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渠,又名三白渠、洪口渠。位於陝西省,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涇渠者,在秦時韓使
水工鄭國說秦,鑿
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於洛三百餘里以溉田,蓋欲以罷秦之力,使無東伐。秦覺其謀,欲殺之,鄭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利。”秦以為然,使迄成之,號
鄭渠。漢時有
白公者,奏穿渠引涇水,起
谷口,入
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
白渠。歷代因之,皆享其利。至宋時,水沖嚙,失其故跡。
熙寧間,詔賜常平息錢,助民興作,自
仲山旁開鑿石渠,從高瀉水,名
豐利渠。
元
至元間,立屯田府督治之。
大統八年,涇水暴漲,毀堰塞渠,
陝西行省命屯田府總管夾谷伯顏帖木兒及
涇陽尹王琚疏道之,起涇陽、
高陵、
三原、櫟陽用水人戶及
渭南、櫟陽、涇陽三屯所人夫,共三千餘人興作,水通流如舊。其制編荊為囤,貯之以石,復填以草以土為堰,歲時葺理,未嘗廢止。
至大元年,
王琚為
西台御史,建言於
豐利渠上更開石渠五十一丈,闊一丈,深五尺,積一十五萬三千工,每方一尺為一工。自延佑元年興工,至五年渠成。是年秋,改堰至新口。
泰定間,言者謂石渠歲久,水流漸穿逾下,去岸益高。
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相視其堰,謂渠積年坎取淤土,疊壘於岸,極為高崇,力難送土於上,因請就岸高處開通
鹿巷,以便夫行,廷議允可。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涇尹李克忠發丁夫開鹿巷八十四處,削平土壘四百五十餘步。二十年,陝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兒遣都事楊欽修治,凡溉農田四萬五千餘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