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

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

《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 是2008年12月1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憲章

內容簡介


《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為“美術考古學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分為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兩篇,共二十三章,主要內容包括美術考古與圖騰崇拜,人形器及其文化意義,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動植物雜糅與龍鳳文化,漢畫像宇宙象徵主義圖式及其美學意義,論漢闕及其畫像的象徵意義,“龍學”及其“現代轉換”質疑,弗洛伊德文藝心理學方法,阿恩海姆文藝學格式塔方法,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等。

作者簡介


趙憲章,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會專家等,主要從事藝術美學和文學理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省部級優秀社科

目錄


上篇 歷史研究
第一章 考古中的石、玉文化
第二章 美術考古與圖騰崇拜
第三章 陶鬻、鳥圖騰與太陽崇拜
第四章 人形器及其文化意義
第五章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
第六章 動植物雜糅與龍鳳文化
第七章 拆半表現與審美
第八章 漢畫像宇宙象徵主義圖式及其美學意義
第九章 漢代墓室畫像研究
第十章 論漢闕及其畫像的象徵意義
第十一章 饕餮源流考辨
第十二章 徐州出土漢兵馬俑的審美價值
下篇 理論研究
第十三章 形式與道:中西美學的元概念
第十四章 《樂記》與《詩學》比較
第十五章“龍學”及其“現代轉換”質疑
第十六章 形式概念之濫觴
第十七章 審美二元論和藝術兩分法
第十八章 康德美學之二律背反
第十九章 丹納和文藝社會學的確立
第二十章 弗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
第二十一章 阿恩海姆與文藝學的格式塔方法
第二十二章 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
第二十三章 傳媒時代的“語一圖”互文研究
後記

序言


美術考古學屬於考古學和美術史相互滲透的學科增長點,它同時注重發揮美術學、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神話學和圖像學等學科與之交叉的優勢,從而形成的新學科。過去,我們對美術考古學的認識,通常都將其歸屬於考古學或美術史學,近幾年國內外學術界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表明,美術考古學屬於獨立的新學科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展開對美術考古學學科的系統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獨立學科的美術考古學,它的研究不是簡單地對“逝去”物品的發現與發掘,重要的是通過美術考古的重新審視: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對象的文化意義,因為任何一件“過去”的物品,隨著時間的流逝,物品之中總在不斷地沉澱著文化;用審美的眼光,發現對象蘊涵的美的因子,從而再度激活起這些物品。正是因為美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廣博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層面的不可替代性,使美術考古學近年來在國內外有了較快的發展。
然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學科的系統研究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美術考古的研究,一方面是注意於方法層面的開展,另一方面是學科的意義主要隱於考古學或美術史的研究之中。近年來,隨著人文科學研究整體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越來越頻繁,邊緣新興學科也隨之不斷湧現,作為學科的美術考古學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重新又進入人們的學術視野。
2007年春天,我從台北到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接下藝術市場方向研究生的導師工作,這個工作極度吸引我的興趣,讓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開展這個新興學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過去在市場、博物館、媒體等方面的實踐經驗歸納成有系統的理論,使這門學問不至於成為簡單的經驗傳授而已。2007年藝術研究院策劃全體教師進行“美術考古學叢書”的學術行動,我受到每位老師對學術探究的積極性感染而參與其中,也因為帶些被動因素的驅使,讓我勉力而為地完成這本書。我跟著阮榮春院長及幾位教授的步伐與寫作的節奏,逐漸明白如何調整自己帶著怠惰緩慢的步調,不至於拖沓叢書的整體進度。
海峽兩岸奔波使我的教學、研究和日常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繁瑣的轉機到便利的兩岸直航,似乎光景越來越好。我隻身在上海完成這本書的後續編撰工作,應該先要感謝內子,她在台北照料一雙兒女的學業和起居之外,還負擔著處理本書前期的圖文數據搜集、錄入、整理這些瑣碎卻很重要的工作,為我分擔許多雜務,使寫作的工作能更有效率。我的父母雖然年事已高,卻有健康的身心,堅持不需要兒女的晨昏照料,讓我能安心工作,無後顧之憂。我的年輕學生們也無形中給我些協助,我經常在和他們討論關於藝術社會學或者傅柯理論時,從中獲得對問題的思考線索。

後記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策劃出版美術考古叢書,將我這位門外漢也忝列其中,盛情難卻更是惶恐之至,只好請徐州師範大學朱存明教授前來幫忙。存明一直致力於中國古代造像藝術的美學研究,特別是在先秦兩漢美術研究方面頗有造詣,成就斐然。本研究的上篇“歷史研究”就是由他執筆撰寫的,應是本書最出彩的部分,我所承擔的下篇“理論研究”只是從最一般的意義上探討藝術的美學意蘊。上下兩篇以及每章之間的內容既有聯繫又都相對獨立,突出問題的專題性而不強調謀篇布局的體系性是本書的總體特點。
存明教授曾於2000-2003年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勤奮好學,知書達理,曾任研究生會主席,很有凝聚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學位論文《漢畫的象徵世界》受得高度評價,並獲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資助。他是一個純粹和執著的讀書人,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更進一步,學問人生漸入佳境。感謝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阮榮春院長提供了這次機會,讓我們師徒二人能在五年之後以這種方式再次對話和神交。這本小書引起了我們對於昨天研經習道生活的共同回憶,也將作為友誼的見證永遠存活在我們之間。
是為記。