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
漢語漢字
舂,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chōng,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動〉
● ●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
舂,搗粟也。——《說文》。
城曰舂。——《後漢書•明帝紀》。
水舂河漕。——《後漢書•西羌傳》。注:「即水碓也。」
● ● 又如:舂堂(又叫舂塘。舂穀的木槽);舂穀(舂搗穀物);舂揄(指舂米。搗米於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
● ● 通「沖」。衝擊。
舂其喉以戈,殺之。——《史記•魯周公世家》
舂,撞也。以舂築地為節也。——《釋名》
● ● 又如:舂擊(衝擊);舂撞(衝撞;衝擊)
〈名〉
● ● 臼。
剛勇有力,能舉石舂。——《聊齋志異》。
● ● 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為舂膳的奴隸。如:舂市(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勞作之處);舂槁(又叫舂槁。 周代舂人、槁人的合稱。職掌罪人服苦役之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書容切,音摏。《說文》擣粟也。黃帝臣雍父作舂。《詩·大雅》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莊子·逍遙遊》適百里塡宿舂糧。《百里奚·妻扊扅歌》舂黃藜,搤伏雞。
又官名。《周禮·地官》舂人掌共米物。
又樂器。《周禮·春官·笙師注》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空髤畫,以兩手築地。《釋名》舂,撞也。牘,築也。以舂築地為節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舂陵縣。《後漢·光武紀》舂陵節侯買。《注》舂陵,鄕名,本屬零陵,在今永州唐興縣北。
又山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高舂。至於連石,是謂下舂。
又鳥名。《爾雅·釋鳥》鷺,舂鉏。《疏》齊魯之閑,謂之舂鉏。
又《博雅》獨舂,䳚瞗也。
又舂容。《禮·樂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待其舂容,然後盡其聲。《韓愈·送權秀才序》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
又與沖通。《史記·魯世家》獲長狄,富父終生舂其喉以戈殺之。《後漢·西羌傳》水舂河漕。
又《正字通》音窻。八蠻之類。一曰旁舂。見墨子。
又《集韻》諸容切《韻會》職容切,?音鍾。荊山別名。《張正見·白頭吟》彈珠金市側,抵玉舂山東。
舂米工具
舂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pestle,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舂爨、舂撞、宿舂、舂碓、舂杵、販舂、舂揄、舂塘、舂穀、舂槀
以戈舂黍、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風舂雨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