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頓調查團

李頓調查團

李頓調查團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於1932年1月21日正式成立。團長是英國人李頓侯爵(Rufus Isaacs, 1st Marquess of Reading),故亦稱李頓調查團。國聯行政院規定他們除調查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形成的滿洲問題外,也調查中國的一般形勢。後來由於控制調查團系列強國家,致使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及國際聯合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受到制約,無法發揮更大作用。

事由


起因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奉令,於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要求國聯採取行動,制止日本對和平的威脅和形勢的惡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勢不致擴大”,並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
國際聯盟在英法等大國操縱下採取了縱容態度,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東北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擴大侵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通過決議,決定派遣一個國聯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經過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等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團長是英國人李頓侯爵,故亦稱李頓調查團。
李頓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曾出任孟買省長、代理印度總督等高職。美國代表為麥考益將軍,曾任菲律賓總督。法國代表為亨利·克勞德將軍,曾任法屬西非軍司令。德國代表為恩利克·希尼博士,曾任德屬東非總督。義大利代表為馬柯迪伯爵,曾任意駐南美各國公使。根據理事會決議,中國派前處長顧維鈞以中國代表處處長資格參加,於能模作為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專門委員身份參加。日方“參加委員”為吉田伊三郎,曾任駐瀋陽總領事。代表團秘書長為國聯秘書處股長哈斯。此外還有一些翻譯人員。
調查團臨行前,國聯行政院規定他們除調查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形成的滿洲問題外,也調查中國的一般形勢。因為日本當時宣稱,由於中國的政治形勢關係,中國政府已不能履行它的責任,即不能保護外國利益,特別是日本在滿洲的條約權利和利益。
李頓調查團行程不是首先去遭受日軍鐵蹄蹂躪的中國,而是去詢問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對該事變的態度。
1932年2月3日,調查團由法國勒哈弗爾港出發,到倫敦、華盛頓。29日到達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在東京10天,拜會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養毅,參拜靖國神社。3月14日抵達中國上海。26日在南京與蔣介石、汪精衛、宋子文等會面。然後周遊蕪湖、九江、漢口、重慶、宜昌、濟南、天津等。
4月21日才抵達瀋陽。這時,日本侵略者已完全佔領和控制了中國東北,製造了偽滿洲國,迫使李頓調查團承認既成事實。在東北,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偽滿洲國溥儀及其官員會晤,查看了“九一八”事變現場。日本為了使調查團難以了解真相,關東軍將調查團任何時候,要看的任何地方,都粉刷一新,做得極至周詳。當時,許多善良的中國人對國聯調查團還是抱有幻想的,東三省的愛國將領、社會賢達,24個東北民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戰鬥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以及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學生、市民等,紛紛走訪、投書、致電調查團,要求其主持正義。由於控制調查團系列強國家,致使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及國際聯合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受到制約,無法發揮更大作用。
李頓調查團在中國東北活動了一個半月。
1932年9月4日調查團完成調查報告書,各委會簽字。10月2日《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東京、南京和日內瓦同時發表。中國外交部公布調查團報告書章節,報告書共分10章,文長272頁,約14.4萬字,報告書雖然肯定東北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主權屬於中國,對事變經過和偽滿洲國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觀的敘述,但是總體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綏靖政策。報告書認為中國抵制日貨運動是“中日衝突的重要原因”,蘇聯的“共產主義目前的傳播”是造成“九一八”事變的最重要因素。對於“九一八”事變的解決,報告書主張既不應該維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應恢復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而是應該中日兩國都從中國東北撤出武裝力量,中國東北由西方列強各國共管。

結果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
日本於3月28日以抗議該報告書為由,宣布退出國際聯盟,致使國聯的調查報告書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事實證明,國聯的活動和《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未能制止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日本的侵華戰爭在迅速擴大,並準備進一步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
國聯李頓調查團的活動說明了舊中國弱國無外交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