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
北草蜥
北草蜥(學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是蜥蜴科、草蜥屬的爬行動物。頭部具大的對稱形鱗片,無上鼻鱗。額鼻鱗1枚,前端鈍圓,後端為一銳角。前額鱗1對,左右相切。額鱗長五邊形,上眶鱗4對,第1對極小呈顆粒狀。額頂鱗1對,呈五邊形,左右相切。頂間鱗小,菱形,以後尖與後方更小的枕鱗相連。枕部被粒鱗,向後鱗片逐漸變大並起棱,到頸部成排列不規則的棱鱗列。背部6行大棱鱗列的中央2行到體中部后逐漸變小,最後消失,有些個體達薦部才消失。腹鱗大,8列,起強棱。體側有2-3行較腹鱗明顯小的棱鱗列。體側余部被粒鱗。四肢背面被棱鱗,腹面鱗片較光滑。肛前鱗1枚,呈倒梯形。鼠蹊窩1對,位於股基部。泄殖腔後方和尾基兩側被粒鱗,以後的鱗片變大起棱。尾鱗起強棱,環尾中部鱗14列。掌、跖面被大小較一致的粒鱗。生活時體色變化較大,體背草綠、棕綠或棕色,體腹黃綠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條淺縱紋,雄體背側有一縱紋,體側有不規則的深色斑,浸泡標本綠色變為淡藍色。
北草蜥棲居于山區和丘陵的荒地、農田、茶園、路邊、亂石堆、灌叢及草叢中。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蝗蟲、鼠婦、蛾類幼蟲等。分佈於中國河南、廣東、甘肅、重慶、江西、上海、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江蘇、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雲南、台灣、內蒙古(不確定)。
頭部具大的對稱形鱗片,無上鼻鱗。額鼻鱗1枚,前端鈍圓,後端為一銳角。前額鱗1對,左右相切,其外邊大於內邊的2倍。額鱗長五邊形,上眶鱗4對,第1對極小呈顆粒狀,第2對最大,第2、第3對均呈三角形。額頂鱗1對,呈五邊形,左右相切。頂間鱗小,菱形,以後尖與後方更小的枕鱗相連。頂鱗大,左右被頂間鱗和枕鱗隔開。鼻鱗2枚,前後排列,三角形,前鼻鱗與對側的以內角相連。外鼻孔開口於兩鼻鱗之間,有些個體第1上唇鱗也切入鼻孔。頰鱗4或5枚,分2列,斜相排列。前排2枚頰鱗等大或上枚較大,少數個體為1枚鱗片。後排3枚頰鱗,其上枚最大;中枚位於上枚的後下角處,較小;下枚位於中枚的後下部,其後端與第5上唇鱗相切。上睫鱗兩排,內側的呈顆粒狀,排列於第2枚外側上睫鱗之後的內緣;外側上睫鱗大,4枚,呈條形,第1枚與上頰鱗相切,第2枚最長,第3枚最短,僅為第2枚的1/4長。眼周被大小不等的顆粒狀鱗。顳部鱗片大小不等,均起棱,其中上睫鱗後方與頂鱗相切的1枚明顯大,呈長條形。鼓膜內陷,外耳孔周圍除前上沿具一枚弧形鱗片外,余部為粒鱗。吻鱗三角形,前端鈍圓。上唇鱗7枚,第5枚最大,位於眼下方。第7枚最小,少數個體第4枚裂為前後2片。頦鱗寬大,前端鈍圓,後端平直。下唇鱗5-6枚。頦片3對,第3對最大,幾乎等於前兩對與頦鱗的總和。第1對頦片左右相切,第2對僅前端相連,後端隔有粒鱗,少數個體完全分隔或完全相切。第3對完全分隔。枕部被粒鱗,向後鱗片逐漸變大並起棱,到頸部成排列不規則的棱鱗列,向後逐漸整齊化,至肩部呈6列具強棱的鱗片。各鱗幾乎等大,少數個體在背脊處還有1-2行小的棱鱗列,但後行不遠即消失。背部6行大棱鱗列的中央2行到體中部后逐漸變小,最後消失,有些個體達肩部才消失,其餘的延伸為尾鱗列。腹鱗大,8列,起強棱。體側有2-3行較腹鱗明顯小的棱鱗列,其中外側的較內側的鱗片大,而且鱗列長。體側余部被粒鱗。四肢背面被棱鱗,腹面鱗片較光滑,肱、股后緣被粒鱗。肛前鱗1枚,呈倒梯形,其表面有2條棱。前肢指下瓣數為Ⅰ:8-9;Ⅱ:12-14;Ⅲ:17-19;Ⅳ:21-24;Ⅴ:12-14。後肢的趾下瓣數為Ⅰ:8-11;Ⅱ:13-17;Ⅲ:17-22;Ⅳ:26-32;Ⅴ:14-22。雄體半陰莖較粗短,為雙葉型,精溝寬,溝唇較突出,呈片狀,其近端尤其突出,精溝達半陰莖分叉處成細而短的溝到分支中。半陰莖遠端具半環形的橫褶,其排列整齊,表面光滑。雄體尾基較雌體粗,頜角亦寬大,指趾下瓣數目較多。
染色體組型:北草蜥的染色體數目為2n=38,由18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組成。常染色體包括17對端部著絲粒染色體和1對點狀染色體。Z染色體的近著絲粒區、臂間區和末端區各有一個深染暗帶。W染色體的帶型較模糊,僅少數能看出2個淺染暗帶。
北草蜥棲居于山區和丘陵的荒地、農田、茶園、路邊、亂石堆、灌叢及草叢中。也見於農田、茶園、溪邊、路邊。行動迅速,捕食蝗蟲、螽斯、蛾蝶等昆蟲及幼蟲。卵生,每次產2~6枚,5~6月份多產3~4枚,7~8月份多產2枚。卵乳白色,卵徑(65~70)毫米×(105~120)毫米。南草蜥眼斑亞種(學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Guerin-Meneville於1829年命名。分佈於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湖南、貴州、雲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主要生活於海拔700-750米的山地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1200米。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蝗蟲、鼠婦、蛾類幼蟲等。10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到13℃左右時,陸續進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樹根下及田埂邊的土洞內,或路邊亂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氣溫升至13℃以上時,陸續出眠。剛出眠時僅在中午活動,多見於陽光直射的草叢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動覓食,但中午多見於陰涼處。大雨天不外出活動,小雨活動較少,雨後天晴活動較多。北草蜥行動十分敏捷,細長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幫助其在灌木、草叢上攀援,遇到敵害和驚擾能迅速逃脫,不易捕捉。尾可斷,能再生。
北草蜥
北草蜥
北草蜥
藥用部位:全體
應用:破石淋,利小便。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