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母墓道
蔣介石生母王采玉墓
蔣母墓道,是蔣介石生母王采玉墓,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溪口鎮建成區西翠屏山魚鱗嶴松樹林中。
墓道入口處石牌坊,上書“蔣母墓道”。設3門,中門寬3.7米,左右邊門各寬2.1米。墓道長668米,依坡而上,途中有下橋亭、墓廬(稱“慈庵”)、八角亭。
門票信息
門票:30元(包括蔣母墓道、杜鵑谷、蝴蝶世界)。
蔣母墓道
蔣母王采玉墓
其中石牌坊位於墓道入口處,有四柱及中門、左、右邊門等三門(中門寬3.7米,左、右邊門各寬2.1米)。坊柱有花卉、和合仙、壽星等道教浮雕。上書“蔣母墓道”四字系孫中山手跡。跨路而築的下轎亭遠看象一頂道士帽或古代書生的方巾帽,系休息之用。沿途兩旁遍植松柏,高大挺拔,蔚為壯觀。當初蔣介石攜子孫前來拜祭時,都在此地下轎步行至墓地,蔣氏後嗣及交好之士紛紛仿效以示敬崇,久而久之當地人便將該亭叫做“下轎亭”。檢票亭是新設的,飛檐翹角,亭上有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軼青所題的“蔣母陵園”四字匾書。兩側懸掛的“煒茲彤管永式儀型,淑德厚福克享遐齡”對聯則是李宗仁書寫的。八角亭又名孝子亭,是蔣介石考慮到九泉之下小腳老母行路維艱,特在漫漫墓道中間建造的,目的為了讓母親的亡魂得到休息,以盡孝心。鄉民習慣以“孝子亭”相稱。
慈庵初建於蔣母60誕辰的1923年,位於離墓地約160米處的山墩間,有新式洋房三間(1930年改建后共有主房五間,附房六間),是蔣介石掃墓時常住之處。蔣介石自言平生願常居慈母墓旁,所以每次回溪口多擇此地居住,以示不忘母恩,謹守墓園。該處也取紀念慈母之意,命名為慈庵(當地人一般稱為墳庄或墓廬)。慈庵左邊一個兩室套間是蔣介石回鄉掃墓或下野休息常住之處,西安事變后他曾在此養傷110多天,是住得最長的一次,1949年第三次下野后亦長居於此。右邊兩間為招待親友的客房,附房是看墓人居住和做飯用膳之處。主房中堂掛有王采玉遺像,兩壁分嵌蔣介石所寫的《哭母文》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慰勞蔣總司令文》。《哭母文》表達了蔣介石對母親王采玉的深厚感情,也透露了兄弟不和、家庭矛盾等內幕。《慰勞蔣總司令文》則反映了國民黨新軍閥內部勾心鬥角的矛盾和蔣介石在鬥爭中所起的作用。正中一方石碑鐫刻了孫中山手書的《祭蔣太夫人文》,記述了孫中山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以及孫中山對蔣母的高度評價;碑陰刊《王太夫人事略》記述了王采玉的生平及蔣介石孩提時的頑皮。除了紀念意義外,正中這一塊碑就好比院落中的照壁,起到了阻隔空間、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築增加了層次感和氣勢。
出慈庵登數百台階,即達蔣母之墓。據說當年蔣介石為了挑選合適的墓地,不惜重金普招上海、江西、廣東等地的著名風水先生來溪口擇地,最後選在了白岩山上的魚鱗嶴。從武嶺鳥瞰,魚鱗嶴整山全峰相如彌勒佛打坐;從“彌勒佛肚”處仰視,東邊的山嶴如狀元拉馬看榜;俯視山下就是炊煙裊裊的溪口鎮三農村。農村土灶的炊煙猶如綿延不絕的三炷青香,且天天燒香、永不間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農村連成了整體,煤氣灶也替代使用柴火的土灶,從此煙絕香斷,成為了永久的遺憾——更為巧合的是,此地與蔣介石父親的墓地遙遙相望,既滿足了蔣母身後另葬的遺願,也可以了卻蔣介石恐母親長眠於此,難耐寂寞的擔心。
蔣母墓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