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橋

鵲華橋

鵲華橋原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南門東側,百花洲北側,為一座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下通連大明湖百花洲。該橋始建於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稱為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元代改稱鵲華橋(一說百花橋位於百花洲南,與鵲華橋兩橋相望),明代曾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兩次重建。原橋因侵華日軍破壞,橋面凸凹不平,坡陡路滑,造成行車隱患,1946年被拆除,改建為木板平橋,後分別在1948年和1953年更換為石板平橋和鋼筋混凝土平橋。1983年拓寬明湖路時再次改建,橋面與路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橋的痕迹。

名字來歷


有一種說法 過去出大明湖正門(現在的南門)往東不遠,有一座東西向的舊式拱形石橋,那就是鵲華橋。大概當時大明湖北岸的高大建築很少,空氣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污染,遊人站在橋頂向北眺望,就可以看到濟南北郊含黛呈秀的鵲山華山。因此橋就以“鵲”“華”名之了。
從以前的記載看來,古鵲華橋之南的百花洲上有一座“百花橋”。兩橋相望,中間有百花洲。《歷城縣誌》上又說:過去的百花橋,就是現在的鵲華橋。到了元朝,才把百花橋改名為鵲華橋的;而與此同時,又把南面另一座橋命名為百花橋。可見百花洲上除現在的鵲華橋外,還有另外的橋。不過多少年來,除鵲華橋外,並沒有其他橋,也看不出有其他橋的痕迹。由於年代久遠,《縣誌》的說法已無法證實,所謂百花橋只能是歷史上的名稱,究竟在哪裡,已不可考,只好存而不論了。

故事


鵲華煙雨

鵲華橋 百花洲曲水亭
橋和路面一樣寬,高約兩米有餘。百花洲的水可經橋下流入大明湖。當時大明湖北岸的高大建築很少,空氣也很少污染,遊人站在橋頂向北眺望,就可以看到濟南北郊含黛呈秀的鵲山和華山。
鵲華橋夜景
鵲華橋夜景
清人任宏遠曾有《鵲華橋詩》紀實:舟系綠楊堤,鵲華橋上望。
齊州九點煙,了了明湖上。
孫熊兆也有詩句雲:
虹橋跨綠水,橋上見華鵲。
後來“歷下八景”中有了所謂“鵲華煙雨”,鵲華橋也就更為有名。濟南解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來往車輛越來越多,原來的拱形石橋於交通不利,因而於1964年拆掉石橋,改建為與明湖路路面相連的混凝土平橋,現在已看不出原來橋的痕迹。但目前已在湖區內重建。
百花洲,舊名百花汀、百花池,在鵲華橋南,原來面積約有十幾畝,洲上舊有“百花台”,相傳為曾鞏所建。洲的四面民房圍繞,以後由於建房侵佔,洲面越來越小,現在看來很像一片小小的池塘。百花洲承受了珍珠泉、王府池等名泉流來的泉水,和從西面芙蓉街北頭原府學泮池(現在大明湖小學後院)一帶通過地下涵管流過來的泉水一齊轉泄入湖,成為大明湖水的一部分。建國以後,百花洲曾經多次整修,特別是l982年清理淤泥,修砌洲岸,增種了不少樹木,並截斷周圍向洲中排放污水的下水道,以防污染。每到夏天,百花洲上綠楊環繞,蓮葉田田。如果荷花盛開,則白蓮翠蓋(過去這裡多種白蓮花),香氣襲人,成為賞荷納涼的勝地。據《歷城縣誌》記載,以前遊人從百花洲上船,穿過鵲華橋,進入大明湖,在湖中紆折行進一程水路,從匯波樓下出水北門,進入小清河,就可以直達華山腳下。沿途稻畦、蓮塘、水村、漁舍,使人有如在畫中暢遊。以後,由於水位減落,百花洲和經過的河道淤塞,再加兩岸修建房屋,河身變窄,遊船不僅不能從百花洲穿過大明湖直達華山,而且也無法從百花洲進入大明湖了。
曲水亭在鵲華橋、百花洲以南的曲水亭街,曲水亭命名大概取古代“曲水流觴”之意。亭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它名雖叫“亭”,最初其實是三間坐東朝西的平房。它坐落在舊山東巡撫衙門即現在珍珠泉大院後面,珍珠泉、濯纓湖(俗名“王府池”)等泉水流經房前,形成寬敞的河道。河內荇菜順水搖曳,四季常青。每當夏季,柳枝披拂,清水緩流,百花洲荷花盛開,香氣煦面,令人心曠神怡,因而吸引了不少遊人。
曲水亭內有茶社,可供人品茗息足;還備有圍棋,給圍棋愛好者提供了“手談”的方便,因此後來就在這裡組成了“濟南圍棋社”,培養出不少棋手。
根據曲水亭眼前的景物,清代書法家鄭板橋曾撰寫了一副楹聯:
三椽茅屋,兩道小橋;
幾株垂楊,一灣流水。
清人王初桐在《濟南竹枝詞》里寫的曲水亭,寫到橋,寫到洗衣服的人,就更能看出當時周圍的景象:
曲水亭南錄事家,朱門緊靠短橋斜。
有人橋上湔裙坐,手際漂過片片花。
後來,亭主人改在水上搭起一座木製敞廳,四面開窗,亭下流水,另設木橋,直達西岸。
除供遊人品茶外,仍舊備有圍棋枰,以滿足圍棋社的棋友們在這裡下棋的要求。解放后,濟南愛國民主人士王湘岑、老中醫吳志宣都是這裡的常客和高手。
有年春節,亭主人貼出了一副春聯:
忙裡偷閒,下盤棋去;
鬧中取靜,泡碗茶來。
語言通俗,饒有情趣。
過去這條街上還有一些售賣古董、文物的鋪戶,以後逐漸集中到布政司大街和布政司小街(今省府前街和省府東街)一帶,30年代這裡還有幾處古董攤。建國后,因曲水亭破舊被拆除,另在河西岸新建平房三間,作為茶客品茶和棋友活動的場所。80年代濟南市人民政府曾考慮在曲水亭街闢建文化商業街,興建古樸典雅的二層樓房,以經營書畫、古籍、圖書、文具等為主,並邀請有關單位和部分專家、學者開會論證。當時清華大學搞建築的一位副教授和兩位研究生參加了會議,表示願意義務設計。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鵲華橋與乾隆

