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
廢名創作的新詩
《街頭》是現代小說家廢名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寫的是詩人一次街行的偶感,通過“汽車”“Po”“郵筒”“號碼”等意象的即興組合,從形式角度上強化了寂寞的主題意旨。這首詩的語言極為通俗,但表達的詩思又極玄深,較好地體現了廢名既珍視直覺,又執迷於玄思的藝術個性。
街頭
行到街頭乃有汽車駛過,
乃有郵筒寂寞。
郵筒PO
乃記不起汽車號碼X,
乃有阿拉伯數字寂寞,
汽車寂寞,
大街寂寞,
人類寂寞。
廢名(原名馮文炳)雖是一個具有禪味的詩人,不過他對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特萊爾也很喜歡,他的詩作同時具備象徵派詩的某種氣韻。事實上,佛、道與象徵主義若從比較文化的視角看,本來就存在某種共同之處;二者的結合,使得馮文炳的詩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這首詩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一次街行的偶感。詩人行至街頭,一輛汽車從面前一掠而過。馬達聲漸漸遠去,一陣喧囂后的街頭變得寂靜冷清。他突然看見對面人行道上孤單單地矗立著一隻郵筒,郵筒上兩個英文字母PO(PO是Post Office的縮寫,意即郵政局)好似一雙圓滾滾的大眼睛冷漠地瞧著他,瞧著寂靜街頭的一切。詩人油然而生一種惆悵和寂寞感。這是詩人情緒線索的第一階段,從心理學上說,這也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內模仿作用”,即以物理移人情,由孤單的郵筒而感染了詩人的寂寞情緒。
接下去,詩人遂以寂寞的心理觀照街頭的一切:他想起剛才駛過的那輛汽車,它來去匆匆,竟連它的車牌號碼也沒有留意一下,它將永遠是一個未知數X;或許這一生中再也見不到這輛汽車了,若見了,恐怕也不能認得了。它竟如此地不被人注意,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不住一丁點印痕,這實在也太悲哀了。於是詩人替這個號碼的阿拉伯數字難過,覺得它太寂寞了,它白白地在街頭馳了一趟,白白地與詩人邂逅了一遭。
進而,詩人覺得車過街空,冷清的街頭也同樣十分寂寞。還有這周圍的一切,甚至整個人類也同這裡一樣是寂寞的。到這裡,完成了詩人心理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所謂“移情作用”,也即是以人情衡物理;把詩人自己的寂寞感“投射”到外界的事物身上,使外界事物擬人化,並具備與詩人同樣的情感。這也就是象徵主義的情與景、意與象的契合說。同樣,這種物我同一也有釋道的某種影子。
總之,這首詩的意境既有傳統詩例如陶潛、王維的恬淡、隱逸的內涵,又有現代主義一派的感傷、幽玄的質素,體現了馮文炳詩風中釋道與現代主義的兩重氣質。另外,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用極俗的文字表現一種極玄深的情緒,由淺入深,由淡而濃,體現了詩人的藝術風格。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振亞《頓悟菩提樹》:“《街頭》是詩人的孤獨寂寞情思基調的具體體現,它揭示了人類生存實質的寂寞。”
人民文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張賢明《現代短詩一百首賞析》:“《街頭》的語言極為通俗,但表達的詩思又極玄深,較好地體現了廢名既珍視直覺,又執迷於玄思的藝術個性。”
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邵寧寧《星空的呼喊》:“這是一首純粹的現代詩,我們從中找不出一點古典的美學情調。枯燥的詩句透映著現代人內心的空虛寂寞;都市街頭的喧囂掩藏著寒心的冷漠、孤獨。對於30年代的中國來說,廢名和他的詩藝是太超前了,那幅踽踽獨行、神情漠然的詩人身影,似乎更應該出現在已充分現代化的紐約或巴黎街頭。但一首好詩常常可以跨越時空而顯示其意義,在今天的中國,廢名理應獲得更多的理解。”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現代詩歌精品》:“詩形的構成,從具體到抽象,以淺語畫情緒,最後連用四個意象寫‘寂寞’,如此景象,疊用起來,不僅創造了詩境,而且深化了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