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

四川省瀘州市轄縣

瀘縣是四川省瀘州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介於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瀘縣東與重慶市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瀘州市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市相連。

瀘縣是全國文物大縣,擁有龍腦橋、瀘縣宋墓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個53處,是國家級建築勞務基地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國家級衛生城市,西部經濟百強縣。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截至2018年底,瀘縣轄1個街道、19個鎮;分別為∶1個街道:玉蟾街道;19個鎮:福集鎮、玄灘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251個行政村、51個社區;縣政府駐玉蟾街道。

徠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1年6月4日,瀘縣列入2021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

2021年,瀘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764362人。

歷史沿革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時(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
清光緒34年(1908年)時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
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
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2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
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划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係不變。
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
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
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個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
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暑遷回瀘州市。
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
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併,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
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
199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實施區劃調整,劃出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鄉鎮給江陽區所轄,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鄉鎮給龍馬譚區所轄,12月26日瀘縣縣城遷福集鎮。
2014年4月,瀘縣調整福集鎮行政區劃,轄大田、天洋2個社區和趙岩、石鴨等1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調整后的福集鎮人民政府遷往大田北街43號;並設立玉蟾街道辦事處,轄原福集鎮的祥和、龍橋等10個社區和九曲河等1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玉蟾街道辦事處駐花園路257號。
2021年6月4日,瀘縣列入2021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
2021年8月,國家衛健委確定8個基層醫改試驗區,其中包括四川省瀘州市瀘縣。
瀘縣實景
瀘縣實景
王祿昌、高覲光等纂修《瀘縣誌》:“民國二年(1913年)改(瀘州)為縣,設瀘縣知事公署。”駐所位於今四川省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東區,屬永寧道。從瀘州得名。

古代

史稱江陽,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913年改名為瀘縣,1949年設川南行署,1950年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隸屬宜賓專區,1983年隸屬瀘州市,1996年區劃調整后定福集鎮為新縣城。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瀘縣轄福集、嘉明、喻寺、得勝、青龍、牛灘、兆雅、玄灘、太伏、雲龍、石橋、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16個鎮和大田、天文、方洞、百和、玉河溝、順河、雨壇、海潮8個鄉。

解放初期

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划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係不變。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署遷回瀘州市。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併,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
1995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32號):瀘縣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瀘縣轄福集、玄灘、嘉明、喻寺、得勝、青龍、牛灘、兆雅、太伏、雲龍、石橋、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16個鎮和大田、天文、方洞、百和、玉河溝、順河、雨壇、海潮8個鄉。1996年正式實施區劃調整,定福集鎮為新縣城;長江沱江以南之彌陀、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個鄉鎮划給江陽區(原市中區);將江北小市附近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個鄉鎮划給新建的龍馬潭區。
1997年,瀘縣面積1513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16個鎮、8個鄉:玄灘鎮、福集鎮、得勝鎮、嘉明鎮、喻詩鎮、青龍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鄉、天興鄉、大田鄉、方洞鄉、玉河鄉、順河鄉、雨壇鄉、海潮鄉。縣政府駐福集鎮。

