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鴨舌草的結果 展開

鴨舌草

雨久花科雨久花屬植物

鴨舌草,中藥名。為雨久花科植物鴨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的全草。分佈於全國各地。具有清熱,涼血,利尿,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高熱,肺熱咳喘,百日咳,咳血,吐血,崩漏,尿血,熱淋,痢疾,腸炎,腸癰,丹毒,瘡腫,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風火赤眼,毒蛇咬傷,毒菇中毒。

物種簡介


別名

薢草、薢榮、接水蔥、鴨兒嘴、鴨仔菜、鴨兒菜、香頭草、豬耳菜、馬皮瓜、肥豬草、黑菜、少花鴨舌草、合菜、水玉簪、鵝仔菜、湖菜、鴨娃草。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全草。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清熱,涼血,利尿,解毒。

相配伍

治食各種毒菰中毒:鮮少花鴨舌草250g,搗爛絞汁,拌白糖適量,灌服。或鮮少花鴨舌草500g(搗汁),冰糖60g,燉至冰糖溶化后服。(《常見青草藥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爛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現代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栽培技術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水生草本;根狀莖極短,具柔軟鬚根。莖直立或斜上,高(6-)12-35(-5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葉基生和莖生;葉片形狀和大小變化較大,由心狀寬卵形、長卵形至披針形,長2-7厘米,寬0.8-5厘米,頂端短突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全緣,具弧狀脈;葉柄長10-20厘米,基部擴大成開裂的鞘,鞘長2-4厘米,頂端有舌狀體,長約7-10毫米。總狀花序從葉柄中部抽出,該處葉柄擴大成鞘狀;花序梗短,長1-1.5厘米,基部有1披針形苞片;花序在花期直立,果期下彎;花通常3-5朵(稀有10餘朵),藍色;花被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0-15毫米;花梗長不及1厘米;雄蕊6枚,其中1枚較大;花藥長圓形,其餘5枚較小;花絲絲狀。蒴果卵形至長圓形,長約1厘米。種子多數,橢圓形,長約1毫米,灰褐色,具8-12縱條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潮濕地或稻田中。分佈於全國各地。

植物文化


論述

開寶本草》:“今按別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五月、六月采莖、葉,暴干。”

附註

本變種窄葉鴨舌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較好。窄葉少花(花1-3或4)的定為少花鴨舌草。每次用少花鴨舌草全草干品50g(新鮮者500g),加水煎煮,放蜂蜜10-15g,再煮5分鐘,取藥液內服。每天兩次,連服30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