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後裔墓群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郭子儀後裔清墓群,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光明辦事處東南方八公里的崇英村。現存墓群是清代乾隆至同治年間逐步形成的清代墓群,它銘記了“湖廣填川”的重要史實,是立體的移民史教材,為研究郭子儀及其後裔變遷的實物資料。郭子儀後裔清墓群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郭子儀(697—781)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過了60多年的軍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發危達20餘年。肅宗皇帝讚揚郭子儀:“國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稱郭子儀為“尚父”,封郭子儀為太尉、中書令。之前被封汾陽王,死後謚號“忠武”。
郭子儀後裔墓共有墓葬近一百處,雖經文革破壞,但倖存的三十多處仍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墓碑形式多樣,其石刻更是嘆為觀止,堪稱“書畫藝術”的寶庫,書法有顏、柳兩種體栽,一萬多字。繪畫為民間遺風,足見其大家風苑。
目前,遂寧的仁人志士已將郭子儀後裔作為參觀敬仰之場所,載入了多種地方史志。《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等作了多次宣傳及闡釋。
郭子儀後裔墓群
郭子儀生於武則天稱帝時期的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薨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郭子儀身高七尺,體貌秀傑,生八子七女。“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大戰安祿山,名垂青史。
據《郭氏家譜》(民國七年刻本)記載,郭子儀第五代孫郭在徽(華州人,世居長安)唐末被迫遷居洛陽,在唐庄宗、明宗時任鴻臚少卿,因事得罪唐明宗,貶官衛尉少卿。其後舉家從洛陽遷往吉州廬陵縣62都麻崗,一直到郭子儀第26代孫郭彌都世居此地,因當時族繁人廣,郭彌都於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舉家遷往湖廣(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落葉沙子場郭家嘴獅子岩几子灣。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戰亂不止,蠻匪橫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蕪。老者餓死於溝渠,少者逃往他鄉。眼看四川人口越來越少,弘治皇帝下詔移民。郭子儀第36代孫郭謨格由保甲推舉奉詔於明弘治二年(1490年)棄湖人川,落葉檀木灣。由此可知:郭子儀後裔從明代遷居大英縣已達五百餘年了,今大英、蓬溪兩地均有其後裔生存繁衍。
檀木灣為郭子儀後裔入蜀祖居之地,郭氏族人死後,多葬於此,從而在大英縣隆盛鎮石門辦事處崇音寺檀木灣形成了很多雕刻精緻、色彩艷麗的墓碑群。現存的四塊墓碑,上面刻有很多書法秀麗的楷體字,並雕刻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圖等。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民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倫等的名字。古墓群之一的郭乾元墓碑記載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於嘉主20年,距今近200年,這塊墓碑不同於其它墓碑,苦碑前有一個全封閉的擋風蔽雨的花形石隔層,將碑文罩在隔層里,隔層雕刻精細,中間有一雜五瓣形的花朵,透過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於有隔層的保護,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藍色油漆雖近200年日晒雨淋去未剝落。
該清墓群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歷史價值外,其作用有:
一、為中國自清代至今的移民情況提供了實物依據。證明湖廣填四川是清代大移民的史事。郭子儀後裔即為湖廣填四川時至現大英縣安居。
二、證明清代的時刻藝術有其輝煌的一頁。墓碑上的石刻筆力雄勁。從書法上看,多為顏柳歐三體,三體的結合堪稱出神入化。其鏤空石雕更叫人神奇莫測,有粗獷豪邁之大筆,亦有精細入微之妙造。
三、證明郭子儀後裔們在移民此地時規模龐大,且是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