新世紀

瀘縣實景
瀘縣實景
2000年,瀘縣轄19個鎮、5個鄉。總人口824639人,各鄉鎮人口:福集鎮58691嘉明鎮34507喻寺鎮38580得勝鎮30147青龍鎮26433牛灘鎮38281兆雅鎮35251玄攤鎮45818太伏鎮55864雲龍鎮40992石橋鎮36486毗盧鎮32357奇峰鎮35428潮河鎮42939雲錦鎮54362立石鎮31191百和鎮42410天興鎮21754方洞鎮19150大田鄉25940玉河鄉21598順河鄉12397雨壇鄉16041海潮鄉28022(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全縣轄24個鎮,647個村(居)委會,7029個村(居)民小組。戶籍總人口103.56萬人。
2004年,瀘縣轄24個鎮(福集、嘉明、喻寺、得勝、青龍、毗盧、奇峰、潮河、雲錦、立石、牛灘、兆雅、玄灘、太伏、雲龍、石橋、方洞、百和、天興、龍腦橋、順河、玉河、雨壇、海潮),村委會583個、城市社區居委會7個、農村社區居委會32個、居委會9個,村(居)民小組7029個。
2006年3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9號)批准,同意瀘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瀘縣轄19個鎮。具體批複如下:
一、撤銷龍腦橋、青龍、雨壇、順河、玉河5個鎮。
二、擴大4個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龍腦橋、青龍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福集鎮。福集鎮人民政府駐福集場。
將原雨壇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方洞鎮。方洞鎮人民政府駐方洞場。
將原順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得勝鎮。得勝鎮人民政府駐得勝場。
將原玉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玄灘鎮。玄灘鎮人民政府駐玄灘場。2014年4月,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瀘縣調整福集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4〕13號)精神和行政區劃調整的有關規定,現批複如下:
一、設立玉蟾街道辦事處,轄原福集鎮的祥和、怡園、清溪、朝陽、西苑、康橋、建設、工礦、清平、龍橋10個社區和九曲河、代橋、水竹林、小馬灘、古二井、玉蟾、白龍塔、神龍、龍朝、黃金、龍華、馬溪河1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玉蟾街道辦事處駐花園路257號。
二、調整后,福集鎮轄大田、天洋2個社區和趙岩、石鴨、魚目、團倉、小沖子、李子、大橋、茂盛、草壩、清華、沙土、螺螄山、雷公、金錢、萬寶、大坪1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大田北街4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幅員面積1525平方公里。東與重慶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縣相連。
土壤
瀘縣轄區內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佔耕地面積的83%,土壤肥沃,適宜性強,是四川省農產品主產區。
氣候
全年平均氣溫18.1ºC,極端最高氣溫38.2º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

地質概況

瀘縣
瀘縣
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長江和沱江匯合處,界於東經105°10′50″至105°45′30″,北緯28°
54′40″至29°20′00″之間。
瀘縣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絕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高度218米至757.5米。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沿河台階、淺丘寬谷、中丘窄谷、低山深穀類型地貌各佔5.5%、60.5%、27%、7%。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次為三疊系,沿河谷零星分佈第四系鬆散積層。

農產概況

全年平均氣溫18.1ºC,極端最高氣溫38.2º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全年平均氣溫18.1ºC,極端最高氣溫38.2º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
瀘縣轄區內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佔耕地面積的83%,土壤肥沃,適宜性強,是四川省農產品主產區。行政區域總面積152,524.27公頃,其中耕地84,613.08公頃、園地4313.82公頃、林地19,119.51公頃、草地978.36公頃、城鎮存及工礦用地18,187.4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424.51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604公頃、其他土地14,283.56公頃。

礦產概況

瀘縣屬礦產資源貧乏縣,境內主要以非金屬礦產為主,且種類少,已發現的礦產有天然氣、煙煤、菱鐵礦、建築石料(水泥)石灰岩、石英砂(岩)、建築用砂岩、耐火石、陶瓷用粘土、磚瓦用頁岩、礦泉水、地熱、砂金等1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5種,已開發利用的8種,尤以煙煤、石英砂(岩)、石灰岩、砂岩、頁岩、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最為突出。截止2012年5月,瀘縣有各類礦山企業144家,其中:煤炭礦山32家,石灰岩礦山17家,石英砂(岩)礦山6家,砂石、頁岩類礦山88家(天然氣為中石油進行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主要分佈於北東向的西山、古佛山、螺觀山三個雁行背斜帶上。煤、石英砂岩、石灰岩等均有豐富的資源儲量及較好的開採條件,背斜帶之間的寬緩向斜帶上,是磚瓦用頁岩、建築用砂岩以及建築用石灰岩的主要分佈地區。河道砂以及砂金,則主要分佈在縣域內的龍溪河、九曲河、馬溪河、胡市河以及沱江流域的第四紀沉積地層中,而菱鐵礦則與三疊系須家河組含煤地層相伴而生,此消彼長。天然氣的分佈幾乎遍及全縣各地。
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石英砂是瀘縣的優勢礦產,有益組份Si02達97.6-99.26%,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自然資源


2005年末,瀘縣有農用地1886029.4畝,佔總土地面積的82.07%,其中耕地1174009.0畝,園地85767.7畝,林地259276.5畝;建設用地271492.9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25802.1畝,交通用地22627.3畝,水利設施用地23063.5畝;未利用地140478.8畝。全縣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經濟效益不高,且耕地質量較差,高產田僅佔22.2%,中低產田佔77.8%。

礦產資源

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

水資源

瀘縣位於長江北岸,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km的河流有7條,境內總長574km,全縣地表徑流量6.1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0.37億立方米,可開採水地下水資源0.21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為9.1644萬kw,可開發總量3.8496萬kw,已開發3.1375kw。
瀘縣多年平均水利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億立方米。全縣有水利工程設施10509處,蓄引提能力2億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龍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萬立方米,控灌瀘縣東部和龍馬潭區的農田10萬畝。

