整整9年太守。世人只知張飛勇猛,只有閬中人才知道,他愛民如子、治理有方、勸課農桑、發展生產。閬中在張太守當政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最興旺發達的階段。所以,閬中人怎麼不愛戴這樣的父母官。只有來到閬中,細細遊覽閬中的張飛廟(正式名稱叫“張桓侯祠”,因為張飛死後被追封為桓侯),你才能充分感受到張飛人格的豐富多彩。他決不只是一個舊時舞台上的黑臉勇者,同時也是一個智者,一個仁者——臉黑心紅。於是人們把當地的一種特產牛肉命名為“張飛牛肉”,這牛肉正是黑皮紅肉。
買上一包張飛牛肉,津津有味地咀嚼著,再去看看張飛廟吧。這麼一個“虎臣良牧”,卻在酒後被兩個部下所害。傳說這兩人殺害張飛后,割下他的頭顱拋入江中,而此頭就順著他當年征戰入川的足跡漂流而下,至雲陽被一漁人打撈上岸,葬在長江邊,所以雲陽也修了一座廟來紀念他。身首異處的張飛便有了兩座墳墓和兩處依墳而建的祀堂。兩座張飛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陽張飛廟已因修建三峽大壩而拆遷,閬中張飛廟便成了正宗原版的孤本,其文物價值就更顯突出。
史書說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最後他竟為小人所害,令人扼腕!

製作方法


所謂張飛牛肉,其實就是臘牛肉。按照臘豬肉的製作工藝即可在家自製張飛牛肉。以下是製作流程:
1,把牛肉切成1斤左右的塊狀.
2,在其表面塗抹鹽和花椒。鹽的份量一定要足,不然肉會腐敗.
3,把牛肉找個盆裝起來,等其鹽份慢慢滲透進去。至少需等一星期.
4,把吃透鹽份的牛肉吊起自然風乾,風乾約需一星期.
5,準備足夠燃燒1小時的柏樹枝,把樹枝點燃,並手動控制火焰大小,使火焰保持在將熄未熄的狀態,此時柏樹枝會釋放出大量的濃煙及高溫。將風乾的牛肉掛在這堆柏樹枝的上面烘大約一小時,牛肉即變黑.
6,把烘好的牛肉再次掛起風乾一天,待煙氣敞盡,即成.
製作方法2.
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
1.將買來的牛肉洗凈,切成半斤一斤左右的小塊。
2.準備好各種香料,然後熬製成滷水,
3.將牛肉放倒鍋中進行煮,不斷的用大火煮
4.等到牛肉煮熟后,放到外面晾涼就行了。

爭議事件


“80后”莫某是個“三國迷”,對三國的故事百聽不厭,尤其崇拜蜀國的武將張飛、關羽。2015年10月11日,莫某到廣州市某知名連鎖超市購買“張飛原味牛肉”一袋,價格為23.8元。
莫某稱,他看見該產品外包裝正面標有“張飛牛肉,味源三國”以及張飛的武將形象,對此產生興趣,便認真閱讀包裝背面寫的“張飛牛肉的傳說”。傳說講述了三國時期蜀將張飛在大戰獲捷后特地烹調其喜食之牛肉犒勞將士,三軍皆醉,此牛肉製作方法被傳於後世,故稱“張飛牛肉”。
可是,莫某查遍《三國志》等歷史古籍,以及地方志、小說《三國演義》,均無“張翼德閬中敗張郃劉備賞酒,張飛特烹牛肉犒三軍眾人醉”的說法。他認為,“蜀將張飛烹牛肉獨特方法”純屬子虛烏有,蜀將張飛並不掌握牛肉烹飪工藝,涉案牛肉更加不可能採取張飛獨門方法製作。
莫某訴稱,該傳說虛構故事將產品與歷史名人“張飛”聯繫起來,杜撰涉案產品的製作工藝及歷史來源,虛假信息足以誤導消費者,已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商品選擇權,構成了欺詐。
莫某訴請判令被告退還原告貨款23.8元,賠償原告500元,賠償原告律師費9500元,交通費、複印費等9476.2元;判令被告在《中國消費者報》連續15天向原告公開賠禮道歉。
被告則主張,涉案產品的包裝背面已清晰標註涉案產品各方面的信息,不存在任何誤導或誤解的成分,不存在任何的欺詐故意。
白雲區法院審理認為,關於涉案產品是否構成欺詐,需要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考量。
第一,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注重的是商品本身的品質、價格及業界的口碑等因素,至於個別消費者因對與商品不具有直接關聯的其他因素有興趣而產生購買意願,則屬於個人好惡問題,不能因此認定該商品對普通消費者構成欺詐。
第二,大眾對於三國人物張飛的普遍認識是一員虎將,涉案產品的包裝不會導致普通民眾產生張飛是善於烹調牛肉的美食家的判斷,即涉案產品不足以對普通消費者產生誤導,更何況原告是對三國歷史故事頗有興趣的“三國迷”。
第三,涉案產品的包裝故事明確載明為“張飛牛肉的傳說”,既然是傳說,就毋庸探究其是否與真實歷史一致;既然產地閬中有此傳說,也無須以歷史記載否認。
故此,法院判決原告主張涉案產品構成欺詐依據不足,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