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焦莊戶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莊戶民兵鬥爭史陳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2013年5月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莊戶民兵鬥爭室陳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莊戶村在戰爭年代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焦莊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鬥爭是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或存放一些糧食等物品。一旦被敵人發現,就只有束手就擒。為了同敵人進行長期鬥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進行戰鬥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鬥型地道網。順義縣人民政府於1947年10月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並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揮瞭望樓頂上。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莊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地人進行英勇鬥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觀眾參觀的地道戰遺址還保留著 650多米,地道內有休息室和指揮所,有單人掩體、陷阱、碾盤和廟台暗堡等戰鬥設施,還有水缸、炕洞、牆櫃、鍋台、豬圈、驢槽等較隱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樓。紀念館自從1964年開放以來,截止到1997年底,共接待國內外觀眾150餘萬人次,其中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12000多名外賓來參觀學習。紀念館參觀的內容有五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日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莊戶村的戰鬥歷史;四是吃“抗日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活動。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展館採用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四合院設計風格,以青色為主色調。展館參觀區是200 5年8月14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的,佔地近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館內展出面積1000平方米。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冀東抗戰燃烽火、人民戰爭建奇功、今日順義更美好。展陳內容以照片、圖片和實物為主,館內還修建了以抗戰歷史人物為造型的浮雕群以及大型立體三維沙盤。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及展品
焦莊戶地道,是焦莊戶人民在與敵人鬥爭的戰爭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他們把初期簡單的隱蔽單口洞連接起來,在地道內設計和安裝了單人掩體、會議室、水缸存放處、陷阱、翻板、碾盤射擊孔、地道射擊孔、豬圈射擊孔等生活設施和戰鬥設施,最後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形成了南到龍灣屯、唐洞、北到大北塢的長達23華里的地道網。
現在供遊客參觀的地道為830米。為更好地展示當年的戰爭歷史場景,焦莊戶地道戰遺址恢復了30米原始 地道,該段地道再現了當時地道的原始風貌,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真實反映歷史。平均高度1.49米,最低處僅高60厘米,此段地道採用國內首創的玻璃鋼與環保粘合劑技術,既起到保護地道的作用,又可以讓遊客看到當時地道的歷史痕迹。
焦莊戶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區公所、十四軍分區司令部和衛生處第二衛生所等歷史遺跡的所在地,為展示當年的歷史風貌,從2003年開始,對這幾處有紀念意義的抗戰民居進行了重新修復,截止到目前已修復抗戰民居23處,修復面積15000平方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莊戶村的戰鬥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
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展館內
地道展區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蕩”鬥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群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1945年4月1日,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向清苑縣冉庄進攻,冉庄群眾依靠地道擊斃敵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敵人三個團的兵力進犯,擊斃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地道戰是平原人民對敵鬥爭的偉大創舉,在河北平原抗日鬥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極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蕩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當然據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期間,對美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
焦莊戶地道站遺址位於北京市順義區東北部地區的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東直門60公里,距順義城區30公里,是一個自然村,隸屬於順義區龍灣屯鎮。它處於通往平西、平北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日寇在佔領區建立偽政權,並經常出動日偽軍到焦莊戶村抓壯丁、搶糧食,無惡不做,激起了當地人民對侵華日軍的滿腔仇恨。一九三八年秋,黨的組織來到了焦莊戶村,帶領全村農民同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在戰爭中焦莊戶人民不斷總結了便於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鬥爭經驗,於一九四三年春開始挖地洞並在實戰中不斷地改造、擴展,到一九四五年形成了村村相連戶戶相通全長達23華里的地下長城,在此後的戰爭中焦莊戶人民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有效地保護了自己,為冀東人民的抗日戰爭樹立了光輝的典範。由於鬥爭形式新穎、戰績卓著,一九四七年十一月,順義縣人民政府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的光榮稱號。
現在,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國家又把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時值8·15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焦莊戶地道戰遺址2010年8月10日啟動抗戰民居等修繕工程,預計用三年的時間將70畝遺址恢復至地道戰時期的模樣。第三次修繕主要集中在抗戰民居的修復上,包括一些與地道出口連接的抗戰民居和明清時期具有文物、歷史價值的“三合院”。據悉,焦莊戶遺址預計利用三年的時間,到2013年將包含民居在內的全部遺址“復原”至解放前的模樣,為人們全面展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北京的地道戰原態。
目前向遊客開放的地道大約830米,下一步的修繕過程中,有關部門將對“老”地道進行探測,對符合安全條件的路段盡量進行原貌展示。“老”地道比修繕過的地道矮,遊人可以體會貓腰爬地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