生物資源

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遊動物共4類48屬。
按種類分,全縣樹種共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其他物產

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遊動物共4類48屬。
按種類分,全縣樹種共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瀘縣地形
瀘縣實景
瀘縣實景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的長江和沱江匯合處,界於東經105°10′50″至105°45′30″,北緯28°54′40″至29°20′00″之間。
瀘縣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絕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高度218米至757.5米。沿河台階、淺丘寬谷、中丘窄谷、低山深穀類型地貌各佔5.5%、60.5%、27%、7%。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次為三疊系,沿河谷零星分佈第四系鬆散積層。
瀘縣山脈
薄刀嶺山脈自永川入境,從東北自西南橫亘於縣境中部,縣城西部為龍貫山脈。全縣平均海撥在500米以上。
瀘縣水文
瀘縣屬長江水系,長江、沱江從瀘縣南邊經過,過境長度分別為12.3公里和24.2公里。境內溪河密布,水域廣闊,水利資源豐富。瀨溪河及其支流九曲河、馬溪河縱貫瀘縣西部,過境長度83公里。龍溪河和大鹿溪河縱貫瀘縣東部,過境長度分別為29.3公里和29.1公里。
長江:長江,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群巒疊嶂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峰西南側的冰川。藏語“格拉丹東”,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雪峰積存著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彙集在姜根迪雪峰腳下,形成了滾滾長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長江上游最長的一條河流,從格拉丹東冰川末端至當曲河口,沱沱河全長375公里。
瀘縣實景
瀘縣實景
長江自沱沱河開始,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一條名符其實的“長河”,為世界第三大河。
沱江:沱江發源於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頂山,是長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內的一級支流,沱江流域也是四川省內惟一的“非封閉型”流域。沱江流經的著名的城市,有果都金堂,重地簡陽,名鎮資陽,古府資中,甜城內江,酒市瀘州等。
瀨溪河: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境內。唐宋時期叫瀨婆溪,是古代大足至榮昌、榮昌到瀘州,然後經瀘州至長江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
九曲河:九曲河發源於安遠的三百山及尋烏的雞籠嶂,同為東江之源。因河道流經河羅灣時呈“九”字形,故名九曲河。
馬溪河:馬溪河入餘慶,注入烏江,江入長江。
瀘縣氣候
瀘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端的長江上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一般,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冬季春旱,盛夏炎熱。年均氣溫17.8℃,極端最高39.7℃,最低-2.4℃。無霜期341天,年均降雨量1065.4毫米,年均相對濕度84%,年均日照1397.8小時。常年主導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1.2米/秒。
瀘縣多年平均水利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億立方米。全縣有水利工程設施10509處,蓄引提能力2億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龍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萬立方米,控灌瀘縣東部和龍馬潭區的農田10萬畝。
瀘縣
瀘縣
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石英砂是瀘縣的優勢礦產,有益組份Si02達97.6-99.26%,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動物: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遊動物共4類48屬。 
樹種:按種類分,全縣樹種共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底,瀘縣轄1個街道、19個鎮
街道玉蟾街道
福集鎮、玄灘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

人口民族


2018年,瀘縣戶籍人口107.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0萬人,農村人口80.2萬人。按性別分,男性55.2萬人,女性人口52.1萬人,性別比為105.9:100。當年出生人口1.1萬人,死亡人口1.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87.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0.8萬人,城鎮化率41.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2021年,瀘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764362人。

政治


縣委書記:肖剛
縣長:曹陽

經濟


綜述

2018年,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170.2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93.0億元,增長6.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0%、55.8%、33.2%,分別拉動GDP增長0.7、3.2、1.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4:55.4:28.2調整為16.0:54.3:29.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994元。
2018年,瀘縣全年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03.4億元,增長5.9%,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4.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66.3%。其中,第一產業13.0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134.8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55.5億元,增長7.7%。
2018年,瀘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0.6%。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上漲0.3%,衣著類下降0.1%,居住類類上漲0.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6%,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1%。
2018年,瀘縣財政總收入42.3億元,增長43.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1億元,增長1.5%。全年財政總支出70.6億元,增長23.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8億元,增長1.6%。民生支出39.7億元,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3.9%。
徠2018年,瀘縣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8億元,下降22.8%。其中,第一產業投資7.0億元,下降51.7%;第二產業投資49.5億元,下降24.9%;第三產業投資131.2億元,下降19.4%。

