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松天皇
后圓融天皇的長子
后小松天皇是后圓融天皇的長子。
1382年被立為天皇,1412年退位,一休和尚據說就是其私生子。1392年,因南朝的后龜山天皇接受足利義滿的條件,將神器交還北朝,從而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1411年,后小松天皇立自己的兒子躬仁親王為太子,從而結束了持明院派、大覺寺派交替續統的約定。
1412年8月,后小松天皇讓位給12歲的皇子實仁親王,(即躬仁親王,因足利義持認為此“躬”作為自己的偏諱不吉,因此改為同音的“實仁”)即稱光天皇。
正如幕府將軍無視天皇的權威一樣,這時日本社會也經常出現守護大名藐視將軍,地方下層領主和武士挑戰守護大名,甚至武士也不把天皇放在眼裡的現象--人們稱這種現象為“下克上”。例如,1342年的一天,北朝的光嚴上皇出巡時碰到一個美濃的守護土歧賴遠。上皇的近臣喝道:“上皇聖駕到此,快快下馬!”土歧賴遠聞聽非但沒有下馬,反而大怒道:“你說清楚是院駕還是犬駕(日語中‘院’與‘犬’讀音相近),若是犬駕,就射他一箭。”說著,真的拔箭而射。他的隨從們一哄而上,把上皇車上的帘子扯掉,把車子掀翻,並把上皇身邊的公卿打了一頓。事後,土歧賴遠被幕府處死,但引起下層武士更大的不滿。有人說:“如果沒有天皇不行的話,就用木雕一個,或以金鑄一個,把活的天皇流放到別的地方去,省得惹麻煩。”有人哀嘆道:“鳳凰生末世,落魄亦堪悲;雉雞遭野火,被逐無巢歸。”這時,天皇朝廷勢力式微,形同小諸侯一般。
1402年,明朝建文帝在給日本的聖旨中,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足利義滿在致明朝皇帝的國書中也自稱“日本國王臣源”,幕府將軍已成為國家最高權力的代表,足利義滿自稱“源道義”是因為足利氏是清河源氏的後裔,即清和天皇的嫡派子孫。就是後來的德川幕府家也是來自清河源氏,所以幕府將軍的掌權不過是天皇的彼一支代替此一支而已。
南北朝統一之後,足利義滿並沒有履行自己當初的諾言,即仍舊恢復大覺寺派與持明院派天皇迭立的傳統。南朝的皇族、公卿、將士異常憤慨,后龜山天皇也後悔不迭。1410年,后龜山逃出京都,再次在吉野山區建立南朝,史稱后南朝。南朝的皇室後裔和臣子們為了恢復舊業,又不斷地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鬥爭。1443年9月,曾在一夥強徒潛入皇宮,將神劍、神璽搶走,並以此擁戴南朝的皇胤反對幕府,事敗后南朝皇族後代多人被殺。1457年,又是一起類似事件,牽連得南朝皇族幾乎滅絕。
南北朝統一后,全國性戰亂已經停止,大守護們的野心也得到適度的抑制,足利義滿於1394年,讓位給9歲的足利義持。他自己任太政大臣,在京都修建巨大的豪華宅邸--其中有講究的鹿苑和輝煌的金閣寺,穿著中國明朝皇帝贈送的龍袍優哉悠哉。但是,足利幕府又面臨著新的政治危機。
另: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據說就是后小松天皇的私生子。
德川光圀所著《大日本史》記載如下:
后小松,三皇子。……藤原氏,生第二子僧宗純……遭讒出宮,時有身。應永元年正月,生宗鈍於民家。天資穎敏。六歲,入安國寺為驅烏,名周建。后從近江堅田祥瑞庵僧宗曇,受其記莂,改今名,號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