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鄭啟明的結果 展開

鄭啟明

玉蟾茶廠鄭啟明

鄭啟明,男,出生於四川墊江縣的一個工人家庭,1961年畢業作為支邊青年到了大西北,後來考入地質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地質隊搞地質工作。

坎坷遭遇


鄭啟明熱愛科學,酷愛自然,他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探索自然科學里的奧秘。然而,舉世聞名的文化大革命,給這位剛剛涉足科學海洋的青年帶來厄運,他被定為白專道路的典型受到批判、批鬥;誘因他對批判知識分子是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持不同意見,特別是在破四舊的幌子下,大肆破壞文物古迹和殘害老幹部表示不滿,莫名其妙的成了劉鄧路線的忠實走狗。中共預備黨員的資格被取消,還被打成反革命,被送到四川永穿過迎新勝茶廠勞動改造。

苦澀機遇


機遇,是對有志者的獎賞。鄭啟明到茶廠勞動改造,而有幸使他接觸了茶葉的栽培、管理、收穫、加工的系列工藝。他把"改造”置於腦後,一心撲在勞動上,一邊從勞動中獲取茶葉栽培的實踐經驗,一邊潛心學習茶葉收穫製作技術;他自修了有關茶葉專業的大、中專教材。勞改期間,結合實踐與理論知識,撰寫了《高產茶園的栽培管理技術》、《淺談綠茶加工》等論文。
1979年,鄭啟明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冤案得到了平反,在茶廠勞改就業。從此獲得了人生的自由。鄭啟明的愛人在瀘縣石鴨鄉,玉蟾山是茶葉產地,周圍有一千多畝茶園,但因管理不善和缺乏技術,好端端的茶園幾乎被荒廢了。每次回鄉探親,鄭啟明都到玉蟾山考察幾次,他決心用科學技術使他起死回生,讓枯萎的茶林吐出新綠。

抓住機遇


鄭啟明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認真思考,力排眾人的非議和妻子的阻攔,毅然辭去公職,於1988年在瀘縣建起了第一家茶葉精製加工廠。
第一年鄭啟明與從農村招來的六位姑娘,利用僅有的3000元貸款,在租用的七間土屋裡,用自己設計製作的竹木工具,當年就生產出了五千五百公斤沱茶。到1983年,職工已增加到三四十名,能生產十九萬斤茶葉,產值達六十多萬元。玉蟾茶廠已小有名氣,玉蟾山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善待機遇


民辦企業,在艱難中起步,因其資金基礎薄弱,經不起特大風浪的衝擊。企業要生存、要發展,科技、信息、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當玉蟾茶廠脫穎而出規模不斷擴大之時,全國範圍內的茶葉銷路梗阻了。玉蟾茶廠積壓茶葉十萬斤,形勢十分嚴峻。干?散?玉蟾茶廠的發展,積壓的成噸的產品,諸多問題在鄭啟明腦海中翻騰。與全體職工風雨同舟,挺過這一關,了解市場信息,調整產品結構,一定使玉蟾山再一次起死回生。一定要善待已有的機遇。鄭啟明的主意就這麼打定了。

回報機遇


1984年初,鄭啟明帶領市場考察組和產品推銷組出發。三個月時間,踏遍了青海、陝西、北京等十三省、區的五十多個大、中、小城市。根據掌握的大量信息,鄭啟明認為:茶葉滯銷是一個短暫現象,如果根據市場的需要,改變品種的單一狀況,讓茶葉向營養保健方向發展,玉蟾山自有暢銷之日。鄭啟明才用了三個高招;第一,走自己的新路,搞科研創新;第二,通過聯合之路,擴大規模生產,增強國內外市場佔有率;第三,用好用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1987年茶葉產量達到了300多萬斤,產值一千一百多萬元。鄭啟明也成為全國著名的民辦科技實業家。《中國民辦科技實業》雜誌記者趙傳森以《玉蟾山上的啟明星》為題對其作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