第一產業

2018年,瀘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1.0億元,增長4.0%。其中,農業增加值31.2億元,增長4.6%;林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0.9%;牧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1.8%;漁業增加值3.3億元,增長8.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7億元,增長14.1%。
2018年,瀘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1.0萬公頃,同比略減。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2萬公頃,下降0.1%;油菜籽播種面積1.1萬公頃,下降0.6%;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2萬公頃,下降0.7%。全年糧食總產量53.7萬噸,同比略增。其中,水稻播種面積3.7萬公頃,同比略減,產量32.1萬噸,同比略減;玉米播種面積1.7萬公頃,同比略減,產量10.0萬噸,同比略增。
2018年,瀘縣出欄生豬107.3萬頭,增長2.0%;出欄羊7.9萬隻,下降3.0%;出欄家禽1364.3萬隻,增長2.9%;全年肉類總產量10.6萬噸,增長2.9%。水產養殖面積6.7萬畝,水產品產量3.9萬噸,增長6.8%。
2019年11月18日,瀘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第二產業

2018年,瀘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5.8億元,增長7.4%。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8戶,增加值增長8.0%,其中戰略新興產業16戶,實現增加值6.4億元。分行業看,酒類製造業實現增長11.5%,化工產業增長19.6%,醫藥製造業下降2.7%,新材料產業增長34.0%。
2018年,瀘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4.7億元,增長11.3%。實現利稅總額34.0億元,增長13.1%,盈虧相抵后實現凈利潤18.9億元,增長14.5%。產銷率達98.4%。
2018年,瀘縣在統計監測的10種重點工業產品產量6種產品保持增長。增長前三位的分別是:鋼材增長151.2%、布增長25.9%、獸用藥品增長25.8%。
2018年,瀘縣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26.6億元,增長15.2%。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32萬平方米,下降4.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734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瀘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1億元,增長11.4%。分地區看,城鎮91.9億元,增長11.6%;鄉村40.2億元,增長11.2%。分行業看,批發業47.9億元,增長13.4%;零售業58.6億元,增長10.3%;住宿業0.5億元,增長16.3%;餐飲業25.2億元,增長10.3%。
2018年,瀘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8.6億元,下降4.1%。房屋施工面積139.9萬平方米,下降21.6%;房屋竣工面積60.8萬平方米,增長22.1%;房屋銷售面積99.5萬平方米,增長20.4%。
2018年,瀘縣實現進出口總額4940萬美元(含醫藥園區企業數據);實際到位外資9796萬元。招商引資簽約項目33個,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91.2億元,增長17.0%。
截至2018年末,瀘縣接待遊客719.9萬人次,增長11.5%;實現旅遊總收入60.8億元,增長17.6%。
截至2018年末,瀘縣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511.4億元。其中,貸款餘額159.1億元,增長16.7%;存款餘額352.3億元,增長4.8%。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4.5億元,增長7.3%。

文化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的龍文化內容豐富,主要包括龍舞、龍橋、龍雕。漢代的漢棺上就有龍雕,後來有以國寶龍腦橋、順對大橋等一批名橋為代表的140餘座龍橋群體,有各種青龍雕刻為特色的國寶宋代石刻,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雨壇彩龍。雨壇彩龍,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
新中國建立后,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曾參加四川省民間舞蹈比賽獲得殊榮,並參加了在京舉行的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2000年9月,“雨壇彩龍”參加“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盛裝”進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個國家,十二個省、市、區表演團體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腦會議市長們的讚揚和專家的好評;2000年10月,“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在重慶銅梁縣舉辦的“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龍舞比賽,榮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受到舞蹈專家賈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元月,“雨壇彩龍”應邀參加文化部社圖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2001年龍潭杯中華民間花會邀請賽”,獲“金獎”。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上,胡錦濤親自為瀘州雨壇彩龍點龍眼,這是雨壇彩龍表演的顛峰之作。

