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深槽

金山深槽

金山深槽是一道海底深水槽,始於大、小金山間的金山門海峽,向西延伸。

詳細信息


金山深槽長11.3公里;其寬度按負15米等深線測量,在金山門海峽為1.5公里,戚家墩前為1.7公里,金山灘嘴(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緯三路)前為2.2公里,過此即逐漸收狹為0.6公里,至緯七路前終止。金山嘴附近及石化廠前沿深水區靠近陸部海岸,負8米等深線離岸僅800米。深槽底部由一系列深潭串連而成,一般深度在負30~40米之間,以大小金山附近為最深,達負50米左右。
深槽東部北側,靠近小金山西麓的海底有兩道東西走向的水下砂堤,系深槽在形成過程中由海流沖刷翻卷堆積而成。深槽西端有兩個不同方向的深潭,較小的一個指向西北,較大的一個指向正西,表明金山深槽具有活動性。
金山深槽是漲潮激流沖刷淘蝕的結果。金山淪海以後,起初在大、小金山之間尚保留著一小塊陸地,在海潮不斷侵蝕下,宋末元初已完全消失,於是大、小金山之間便形成一道海峽,即“金山門”。金山門海峽形成后,原來必須繞過金山的潮流,就由金山門向西直衝;並且由於兩山的挾持,使潮流在通過金山門時,潮位升高,能量集中,產生強烈的下淘作用,使金山門以西逐漸沖刷出一道深水槽。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葉),深槽西端尚未越過今金山嘴正南。嘉靖以後,深槽隨著潮勢的增強不斷向西伸展。至清雍正、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已伸展至金山衛南灘地前沿。乾隆《金山縣誌》卷首海塘圖註:“沙灘外有沙堤,堤下深不可測,蓋潮激金山,直衝其地故也,與他處以漸而深者不同”,所指即金山深槽。民國20年(1931年),負20米深水區已由金山門伸展至戚家墩前沿,1953年已越過金山灘嘴(今緯三路),1972年又向西延伸1公里。
金山深槽使金山縣近岸水域形成一片廣闊的深水區,具有建設深水海港的有利條件,但深槽又具有活動性,如向北擺動則危害極大。現據河口海岸有關專家分析,金山深槽70年代以來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金山嘴今已被列為上海新港區的選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