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口街道

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轄街道

皮口街道,隸屬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地處普蘭店區東部。

1徠969年8月,皮口鎮、社合一,成立皮口公社。取消公社建制之後,皮口公社改為皮口鄉,分皮口鎮和皮口鄉兩個行政機構。1985年,撤銷皮口鄉,同皮口鎮合併。2010年11月,皮口鎮改皮口街道。2011年末,皮口街道轄區總人口8.1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1萬人,城鎮化率56.4%。截至2020年6月,皮口街道轄9個社區、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海北路西段21號。

2011年,皮口街道財政總收入7800萬元,比上年增長45.9%。

歷史沿革


皮口街道
皮口街道
東周皮口屬燕國領地。
秦於燕亡后,置遼東郡,皮口屬遼東郡之汶縣轄。
西漢改為東沓縣,皮口為其轄治。東漢屬平州轄皮口。
三國魏嘉平二年(250年),魏置北豐縣,皮口為其轄治。
唐屬積利州轄獨木關(正式載入官冊)。唐總章元年(668年),更名鎮海關。
北宋屬遼之化成縣(即今之金州)。
元時皮口屬遼陽行省金州萬戶府,后改萬戶府為總管府,皮口為其所轄。
明定遼都衛於金州,皮口為其所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金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皮口的地方行政為其轄治。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皮口設貔島總兵營,地方行政屬金州衛。
清置海城縣金州巡檢司,皮口仍為所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旅大置寧海縣,皮口屬其轄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寧海縣改為金州廳,皮口為其轄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沙俄進駐貌子窩並擬建貔子窩市,建市府衙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侵略者將貌子窩作為金州政區第五管區,金州民政署下置貔子窩民政支署。
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置關東州廳直屬的貔子窩民政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新金縣政府設在貔子窩,同時設貔子窩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國民黨建金縣,貔子窩改為寧海鎮,后改寧海行政公署,駐寧海鎮辦事處。
1950年8月,改為新金縣第一區。
1951年5月,第一區增設貌子窩鎮。
1958年10月,成立貌子窩公社。
1962年1月,貔子窩鎮併入貔子窩公社。
1965年8月,貔子窩更名皮口。
1969年8月,皮口鎮、社合一,成立皮口公社。
1973年5月,撤銷皮口公社,分設皮口鎮公社和皮口公社。
取消公社建制之後,皮口公社改皮口鄉,分皮口鎮和皮口鄉兩個行政機構。
1985年,撤銷皮口鄉,同皮口鎮合併。
2001年,撤銷皮口鎮、贊子河鄉,合併設立皮口鎮。
2010年11月,皮口鎮改皮口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皮口街道地處普蘭店區東部,黃海之濱,東與城子坦街道毗鄰,南與長海諸島隔海相望,西瀕清水河與楊樹房街道、唐家房街道相隔,北與星台街道、蓮山街道為鄰,轄區總面積286平方千米。

水文

皮口街道
皮口街道
皮口街道境內最大河流為清水河,發源於白雲山(俗稱老白山)流經皮口街道,於楊樹房街道趙家村入海;贊子河發源於巍霸山南麓,流經皮口街道內入海。兩條河都屬於季節性河流,汛期遇大雨、暴雨,山洪暴發,河水出槽,濁水橫溢。春旱或歲旱之年,河流便乾涸少水。

自然災害

皮口街道的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颱風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85年8月19日,受在朝鮮半島登陸的9號颱風影響,農作物損毀嚴重。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皮口街道轄城關、新海、建設、夾心、平島、三河、石固、大嶺、贊子河9個居民委員會,修屯河、炮台、果木園、三官、八家、新台、大尹、崔家窯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7個居民小組、18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皮口街道轄9個社區、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海北路西段21號。
皮口街道區劃詳情
新海社區建設社區城關社區平島社區夾心社區大嶺社區
石固社區三河社區贊子河社區炮台村三言村果木園村
八家村修屯河村崔家窯村大尹村新台村/