特產

優質茶
瀘縣氣候溫暖濕潤,熱資源豐富,多丘陵山區,龍貫、玉蟾兩山脈綿延境內,土層深厚,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古有黑盪名茶,今有玉蟾春綠”。
優質稻
從1998年起,瀘縣分別實施了省優質稻示範工程,省糧食自給優質稻工程,帶動全縣優質稻大發展,2001年全縣優質稻已發展達45萬畝。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黃亮,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鹹度適中,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色、香、味、形質優的“五絕”特點。
甜橙
瀘縣原有柑桔總面積8.5萬畝,但質量仍劣。二是引進優質果苗,僅2001年就推廣的華紅、北培447等加工與鮮食兼宜的優質甜橙新品種9個,發展9000餘畝。2005年在瀘隆高速及321國道兩旁建成了5萬畝甜橙水果帶。

交通


公路

西南出海通道G76廈蓉高速公路、G4215成自瀘高速公路、G93成渝地區環線高速公路、G8515廣渝瀘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與縣城互聯互通。境內公路總里程4827公里,其中等級以上公路3870公里。

鐵路

穿境而過的隆黃鐵路,在瀘縣玉蟾街道設福集站提供貨運服務,該鐵路北接成渝鐵路、南連貴昆鐵路,貨運直達全國各地。
建設中的川南城際鐵路(內自瀘段)將在瀘縣縣城西部設瀘縣站

航空

瀘州雲龍機場,位於瀘縣雲龍鎮、龍馬潭區石洞街道和雙加鎮結合部,為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級(按4D級標準規劃建設),屬軍民合用機場。截至2018年11月,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南京、長沙、昆明、貴陽、溫州、寧波、鄭州、大理、麗江、泉州、石家莊、海口、南寧、蘭州、銀川等21個城市的直達航班。

水運

長江黃金水道3000噸級船舶可常年晝夜通行。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距縣城39公里,吞吐能力400萬標箱,實現了江海聯運;四川長江北岸的千噸級散雜件碼頭瀘縣神仙橋碼頭距縣城35公里,一期吞吐量達400萬噸的5個泊位已建成投入運行。

社會


教育事業

披拂川南明珠的輝光,懷抱蟾溪文化的涌動,瀘縣以其大於筆大氣魄、大寫意的膽識勇氣,鑄就了瀘縣教育的輝煌。
瀘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民辦職業教育學校6所),教師進修校、實驗校、特殊教育學校各一所,民辦初中、小學各一所、鄉鎮單設初中14所、單設小學1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6所,有在校小學生71407人、初中生36757人、高中生27076人、職高生5449人。另有公民辦幼兒園(班)120多個,在園幼兒2.8萬餘人,全縣有在職教職工6845人,退休教職工2279人。
瀘縣繼1995年在全省百萬人口農業大縣中率先實現“普九”重任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艱苦創業,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短短几年,普通高中教育呈現規模大,質量優,發展協調的顯著特點。全縣6所普高學校在校生均在3500以上,佔地面積均超過120畝。除瀘縣二中外,其餘5所均在鄉鎮。
Now,瀘縣已建成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瀘縣第二中學,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
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3所瀘縣第一中學(瀘縣一中)瀘縣第四中學,瀘縣第五中學
市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瀘縣第九中學瀘縣第六中學
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所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
瀘縣初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為75.7%,萬人高中的校生人數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學生率達85%。
2006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十六年居瀘州第一,瀘縣二中連續十七年居瀘州單校本科上線總數第一,2006年,瀘縣本科上線4043人,佔全市總數的48.5%,重點本科上線839人,佔全市總數的49.9%。在發展優勢教育的道路上,瀘縣不但實現了普高教育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而且職業教育也實現了超速發展,在瀘縣《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優惠政策指引下,瀘縣職業教育學校由2002年的2所,加快綜合高中發展的步伐,2009年,全縣職業教育在校生(含綜合高雙學藉學生)人數達到了12759人。普職教學生人數差距進一步縮短。
2009年,瀘縣高考本科上線4374人,佔全市的48.3%。其中,重點本科上線684人、普通本科上線4196人,萬人口本科上線41.3人,居全市第一;高職本科上線178人,居全市第一。
截至2018年末,瀘縣有普通高中6所,職業高中3所,初中50所,小學3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人數14.4萬人,其中小學生6.4萬人,初中學生4.7萬人,普通高中學生2.2萬人,職高生(含中專生)1.0萬人。教職工人數9885人,其中專任教師9894人。共有幼兒園99所,在園兒童數2.4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瀘縣高考本科上線連續28年居瀘州首位,瀘縣二中蟬聯瀘州29連冠。
主要學校
瀘縣第二中學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瀘縣第一中學瀘縣第四中學
瀘縣第五中學瀘縣第六中學瀘縣第九中學瀘州天宇職業中專學校