鵲華橋是濟南著名古橋之一,為一單孔石質拱橋,東西向橫陳於百花洲與大明湖之間,橋下流水潺潺。畫舫穿行。舊時游大明湖的人,大都要上橋瀏覽一番。此橋為明湖畔重要景點之一,過去人們評說明湖風景有"七橋風月"之說,鵲華橋乃七橋之一也。
鵲華橋高逾數丈,於其上北向遠眺,近處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處西有鵲山側卧,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朦朧隱現於煙雨之中。古人稱此為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宋元時期大書畫家趙孟頫,根據這一景觀,畫成一幅畫圖,名之為"鵲華秋色圖",成為傳世佳作,清代傳入宮廷收藏。
這一年,乾隆皇帝再游大明湖。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馬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后,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興緻大發,即興賦《題鵲華橋三首》:
長笛數里亘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
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
榆煙杏火接空丁,穩度芳堤飲練虹。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
在這裡乾隆皇帝遐思聯想,由鵲華橋聯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實實在在的,而神話中的天宮則是虛無飄渺的,最後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
事有湊巧,據說他吟了此詩不久,皇后富察氏(孝賢皇后)病故於德州舟次。乾隆皇帝悲傷之餘大為懊惱,於是,弘曆自認為是寫此詩招來的不祥,應了牛郎、織女相分離的事,悔恨自己不該亂用“銀河鵲橋”的典故。所以,當三年後,即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弘曆又駕臨濟南時,再也不肯登鵲華橋了,並寫下一首悲切凄婉的詩:
大明湖已是銀河,鵲架橋成不再過。
付爾東風兩行淚,為添北渚幾分波。
兩次遊覽大明湖,兩次題詩鵲華橋,兩詩中卻反襯出弘曆截然不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