人口民族


皮口街道
皮口街道
2011年末,皮口街道轄區總人口8.1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1萬人,城鎮化率56.4%。另有流動人口1.5萬人。總人口中,16歲以下8776人,佔10.7%;17~35歲18309人,佔22.5%;35~60歲36558人,佔43.8%;60歲以上17959人,佔2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80679人,佔98.75%;有10個少數民族,共1022人,佔1.25%。2011年,人口出生率4.8‰,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1.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85.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皮口街道財政總收入7800萬元,比上年增長45.9%。
皮口街道轄區耕地面積10.1萬畝,林地1.9萬畝。玉米種植6.9萬畝,水稻種植1.7萬畝。有合作社53個,家庭農場3個,擁有鑫玉龍海參、新奧元蘋果等優秀農副產品品牌16個。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6%。設施農業面積發展至5128畝,其中花卉1692畝,果樹2154畝,蔬菜1282畝。海域使用面積14.7萬畝,灘塗面積6萬畝,已開發海參養殖面積12萬畝,年產量2萬噸;貝類養殖3.3萬畝,年產量8.2萬噸;建設鹽場2萬畝,年產海鹽3.8萬噸。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有各類工業企業39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家,上市企業1家。服務業以傳統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居多,其中傳統服務業企業173家,房地產企業22家,開發總面積163.7萬平方米,房地產存量24.3萬平方米。
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4,458萬元,完成預期目標3,890萬元的14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25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3億元;規模工業出口交貨值完成1.87億元;規模工業主營業收入完成12億元;民營經濟總產值完成17.3億元。

農業

2011年,皮口街道有耕地面積9.6萬畝。
2011年,皮口街道農業總產值27.4億元,比上年增長58.6%。
皮口街道的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9443噸,其中玉米0.8萬噸,水稻8200噸,大豆270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
2011年,皮口街道有蔬菜種植面積1.6萬畝。
皮口街道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8.3萬頭,出欄11.1萬頭。

工業

皮口街道形成以機械製造、水產加工、服裝服飾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皮口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208.5億元,比上年增長35%。
2011年,皮口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家,職工1.4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49.7億元。

金融

2011年末,皮口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8.4萬元。

文化


名稱來歷

因皮口街道轄區曾有珍獸“貔子"頗多,故名“貔子窩”。明初為軍港,清初作商埠俗稱貔口港,后因下筆較繁的“貔”字不常見,簡寫為"皮”,行政區劃襲用其名"皮口”。

交通


2011年,皮口街道境內金城鐵路、201國道和丹普公路過境,皮瓦、皮星雙線公路縱貫南北。

社會


教育事業

徠2011年末,皮口街道有幼兒園22所;小學13所,在校生3538人,專任教師238人;初中3所,在校生2609人,專任教師221人;高中1所,職業中專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皮口街道有衛生院2所;病床240張。專業衛生人員127人。
2011年,皮口街道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7萬人。

體育事業

2011年末,皮口街道有體育場7處,全民健身場4處,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0%。

社會保障

2011年,皮口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9戶,人數1116人,支出22.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2戶,人數1619人,支出20.8萬元,月人均10.7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07人,支出5382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2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0.6萬元。

基礎設施

廣播電視
2011年末,皮口街道有有線電視用戶1.2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皮口街道有郵政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2.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6萬戶,寬頻接入用戶6000戶。

旅遊


旅遊資源

皮口街道
皮口街道
皮口作為遼南古街道,不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而且地區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民間文化豐富,其中以每年正月初二的祭財神民俗文化、正月十三的祭海文化和正月十五巡街文化最具影響和代表性。而有關貔仙、大白碑、老龍頭、涼水灣、礦泉井、海神娘娘、牛眼坨、牛眼蛤等等眾多民間傳說、故事,更為地區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皮口小城鎮文化也極大了豐富了現代人的生活內容。而“黃海公園”——皮口西山風景區、“一洞仙”——狐仙洞風景區、“天鵝湖”——東大甸自然濕地以及平島旅遊度假村等地,不但是當地人們休閑、觀光的最佳去處,也為豐富地區特色文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皮口成為遼東半島地區進出長海縣的的陸島交通港,每年接待旅客近70萬人,成為海島旅遊的兩大中轉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