科技事業

2018年,瀘縣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3家,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3.8億元。全年新增專利申請682項,其中專利申請授權量395項。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瀘縣擁有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11處、4處、89處。年末擁有電視發射機11部,電視覆蓋率100%、廣播覆蓋率達100%。年末圖書館藏書量125.6千冊。全年舉辦運動會32次,參加運動員2.5萬人。

醫療事業

截至2018年末,瀘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227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075人,其中執業醫師1550人、註冊護士1855人。產婦住院分娩率99.98%,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2.8‰和5.5‰。全年無償獻血5800人次,獻血量116萬毫升。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人民生活

截至2018年末,瀘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9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9元,增長9.5%。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瀘縣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1.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1.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4萬人。年末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6個,床位數4927張。累計發放城鄉低保29.3萬餘人次,發放低保金5941.9萬元,人均救助水平達到350元/月,為1.54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2018年,瀘縣城鎮新增就業7239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3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41人,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農村低保、殘疾、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78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就業登記14.1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34萬元。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29人,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2335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者技能培訓739人。農民工品牌培訓256人,創業培訓1052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2萬人。

旅遊


瀘縣
瀘縣
瀘縣,吸龍之靈氣,吐龍之英華: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腦橋,堪與趙州橋和盧溝橋媲美;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有“川南第一大道”之譽的新縣城——龍城,以其碧水、藍天、花園城的典雅、靚麗、浪漫、抒情和中西合璧,傾倒中外遊客;有“川南第一湖”美稱的玉龍湖,勁舞旅遊大縣之彩練。
瀘縣,步蟾之神韻,育蟾之精靈;有“川南明珠”芳名的玉蟾山,以其天造地設的生態自然和鬼斧神工的人文內涵,撫一城,望一塔,環三水,連諸橋;醉倒華夏政壇軍界代代宿帥,神州墨客騷人批批鴻儒……

龍腦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台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該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緻,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它早已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板石橋,全長55米,高約2
米,寬1.9米,整橋共15跨(含橋頭堡各一跨在內),橋墩14座,橋墩由四層灰沙岩石條壘砌而成。每塊條石長3.10米,寬0.8米。其最大橋墩(即最大龍體)整石重約13.6噸,最上一塊墩石中部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橋墩朝上游一端鑿成分水架勢,以減少洪水衝擊力。橋樑石板共30塊,每塊長不少於3.6米,寬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長橋板(3.85米×0.95米×0.6米)單重為5.9噸。橋墩間由兩塊橋板並列安置在橋墩凹槽口內,不僅橋面平整,橋板也不會左右移動,穩定性能良好。平橋的所有構件,不用榫卯銜接,條石之間也沒有石灰或糯米漿(古代建築用的粘合劑)等來粘接填縫,而是利用石板自身重量壘砌,利用石面粗糙紋路增加表面摩擦力,使石料固定,體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工藝才能。
龍腦橋為東西走向,東西兩面各3座橋墩,均為素麵無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橋墩首部(朝向上游一端),分別雕刻古代民間傳說的吉祥走獸,有四條龍,兩個麒麟,一隻青獅和一隻白象,這樣的布局,是全國罕見的獨特之處。其排列構思好,悅目自然,給人以氣宇軒昂之感。
橋上石雕的工藝和技巧都十分嫻熟,繼承和發展了秦漢和唐宋的石刻工藝傳統,誇張與寫實相結合,並採用圓雕,使整個石橋的各部分雕刻,都渾厚剛毅,精巧規整,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其工藝精湛,手法之洗鍊,形象之生動,真鬼斧神工,為我國古代橋樑建築中罕見之作。石雕在細部的加工處理上,一絲不苟。中間四個墩上各雕一條巨龍,龍頭上的眼、耳、口、鼻、眉、髯、角,龍身上的甲、翅和流雲,都線條明快,清晰流暢,整體看去栩栩如生。在龍的口內,有一顆重30多公斤的“寶珠”,是運用鏤空雕刻技術從整體石上鑿雕而成的石球,可滾動自如,但又不能取出,真妙趣橫生。巨龍左右兩個橋墩上,一雕雄獅,一雕大象,神態自如,安詳寧靜,亦反映古代工匠的巧思和雕技,特別是象雕處理,非常巧練,頗具匠心。
如象體雕得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晰,象鼻捲曲,長牙翹伸,大耳下垂,神態自然,給人以和靜、端莊的感受。外側兩頭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隻火焰紋腿匍匐墩上。牛蹄形腳,一隻踏兵書,一隻踏寶劍,雄姿勃勃,氣勢昂然。龍、獅、象、麒麟於橋的上側露頭,下側現尾,張牙伏爪,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遇河中水漲只淹沒了橋板時,這些吉祥物在流水中只顯露出頭和尾,恰似活生生地在河中逆水遨遊,可謂又是一大奇觀。

