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之鄉

湖北省天門市下轄鄉

湖北天門自古文教昌盛,學業發達。據史志載,僅明、清兩代,天門就有468人榮中進士舉人。特別是東鄉蔣立鏞,金殿奪魁成為狀元,其父為翰林,其子為探花,其孫中翰林,謂之五代進士,三朝翰林,兩登鼎甲,成為科舉史上一大奇迹。

雖然蔣立鏞讓天門有了狀元之鄉的美名,但狀元之鄉的名聲遠揚還得益於中國恢復高考後天門一連串驕人的高考成績。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國家輸送大學生近10萬人,其中清華、北大194人,著名作家秦牧曾在《文匯報》上撰文稱"天門上了狀元榜",《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杜若原著文稱頌"江漢才子出天門",天門因此被譽為"狀元之鄉"。

名稱來由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天門誕生了楚國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唐末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和譚母音、清朝狀元蔣立鏞等燦若星辰的人物。在近代和現代的歷史中,天門市的傑出人才更是層出不窮。辛亥革命時期的武昌起義參加者李長齡、沈肇年,同盟會幹事白逾桓,國民革命軍第15軍軍長、湖北省省長劉佐龍等,民國時期任山東、浙江兩省主席和海軍上將的沈鴻烈,國民革命軍抗日名將盧醒等,均為天門人。

天門簡介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晚期,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銅器等文物,還發現了陶祖這一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的重要標誌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寫入“九五”高等教育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
天門,古為雲夢澤風國地,春秋為鄖國地,戰國時期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脈在此終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統一中國后,設竟陵縣,隸屬南郡。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為避晉高祖石敬瑭名諱(敬、竟同音),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屬直隸防禦州,州治設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為避康熙墓名(景陵)諱,改為天門縣,隸屬湖北安陸府,此為第一次定名天門,沿用至今。
狀元之鄉
狀元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