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興鄉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轄鄉
- 四川省梓潼縣文興鄉
文興鄉
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轄鄉
文興鄉位於宣威市境東北部,東經104°28'—104°37'、北緯26°24'—26°32'之間。鄉政府駐地著期朱家村,距市區80公里。東西最大跨距14.6公里,南北最大跨距16.3公里。東連普立鄉,西接阿都鄉,南鄰寶山、格宜,北與貴州省隔木東河相望。總面積133.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030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文興鄉以駐地而得名,后遷往著期的朱家村。清朝時期,在銅店設“鷓雞訊”。民革時屬東北區——第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區擴鄉為“鷓雞鄉”(駐銅店),轄今全境及普立區老廠以北地域。1949年屬新二區,1950年屬寶山區,1953年由寶山分出加入格宜區備木槽子下段,榮勝、梨樹、銀廠、阿都、增坪三個公社。1961年又合併恢復為十三區,1963年又分成文興區和阿都區,標誌著文興區成立。1970年又稱文興公社,延續14年。1984年,設區建鄉,格宜的塌土劃歸文興區公所,所轄文興、著期、太平、馬龍、支留、塊塔、銅店、米科、火木、安樂、慶底、白葯、瑞慶、半山、塌土15個鄉。1988年撤區建鄉。2000年,實行村改。
文興鄉地圖
境內地形狹長,南高北低。文興大河自南向北從中部穿過,注入木東河。最高海拔為澗水海梁子,海拔2330米,最低海拔為文興河與木東河匯合處,海拔1470米,海拔高低相差860米。全境為一條槽子兩面坡,形似一隻木船,四周高,中間低平。山脈屬烏蒙山東列山系,南北走向,主要有黑泥梁子、馬家店梁子、老紅梁子、山花梁子、米科梁子。由南端白泥梁子分兩支:東部澗水海梁子向北延伸,至木東河被切斷,境內長約20公里,西部老紅梁子向北延伸到背陰坡,一分支折東為白葯老尖山,至木東河切斷,長約18公里。
境內大部分氣候屬溫帶氣候,文興河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乾旱少雨,夏季多洪災和伏旱。年均氣溫18℃,平均初霜期11月1日,終霜期3月15日,年均無霜期225天。年平均降水量1249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39天。年均日照2109小時。
有小水庫3座,總容量為50.7萬立方米;塘壩6個,蓄水700立方米。三面溝渠4條,全長11500米,有效灌溉面積4100畝。主河為文興大河,發源於寶山鎮樂紅鄉彭家大溝,從南向北流經本鄉馬龍、太平、著期、文興、安樂、火木、瑞慶、白葯、慶底等8個行政村,入木東河,全長46公里。主要支流有響水河、阿米河、米科小河、白葯小河。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里。
土壤主要有棕壤、紅壤、黃紅壤、黃棕壤、紅棕壤、山地紅壤等。
自然災害有霜凍、乾旱、洪澇、冰雹、大風、蟲、鼠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出現。境內太平老尖山有一老熊洞,深300米,最寬處150米,洞口朝東呈門狀張開,洞內可容1000多人。
2005年,文興鄉轄15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206個自然村。
行政村 | ||
文興 | 著期 | 太平 |
馬龍 | 支留 | 塊塔 |
銅店 | 米科 | 火木 |
安樂 | 慶底 | 白葯 |
瑞慶 | 半山 | 塌土 |
2021年6月,宣威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文興鄉常住人口40308人。
多年來,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文興鄉歷屆黨委、政府抓好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勵精圖治,紮實工作。勤勞樸實的文興人民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克服重重困難,依託自身優勢,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和文化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該鄉水電路等扶貧攻堅目標,積極帶領全鄉廣大幹部群眾向貧困宣戰,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紮實工作,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穩糧興畜抓科技、發展優勢調結構、挖潛改造強煤炭、基礎建設促發展,勞務輸出促增收,非公經濟作補充、科技興鄉促脫貧、加強黨建保發展。突出煤炭安全生產、集鎮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工作等五個重點,促進文興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在新形勢下,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以實施“萬元增收計劃”為重點,圍繞一個目標(通過8——10年的建設力爭使農民人均總收入達6000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的目標),兩個鞏固(鞏固傳統產業、鞏固調整成果),實現三個突破(科技措施突破、乾果種植突破、特色經濟突破),實施好123工程(10萬頭肥豬出欄、10萬頭仔豬存欄、2萬個勞動力轉移、2萬畝優質玉米飼料基地建設、2萬畝優質馬鈴薯基地建設和30000畝核桃種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興求真務實之風,干求真務實之業,搶抓機遇謀發展,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奮力開拓文興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的新局面,紮實穩步地推進全鄉“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2005年,全鄉生產總值1.48億元,比上年增5%,國民收入1.56億元,比上年增8%,工農業總產值2.08億元,比上年減15.1%。其中工業總產值1.27億元,比上年減少22%;農業總產值0.81億元,比上年增6.9%,在農村經濟中收入10179萬元,人均純收入1230元,比上年增12.0%。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606公頃,總產1615.00萬公斤,農業人口人均佔有糧食306公斤。經濟作區種植291公頃,總產值878萬元。生豬存欄48558頭,肥豬出欄46002頭,大牲畜存欄5726頭(匹、只),羊存欄1698隻。有鄉鎮企業331個,從業人員3895人。其中工業企業15個,批零貿易企業230個,鄉鎮企業總收入5.15億元,比上年增長3.2%。
2005年有初級中學兩所,在校學生2081人,教職工142人。小學15所,38個教學點,在校學生6612人,有教職工24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4%,有文化站1個,圖書館1個,藏書0.4萬冊。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限電視用戶1920戶。程式控制電話895部。年底,據不完全統計,行動電話達2500部。有鄉衛生院1所,從業人員20人,村衛生所15個,村醫47人。鄉村公路總長17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