宋墓

宋墓
宋墓
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
瀘縣石室宋墓多是同墳同穴異室的長方形單室墓葬,也有相通的雙室或多室墓葬。墓葬一般長5.5米左右,寬3米左右,高2.5米左右。墓葬分別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由條石構築成仿木結構的形式,內有多種精美雕刻和仿木構件。墓頂有盝頂、藻井頂和穹隆頂三種。
瀘縣宋墓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僕、綜合等種類。武士身披甲胄,手執兵器或身著鎧甲,穿罩袍服,戴交角襆頭、手執骨朵。還有四件國內極為少見的女武士。女武士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執兵器,獨具特色。四神包括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青龍有的呈行走狀,有的呈飛奔狀,有的二龍戲珠,造型生動,想像豐富,雕刻十分細膩,多是剔地起突的高浮雕石刻作品。伎樂類包括了器樂演奏,舞蹈,戲劇,樂官等。宋代流行的採蓮舞,在這裡也有表現。侍僕包括有女侍、男侍和侍從。有手執團扇者,有手執酒壺者,也有持銅鏡或捧果盤者,較多的形式是婦人啟門的圖案。還有飛天、人物故事、動植物花卉、族譜等內容,都非常獨特。
瀘縣宋墓的建造年代總體上為南宋中後期,在瀘縣現有的19個鎮鎮都有分佈。已經調查發現的宋墓群在45處以上。每個墓群少則有數座墓葬,多則有數十座。照此計算,瀘縣宋墓應在五百座以上。已經明顯暴露出來的墓葬,超過了100座。從墓誌銘等內容已知,已發現的墓葬多是官紳和富庶之家的墓葬,是當時四川盆地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式。
瀘縣宋墓與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歷史文化瑰寶連綴成片,形成古代中國石刻之鄉。瀘縣宋墓是一幅南宋社會歷史畫卷,儼然一所南宋地下域。宋代的民俗服飾,以及其時社會倡導的禮、樂、佛、道文化,南宋時期的傢具、建築、音樂舞蹈和服飾等等,宋墓中都有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這對研究南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喪葬習俗等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瀘縣宋墓石刻是中國南宋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寶貴素材。其石刻藝術是四川地區石刻藝術的歷史傳承,石刻藝術水平之高,是同代同類建築的上乘之作。

玉蟾山

中國國畫大師——蔣兆和
中國國畫大師——蔣兆和
位於瀘州市區以北33公里,瀘縣縣城旁。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蓋面積8000餘畝,山下有九曲河、賴溪河和馬溪河。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覆地的國畫《流民圖》創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為古老的玉蟾增添了新的風采。

流民圖

主要景區有龍腦橋、古玉蟾關、《流民圖》浮雕、彌陀寺、龍盤寺、白雲寺、金寶山古墓群等,規劃
面積為52.8平方公里。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從唐代景福二年(893年)起,為川南名勝地。古玉蟾關為古川滇、川黔驛道的重要關隘之一。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餘座石塔(浮圖)組成。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瀘縣誌》記載,玉蟾山古建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圓通寺初建於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先後更名為圓通寺、玉蟾寺、天星閣。古建築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藝術著稱。山上以佛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刻,釋迦佛、阿彌陀佛、燃燈佛、藥師佛、西方三聖、千手觀音等石刻造像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為川南石刻藝術精華。玉蟾山的岩石形狀萬千,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偏愛,有南唐徐鉉書“第一名山”四字,柔中有剛;宋代黃庭堅書“玉蟾”二字,道勁豪放;明代楊慎書“金鏊峰”三字,古樸蒼勁;清代白成駿“玉蟾叢翠”四字,雄健渾厚。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先生的不朽之作《流民圖》製作的大型石刻浮雕是目前國內大型的現代人物浮雕。

玉龍湖風景區

玉龍湖風景區
玉龍湖風景區
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玉龍湖風景區位於瀘縣東部立石鎮、毗盧鎮境內,原名三溪口水庫,佔地1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蓄水2510立方米,灌田10萬畝,年起水成魚300多噸。玉龍湖地理位置極佳。處在重慶、內江、瀘州三角區中,瀘永公路旁,輻射面寬、交通方便。
玉龍湖山清水秀景美。湖西山脈連綿起伏,遠峰如黛、近山蒼翠、岸柳成蔭、花果飄香,景色宜人。湖岸農戶依山傍水建起幢幢新樓,處處洋溢著希望田野上的濃濃鄉情。林間珍禽候鳥常年棲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湖水清沏透明,波光鱗鱗,島嶼遍布、湖叉縱橫、蕩漾湖面,飛鳥在空中歡歌,魚兒在水裡雀躍,山水相映,構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自然美景。
玉龍湖旅遊資源豐富。景區幅員27平方公里,東有古迹“二郎井”,現代建築艾大橋水庫;西有廟宇“普照寺”、“五明寺”;南有地下龍宮,暗河交錯、驚飛撩人;北有螺絲山自然景觀區,遊人至此可以探究玉瀧湖源頭。是川南一處重要的旅遊、度假、避暑聖地。置身其間,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享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玉龍湖是四川省優質水產基地,魚類品種繁多,數量可觀,1996年四川省第十一屆“瀘州老窖杯”釣魚比賽在這裡舉行,被譽為“川南第一釣”。玉龍湖美食以豆花、臘肉、鮮魚著稱。

海潮湖旅遊區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它離瀘州城約20公里,沿瀘州——自貢公路而行,沿途風光綺麗,不過三十分鐘便到,是集發電生產、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水域風景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其中有瀘州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百年桂元林,米溪溝支流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石刻華表大門,古今名家題辭,盈入眼帘;山莊旅舍、賓館樓群,則環繞於湖岸;湖兩岸繁花異木、水草青青、綠樹叢叢、鳥語陣陣;沿湖的水上長廊,盤旋蜿蜒;崖邊棧道,曲折通幽;洞中探險,引人入勝;玲瓏拱橋,長虹卧波,各式各樣的景點,使人如在夢中,如醉如幻,流連忘返。
川南海潮湖之佳景,在於水。斯時,湖以水名、水以湖美,恢宏的攔江壩,氣度不凡,將沱江之水盡攬懷中。站在堤上,見寬闊湖面,水天相接,煙波浩淼。遠望,如詩如畫,心曠神怡。近看,碧水蕩漾,輕爽活靈。清晨,鷗鷺點點,生機勃勃。黃昏,漁舟唱晚,欄柵盡遣。
在盛夏,沱江之流奔涌而下,形成宏偉壯觀的瀑布,飛珠濺玉,錦鱗歡躍,令人嘆為觀止。在冬季,壩下河床顯露,奇石遍布,怪石嶙峋,有無數古代器物和錢幣沉寂於此,早就是尋寶者的好去處。也有劈波斬浪者,駕駛快艇神馳於廣闊湖面,勇武英爽,令人稱羨。也有浪漫低語者,盪一葉小舟緩緩遊覽,天水相交,神思曠遠。也有忘情垂釣者,拋世俗於腦後,鍾情于山水湖光之意境。也有林中漫步、野外燒烤者,脫離平日之喧囂,投入大自然之懷抱。

高洞瀑布旅遊風景區

位於距瀘州市區36公里的瀘縣百和鎮境內,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神話傳奇,清澈見底的大鹿溪河橫穿其中。景區風景秀麗,既有雄偉壯觀的高洞瀑布(又名福祿崖,高100米、寬50米、深60米常年瀑布,冬暖夏涼,屬世間罕見的天然奇觀,可與貴州黃果樹瀑布相媲美),又有天潭、天雞冠石、金龍顯身、仙女露、斬龍劍、天河水吼、映月潭、淚飛洞、吼天獅子、九曲三灣一道橋、金龜曬水等多處奇異景點。大鹿溪河橫穿其中,溪河內水清、魚肥且品種多樣。沿河兩岸風景優美、雅緻、壯觀。是世人休閒遊樂、避暑的好地方。

獲得榮譽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3月31日,入選2019年度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
2020年6月9日,獲評四川省促進服務業發展工作先進縣(市、區)黨委、政府。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和國家衛生鄉鎮(縣城),瀘縣為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9月22日,瀘縣上榜2020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3日,入選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稱號。
2021年5月7日,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去冬今春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